热门关键词:
  • 行动探索 | 江门市新会区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区建设行动规划(东线)


    DEMONSTRATION AREA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TIGUOUS ACTION PLAN
    江门市新会区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区建设行动规划(东线)

    项目类型:村镇规划
    设计时间:2015年7月1日——2016年12月8日
    委托单位:江门市城乡规划局新会分局
    获奖情况:2017年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设计团队:蒋峻涛、张建荣、张广宇、厉洁、熊国礼、王炎、刘峰、杨鸽、翟翎、涂向文、田坪卉、叶国风


    全文25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01

    规划背景

    2

    2014年,广东省出台《关于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要求连点、连线、成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由提升物质环境转变为增强造血功能。新会区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开展东西线6个连片示范区建设行动规划,其中东线包括示范一、示范五、示范六,规划面积约为72.3平方公里。

    3

    在众多的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中,新会是本底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第一,千年古郡新会古称冈州,文脉绵长,底蕴深厚,拥有梁启超故居、崖门古战场、小鸟天堂等历史文化古迹,是广东最具特色的华侨之乡、岭南文化之乡;第二,新会区地处珠三角西南部银洲湖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未来将融入珠三角核心城市1.5小时交通圈。

    4


    02

    项目构思:探索侨乡地区美丽乡村的行动规划路径

    随着美丽乡村进入连片深入推进阶段,规划契合阶段发展特征,充分融合了规划与策划的优势,以规划引导项目策划和满足建设需求,以策划塑造品牌地位与整合资源利用。

    把握“政府引导、撬动市场”的原则,搭建纵向实施的三级建设平台,分级建设、强化传导,通过明确各级平台建设内容和决策点,增强美丽乡村规划的传导性和建设的可实施性。

    5


    03

    规划思路:搭建实施导向的“次区域—示范区—重点村”三级规划建设平台

    通过“以点带片、连片成线、示范引领”,建立“连线策划-片区规划-村庄建设-节点项目-实施计划”的技术路线,以技术逻辑自上而下满足发展诉求,以行动逻辑自下而上塑造品牌地位。
    1、总体连线策划:统筹主题特色——“人文•生态•美食之旅”

    以突出人文、生态、美食核心资源优势的旅游线路为连线目标,通过旅游景观大道、旅游支线、水上游线构建乡村旅游发展的骨架,沿线完善三级旅游服务系统、旅游标识系统。
    ①旅游线路系统:快慢结合、曲径通幽;
    ②旅游服务系统:服务设施、分级设置;
    ③旅游标识系统:系统指引、订制设计。

    6


    2、示范区建设规划:梳理连线特征——“一片区一主题”

    示范区规划明确各区的发展目标,依托差异资源统筹打造三大示范区。各示范区内的村庄大都一衣带水,有着相近的发展起源、地貌地物、农产特色、交通联系及发展现状,示范区层面在相近的现实条件中寻求差异化发展。
    ①示范区一:生态人文并重,多元主题,区域级影响力——国学泰斗,岭南奇观

    7


    ②示范区五:特色水产、水乡风情突出,区域级影响力——水乡味道,疍家风情

    8


    ③示范区六:历史悠久,宋朝皇族文化,区域级影响力——皇族古村、宋风遗韵

    9


    3、重点村庄建设指引:联动村庄特色——“一村一品一业一景”

    重点村是最能代表美丽乡村特色资源集中、历史风貌突出、市场条件成熟,通过公共项目、市场项目及个体项目的落实,重点村规划以“导览图”的方式构建游览体系,盘活资源特色、组织游线。
    ①天马-水韵天马,小鸟天堂;
    ②茶坑-梁公故里,陈皮飘香;
    ③东风-水上农园,风情渔家;
    ④石板沙-三宝岛,疍家情;
    ⑤霞路-皇族古村,烧鹅留香;
    ⑥官冲-崖山怀古,宋风遗韵。

    10


    4、重要节点以项目建设指引图和节点方案为主,为不同主体推动项目建设提供依据。

    5、实施计划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品牌营销、资金保障、政策机制”四大方面实施保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04

    项目特色:探索有内涵、有特色、可持续、可操作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1、有亮点:突出规划传承性,深度挖掘地区南宋文化、侨乡文化、生态文化,探索“价值挖掘、价值提升、价值普惠”的共享型美丽乡村建设 
            

    “南宋之后无华夏”一定程度上说明南宋当时繁荣的社会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新会承载着南宋最后的历史,规划客观认识南宋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全面保护与活化稀缺性南宋文化遗存,极具传承、利用、活化的价值和意义。

    规划以宋元海战文化旅游区为依托,深挖宋元海战相关的海战文化和宋文化,通过“景区—村落”联动发展。打造集宋元海战主题纪念、宋代文化展示、田园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景区型特色村落。以重塑崖山祠景观轴线重塑空间序列,以国母慈为中心沿轴线打造宋文化风情街,同时复刻皇帝跳海石,修建祭海台、海战博物馆,打造宋文化城。

    11


    2、有特色:突出规划策划性,探索适宜侨乡地区“擦亮地域文化品牌,凝聚地区发展共识,统筹资源合理利用”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打造“一片一主题、一村一特色”东线的特色资源主要集中在人文历史、传统建筑、特色农产品和生物景观等方面,如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陈皮及制作技艺、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陈皮村、南宋崖山文化、生态葵林及葵工艺、小鸟天堂等丰富多元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特色。

    新会“十个一”文化品牌有六项在东线:一棵树(小鸟天堂)、一故居(梁启超故居)、一块皮(陈皮)、一把扇(葵扇)、一战场(宋元崖门古战场)、一个村(南宋皇族村)。

    规划通过提炼文化要素,建立品牌标识系统。东线特色资源丰富优质,集中打造新会“十个一”品牌,实现村庄差异共生发展。

    12


    3、可持续:突出规划示范性,通过“上下结合、增强造血、重点突出”,推进连片建设

    挖掘地区水生态农业特色,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全季节体验,激活村民发展意愿,构建上下结合的互动发展格局。

    13


    4、可操作:突出规划实施性,建立“空间-时间-政策-资金”多维度操作体系

    规划将战略诉求转化为目标愿景,以重点村庄为载体,通过“统筹、整合、指引”将规划图纸迅速落实到一系列的项目建设行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有计可施”。

    在充分协调市、区、镇、村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规划纲领,通过组建成立领导小组,叠加利用政策、资金、土地等优势,保障建设品质和重点。

    14

  • 行动探索 | 华侨城总部城区总体规划修编(2016-2025)

    【编者按】
    历版华侨城总体规划开启了一种“结构规划+十年行动”的新范式,总体结构长期稳定并适时微调,十年规划与时俱进深化落实,在总体结构的“留白”中结合实际形势添加新的设计要素,实现了刚性和弹性的有机结合。本版规划首先是这一范式在转型时代的再次应用,是规划确定阶段性有限目标的典型范例,同时也在内容(而且还是存量规划的内容)层面体现了明确有限目标的思想。虽托名“总体规划”,但并未追求包罗万象、指导一切,而是基于深入的空间与人的供需匹配研究,制定出了有针对性、有操作性、能见效果的策略行动,推动有限目标最终走向实现。正因如此,华侨城才能够成为中国少有的将规划实施得越来越精彩的案例。2017年,本项目荣获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深圳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全文30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01

    项目背景


    华侨城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是深圳特区“带状组团式”结构中最小的“沙河组团”的较大部分,面积约5平方千米,原为沙河华侨农场,1985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深圳特区华侨城”并组建央企华侨城集团公司为开发建设主体。华侨城最初定位为工业、商贸、旅游为主的外向型开发区,现已成为深圳人文旅游区和宜人住区、文化富集区,并可称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最佳新城区。这得益于华侨城集团长年耐心而精心的酿造,也得益于其独特的“结构规划+十年行动规划+精品项目”体制。

    1985年,华人建筑师孟大强担纲华侨城规划,他提出“依托自然、以人为本、突出文化、强调整体连续性”的规划理念,结合特区组团开发的背景和华侨城的功能定位,确定了华侨城的总体空间框架,并根据十年开发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开发计划,该版规划确定的空间结构延续至今。

    第二版总体规划(1995—2005年)保持了结构规划的原则和特色,在公共走廊核心位置建设了“生态公园”;结合深圳特区产业退二进三的形势,减少了工业用地,强化了公共走廊上的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并打造主题公园旅游休闲带,体现了“顺应趋势、结合产业”的特点,很好地捕捉了这一阶段的发展机遇。

    第三版总体规划(2005—2015年)面对发展空间日趋减少的局面和较大面积房地产开发需求,主要着眼于空间资源的整合与拓展,建立“内低外高”格局,将新增住宅安排在边缘;将东部工业区改造为华侨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保持及强化了城市特色;提出“上山下海,西通东联”扩展思路,向南拓展建设了欢乐海岸,向北连接安托山。

    1

    本项目正是华侨城的第四版总体规划。着眼未来,在辉煌的光影下,隐藏着对侨城未来发展的困惑。片区内部空间开发目前已趋于饱和,且部分功能明显老化;外部则面临竞争强化、地位弱化等发展挑战。项目同时面临着城市的转型(深圳城市再定位为“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企业的转型(华侨城集团提出“中国城市文化运营商”的战略定位)和规划的转型(侨城地区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原有的以物质空间为主的规划手段,已难以解决侨城在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为此,本次规划必须从转型阶段特征入手,找到引领侨城下一个十年发展的“有限目标”。


    02

    工作过程


    这种阶段性“有限目标”的确定,是解析外部形势和调研内部需求的综合过程的结果。

    ——解析外部形势。项目延续前三版总规的做法,始终将华侨城与整个城市的互动关系研究作为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在分析了国家形势、城市再定位、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和产业格局的基础上,敏锐的提出:在创新和消费驱动的背景下,提升文化竞争力是深圳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深圳需要一张更加靓丽的文化名片;华侨城应紧抓发展机遇、紧扣城市短板、依托基础条件,成为深圳文化旅游核心区。

    2

    3

    ——调研内部需求。项目组开展了功能、人口、社区、更新、空间、智慧、生态7个专题的研究,对华侨城集团高层、侨城居民、游客、其他市民进行了多轮访谈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在城市、企业、规划均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有关各方对于华侨城发展的思考和愿景,以及当前华侨城在空间、设施、服务、治理等不同方面所存在的客观问题,再从中寻找下一个十年中应重点突破和能够开展的工作方向。

    综合内外两方面工作,项目对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作出了总结,包括:探索三个转变——实现从关注物向关注人转变,从关注土地收益向关注综合效益转变,从关注开发建设向关注运营管理与服务转变;强化三个领域——面向未来,突出特色,重点建设“人本侨城”、“文化侨城”、“智慧侨城”,进一步提升片区竞争力;协调三方诉求——在社区治理方面,协调好政府、企业与业主三方利益关系。由此,规划明确了在下一个十年中打造“全球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区和深圳文化旅游核心区”的发展愿景和“文化、智慧、生态、和谐”四个发展关键词,找到了一个主题鲜明而又契合阶段需求的规划目标。

    4


    03

    工作效果


    1、奠定工作基础,令后续规划内容形散神聚。

    紧密围绕“有限目标”,后续规划工作框架渐次展开。在大的方向上,“坚持一个核心”(以人为本,从各人群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强化一个特色”(立足城市战略,进一步强化华侨城片区的文化特色)、“突出一个引领”(大力推进“智慧侨城”工作,引领片区品质提升),继而提炼发展战略,制订发展策略,整合空间方案。

    2、突出时代主题,抓住了地区、企业、城市的发展痛点。

    目标虽是有限,但将侨城转型与城市发展联动考虑,将企业战略与城市战略有机结合。围绕文化侨城主题,规划又创造性提出将老旧封闭管理的主题公园逐步打开,大量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也盘活了低效土地,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同时,将邻近的超级总部区作为片区远景战略的重要协调区,积极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超级文化核心“环”,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文化极核。

    5

    3、引导规划方向,形成精准的规划策略行动。

    由于工作目标的收敛,在制订策略行动时既无需面面俱到,也不能隔靴搔痒。规划没有采取通常的全覆盖、集成式的项目库搭建方法,而是针对发展目标,通过深入的空间供需分析,力求实现精准策划、精准行动。如从人本、文化、智慧三个角度出发,用行为特征、年龄结构细化人群分类,研究各类人群的空间需求,收集各类设施在不同时段各类人群的使用情况,评估现状空间供给,再通过空间供需匹配,识别现实与目标实现之间的主要差距和关键问题,结合公众意见和先进经验,为空间品质提升制定精准的规划策略和举措。
     

    6

    4、方案切实可行,快速形成规划实施效果。

    在本规划的指导下,侨城片区在转型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植入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引入文化龙头企业,打造文化产业的孵化基地及时尚文化的策源地,产业业态逐步升级;
    ——随着深圳时装周的成功举办,一系列国际水准的标杆性文化活动得以持续开展;
    ——依托华夏艺术中心,积极引入开心麻花等市场化程度高的演艺企业,激活文化市场的号召力,同时积极培育深圳本土话剧、歌剧等制作者,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作与演出场地;
    ——结合当代艺术馆群,植入音乐节、演艺节、创意设计周等活动,活化现有文化设施的使用;
    ——利用现有的社区公共空间场地与设施,定期举办美食文化节、文化讲堂和社区节,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焕发城区活力;
    ——指导康佳总部片区城市更新,规划意图将该片区打造成升级版的创意产业版块及公共核心,康佳总部2016年底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欢乐海岸的厨余垃圾生态处理试点项目有序开展;
    ——联系南北的特色景观廊桥建设提上日程;
    ……

    7

  • 行动探索 | 探索“分层 分类 分级”的控规制度改革与创新

    【编者按】
    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低和频繁调整已经成为城市规划日常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规划依法行政面临极大的压力。佛山市率先开展《佛山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该项目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三方面为控规制度改革创新探索一条新路,以解决依法行政与动态需求之间矛盾为导向,建立“分层编制、分类管控、分级管理、动态维护”的控规制度,逐步由覆盖式控规转向动态传导控规,提升控规的实效。

    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成效,助力佛山市纳入广东省控规改革试点市;改革方案已在佛山全面实施,并在广东省推广;助力广东省被列为全国规划改革试点省,控规改革成为主要内容。此外,项目荣获2017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该项目由我司规划一部主导,联合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项目由我司董事长王富海领衔,蒋峻涛、张建荣、钱征寒等技术专家指导,翟翎、张广宇、厉洁、田坪卉等青年骨干参与。
     
     

    01

     背景:控规制度面临困境

    目前,我国控规普遍存在编制技术僵化、管理时效较差、配套机制滞后等问题,导致法定控规覆盖率低、控规调整频繁,规划依法行政面临极大的压力,迫切需要扭转控规管理的被动局面。溯其根源,在于事前编制控规作为依法行政依据与事后市场开发建设动态需求之间的矛盾。

    佛山是“撤县并区”的拼贴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地区,其控规制度面临的问题最为复杂,改革诉求最为强烈。佛山市率先开展控规制度改革研究,也将对全国的控规制度创新带来最为显著的影响。

    在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趋势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解决事前编制控规作为依法行政依据与事后市场开发建设动态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佛山控规改革的核心目标和出发点。

      1

    02

    思路:分层分类分级创新


    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围绕城乡规划管理实际要求,提出与行政体制、市场活力相适应的改革思路,逐步由覆盖式控规转向动态传导控规。

    2

    创新1:分层编制,建立动态控规制度。

    针对现有控规事前编制、全覆盖、静态蓝图式导致的问题,将现有控规分为控规和地块开发细则两个层次,保障城市发展底线、适应市场动态需求。

    控规作为多规合一的技术协调平台,制定城市的发展底线和公共利益等刚性要求,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全覆盖。

    地块开发细则作为多规合一的项目协调平台,在不降低控规强制性管控内容的前提下,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制定建设地块的各项控制指标和管理要求。

    3

    创新2:分类管控,创新控规编制方法。

    针对现有控规未合理区分公益性与经营性、不确定性与强制性的管控方式导致的问题,改革方案创新控规编制方法,根据区域发展和规划内容的明确程度进行分类管控。

    对发展明确区域进行小地块控制,强化控制公益性内容;对发展不明确的区域进行大地块控制,预留地块细分弹性,在明确项目意图后动态编制地块开发细则,详细规定建设地块的各项控制指标和管理要求。

    4

    控规以控制方式确定强制性程度,对于明确的内容应强化刚性,不明确的内容应预留弹性。针对用地控制的不同要求,在用地控制手段中分别采用实线控制、虚线控制、点位控制、指标控制等方式进行规划控制。

    5

    创新3:分级管理,保障控规的严肃性和灵活性。

    针对基层政府规避控规严格的调整程序,控规编而不批导致的问题,改革方案创新控规和细则的审查、审批和调整分级管理机制,理清市政府与区政府、统筹主体与实施主体的管理边界,保障城市统筹管理和各区灵活实施。

    控规及特定地区细则的控规管理权上收,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编制,市人民政府审批;一般地区细则的管理权下放,由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编制,区人民政府审批。
     

    6

    创新4:动态维护,建立双向反馈的统一管理平台。

    针对控规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和部门缺乏有效联动机制导致的问题,依据统一标准建立双向、多规合一、规管建一体化的“一张图”管理平台。上层次规划自上而下传导至控规,对控规控制指标提出要求;地块开发细则的建设指标自下而上反馈至控规,控制开发总量,实现动态评估。经审批的控规或专项规划最终成果,都应纳入“一张图”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数据共享。

    7

    03

    评估:四大维度提高效用


    控规改革方案从保障依法行政、提升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适应城市发展四大维度大幅提高控规效用。

    效用1、保障依法行政维度:快速实现控规法理全覆盖,既为“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基本依据,又为后续弹性需求预留接口。

    效用2、提升行政效能维度:控规管理权与政府发展决策权相匹配,提升各级政府编制控规、运用控规的积极性,多级政府形成合力。

    效用3、激发市场活力维度:地块开发细则根据项目需求量身定制,大幅减少控规调整,快速助推项目落地。

    效用4、适应城市发展维度:强化控规利益协调作用,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


    04

    成效:实施推广成效显著

     
    成效1:佛山已全面实施改革方案。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作为控规改革过渡期,为全面实施控规改革创新预留条件。2017年下半年组织开展控规改革与创新宣讲和培训工作。2017年12月底各区规划部门要完成行政区内的控规编制单元划分。2018年,全市的控规编制和审批应严格执行控规改革有关文件的要求。


    成效2:佛山完成试点控规编制,逐步完善控规通则。佛山市通过试点控规的编制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完成了禅城区环市片区、禅城区石湾片区、中心城区控规整合的试点控规编制。在控规改革行动计划框架的指导下,逐步出台控规编制成果技术准则、控规管理工作规程、控规土地混合使用指引、中心城区用地建设强度管理规定、责任规划师制度、第三方审查制度等数十项控规改革的相关技术管理文件和实施保障机制。(项目封皮、试点控规编制情况,佛规院补充)
     

    成效3:改革方案已在全省推广,多个城市赴佛山学习经验。佛山控规改革方案得到广东省建设厅认可,并在全省推广。中山、珠海等城市赴佛山学习控规改革经验,并结合自身城市特点,积极推动控规改革方案的实施。(推广经验文件,城市学习照片、中山和珠海控规改革项目照片)
     

    成效4: 助力试点省,改革方案得到建设部认可。2017年5月,广东省成为全国首个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省,控规改革成为主要内容之一,控规改革方案获得建设部的认可与好评。
    感谢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的领导和专家对项目的指导和支持,感谢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中的各位成员的辛勤付出。

  • 行动探索 | 深圳龙华新区大浪街道新围新村综合整治概念规划


    THE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PLANNING OF DALANG STREET, XINWEI VILLAGE, LONGHUA NEW DISTRICT, SHENZHEN


    深圳龙华新区大浪街道新围新村综合整治概念规划


    项目类型:城中村综合整治规划
    项目开始时间:2015年7月
    项目地址及规模:深圳龙华新区大浪街道新围新村,13.6公顷
    设计团队: 刘琛、潘俊豪、叶坚林、胡宇帆、黄汝钦

    全文3000字,阅读需要6分钟

    2

    01

    项目背景

    龙华新区成立以来首批两个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之一

    新围新村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东依大浪河、西邻浪荣路、南至华宁路,位于大浪时尚创意城(以时装为主导产业)的东南侧,新村形制规整、建筑间距较深圳其它村落而言相对宽阔,共计321栋依托宅基地建设的高层村民自宅,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 13.6公顷。

    3

    根据《2015 年龙华新区党工委精神和有关工作部署》的要求,大浪街道新围新村确定为龙华新区自成立以来的首批两个城中村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之一。

    02

    规划思路

    跳出整治技术手段,瞄准当前发展痛点,推动产、人、村、城的互动融合与提升

    面向新区整治试点要求,针对新村建设特征,本次综合整治必须做到:即能立竿见影,又能长治久安,并为龙华新区的综合整治提供可效仿、可复制的示范与样板。规划从地区发展趋势与需求的剖析出发,通过深度综合整治,打造具有领域感和归属感的生活场所和商业生态,从而对地区发展所必需的目标人群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根植力,加速实现产、人、村、城之间的互动融合与提升。

    4

    03

    主要内容

    围绕如何理解、定义、雕琢新围新村等三个渐进式设问,开展规划工作内容

    1)如何理解、认知新围新村?

    追溯新围新村历史渊源(300 年前谢氏族人从福建龙岩石背岭迁至龙华九龙山下、大浪河畔),以及近 15 年来新围新村发展历程,认知与理解客家传统社会人文与“应产而兴、因人而旺”的演变特征。

    5

    伴随着周边大浪时尚产业城、新百丽工业区的发展,新村内当前住户约14322 户,居住人口约 25890 人,但户籍人口不足300 人,人口倒挂现象明显。同时,村落在拥有区位佳、基础好、人气足的三大优势外,更面临着服务缺失、支撑乏力、意象单调三大主要问题。

    6

    2)如何定位未来的新围新村?

    本次规划基于产、城、人的关联发展逻辑,针对大浪深度城市化发展对新围新村的要求(一是为大浪时尚创意城提供丰富的生活服务配套;二是与大浪时尚创意城在商业业态方面互补依托),提出新围新村所面临的生活方式与商业业态的两大转变,进而确定新围新村的目标定位,即以大浪时尚创意城生活服务配套为主导的综合服务配套区,打造“新”潮天地、“围”拢万象的“乐活新围”;

    7

    并基于目标人群需求确定“服务体、创意源、消费圈”的三大功能主题。

    8

    3)如何雕琢现在的新围新村?

    本次规划从市政、交通、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建筑立面、低碳生态等方面提出“安全为基、一劳永逸”,“便捷为本、长治久安”,“个性为重、分步延进”,“生态为要、高线追求”四大规划构想。

    9

    确定“五街+五园+双门户”的核心价值框架及其整治方案,同时针对建筑色彩、广告标识、装饰铺装、植物配置、街道家具等提出详细的设计指引,最终形成景观概念设计深度的综合性方案。

    10

    此外,为有序有效的指引后续整治施工图设计及具体的整治实施行动,本次项目开展了整治费用估算(包括工程建设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设计费、工程勘察费、工程预算编制费等)和整治实施机制建议等工作内容,进一步保障本次整治规划操作可行。

    04

    特色创新

    1)原街巷•真生活:依托对原生街巷的再梳理,创新搭建核心价值框架,演绎新围个性活力

    次规划综合考虑新村内街巷的交通属性、街道宽度、沿街业态与人流密度分析、潜在公共空间与吸引点判断以及村落与周边产业区的功能联动关系等因素,搭建以公共空间+公众服务为主要依托的核心价值框架——“五街+五园+双门户”,并将其作为本次综合整治的核心对象。

    其中,“五街”即五条魅力街巷:

    11

    (1)“新围 T 台-策展街”——新村内倒“L”型主街,南北向段落宽度 9.8 米,东西向宽度(含层数 2 层的烂尾楼)30米,是对接大浪时尚创意城的主要路径,规划重点引导时尚创意展示功能的延伸,打造“新围T 台”;

    (2)“新围舌尖-美食街”——新村与西侧工业区的边界,单边街巷,规划整合现状餐饮功能,强化美食主题;

    (3)“新围服务-便民街”——新村中部南北向街道,服务可达的均好性强,重点完善便民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职能;

    (4)“新围双廊-精品街”——两条东西向主要街巷,重点关注与时装产业的商业业态互补,引导村企合作、伙伴共建。

    “五园”即五个主题花园,结合村落内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入口门户、大浪河沿线绿化、室外篮球场、街头公园及村委前广场)形成门户雕塑花园、滨水风情花园、康体休闲花园、生态驻步花园与观演运动花园等五个主题花园。

    12

    “双门户”即南北两个标志性门户节点,重点强化新村门户空间的可识别性。

  • 行动探索 | 石家庄市“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规划

    ECOLOGICAL RESTORATION · URBAN RESTORATION PLANNING OF SHIJIAZHUANG
    石家庄市“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规划
    项目类型:专项规划
    项目地址:石家庄
    设计时间:2017年3月至今
    设计团队:张建荣,王炎,田坪卉,张广宇,叶国风,杨鸽

    全文2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落实国省政策要求。《河北省“城市双修”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市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编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专项规划。

    修复城市病的迫切需求。石家庄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积累了较多“城市病”。生态系统遭到较大破坏,城市公共及基础设施承载空间不足、功能体系相对混乱,各类规划缺乏统筹,希望通过“城市双修”对城市病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和统筹各项专项工作。

    新版总规的配合要求。规划作为石家庄新版总规的40个专项规划之一,得以与各专项规划并联编制,与各项规划充分互动,对政府近期行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规划思路与创新

    规划借鉴“广角+聚焦”的“混合扫描”规划模式,遵循“问题诊断——行动路径——重点地区——实施方案”的规划思路,突出重点、保障实施,力争求得有限能力下的最优解。


    创新“城市双修”的问题诊断方法,双导向结合、多视角扫描,提炼最迫切、最易见成效的问题

    一是从问题导向入手,梳理“哪些领域的问题最亟待解决?”具体包括民众视角下的民意获取、技术视角下的全要素分项评估。

    二是从目标导向入手,试图回答“哪些领域比较容易出亮点?”具体包括总规视角下的城市战略对近期行动的需求,以及策划视角下对城市特色、优势的观察。

    双导向相结合,最终将“大而全”的十大双修领域归结为五大领域(自然山水、绿地绿廊、形象魅力、公交慢行、社区生活),作为石家庄双修的行动纲领。

    重点选择思路:双导向问题诊断方法

    创新双修规划的行动策略,“项目+任务分解+技术导则+管理文件”多管齐下


    一是自然山水:青山绿水城市。针对矿山破坏、难排水、水污染、硬驳岸等突出问题,从专项规划项目库中选取重点,出台矿山复绿导则,并策划矿山改造为极限运动公园等活化利用的可能性。

    二是绿地绿廊:园林生态城市。针对缺乏生态廊道、通风廊道、休闲空间等突出问题,一方面将绿廊绿道建设提为重点行动,综合生态与休闲功能的要求策划六大重点绿廊;另一方面通过任务分解,结合双违拆除工作,增设社区公园,促进建成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三是形象魅力:特色风貌城市。针对缺乏亮点地区、风貌缺乏特色的突出问题,一方面选取重点地区进行提升改造,另一方面提出完善城市建设管控体系,将总体城市设计落到实处,并细化专项引导。

    四是交通出行:公交慢行城市。针对拥堵日益严重、出行机动化趋势明显的问题,采取“增供应、控需求、调结构”的总策略,一方面建设路网及交通设施、出台停车收费管理文件,另一方面提出将非机动车道基础优良的石家庄打造为公交慢行城市,并提出专项规划、指引的编制要求。

    五是社区生活:幸福宜居城市。针对公共设施短板、老旧小区较多的问题,提出落实15分钟生活圈配置标准、试点推进实施、出台管理文件等系列要求。


    创新双修规划的重点突破,多方法选取重点地区、提炼重点项目


    规划从三个因素入手确定重点地区:一是特色资源富集地区,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人流密集地区,二是城市总规战略地区,三是民意呼声较高的地区。最终,形成“一环、一路、一带”的城市修补重点地区框架。


    石家庄双修重点地区

    围绕重点地区,规划在各领域大项目库的基础上,筛选出八大重点示范项目,提出重点项目的目标、实施要点,并提出简要的概念性方案,以有效指导项目深化设计实施。


    创新双修规划的实施方案,主体、时序、机制、奖金多重保障




    为保障规划可操作性,在市领导支持下,多次与各部门沟通,编制《石家庄“城市双修”工作实施方案》。

    一是时序协调。规划与石家庄年度城建计划协调联动,提出2018年重点项目除了已列入城建计划中的项目之外,8个重点项目需优先建设,35个一般项目可在财政允许情况下建设。

    二是主体负责。合理区分牵头单位、落实部门,将规划任务明确分解至各个事权主体,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市统筹机构,适用于跨区县、跨部门,需成立市统筹机构协调的重大项目,如滹沱河全线综合提升;二是市职能部门,适用于市级事权、明确为部门职权范围内的项目,如道路建设项目;三是区县政府,适用于非必须市级统筹、可由属地直接实施或涉及多个基层部门的项目,如社区设施缺口完善、街道整治(各区按市标准各自负责境内区段)。

    三是机制保障。成立城市双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建立根据年度任务完成度对各责任主体进行考核的机制。


    创新双修规划的规划联动,纳入总规、衔接专规


    规划编制过程与总规、其他专项规划紧密互动,在纲领上对接总规的要求,在项目上对接专规的部署并统筹安排,良好处理了双修规划作为新规划品类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动态实施机制:双修规划+年度计划


    实施效果

    施政成效。《石家庄“城市双修”工作实施方案》获得市政府认可,生态修复的重要性、主要双修项目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得以体现。

    城市修复成效。现滹沱河景观提升、南栗明渠黑臭水体整治、体育公园建设三个2018示范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都市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 行动探索 | 鹿泉中央商务活力区城市设计

    鹿泉中央商务活力区城市设计

    项目地址:石家庄市鹿泉区
    项目规模:规划范围1.63平方公里,研究范围2.2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8年5月30日
    设计团队:秦雨、王歆、田欣、马克迪、曾嘉康、孙晶


    全文1400字,阅读需要3分钟



    项目背景

    规划区地处鹿泉老城区西侧,东部与太平河相接,南侧有和平西路,北侧有北斗路,自然景观资源优越,交通条件便捷。作为鹿泉新城中心,片区内已有五个项目基本落定,片区整体设计提升迫在眉睫。


    规划思路

    规划的整体布局以“凸显自然山水特色,保护重要景观廊道,优化公共空间品质”理念为前提展开,充分考虑现状挑战、产业布局、空间结构以及与石家庄主城区的衔接,最终形成以和平西路为依托的鹿泉新轴线,“中部连接鹿泉老城、新城(规划区)、开发区,向东衔接石家庄主城,向西通山体”的区域空间格局。

    为解决现状空间格局凌乱、城水关系割裂、城市特色不突出、配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我们通过对标案例研究,结合“产城融合、复合城市、落脚公园、立体城市”等理念,提出“水路融城市—优化格局、水绿营城—塑造活力、山水亮城—塑造特色、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四大策略,同时协调对接各项目方案,编制城市设计导则,严控公共空间体系、道路交通、街道界面、开发强度、建筑风貌等方面,确保规划设计落地的实施性。


    创新特色

    基于GIS技术辅助的城市设计方案优化

    鹿泉与太行山自古以来山城一体、城景相融,但近年来以高层建筑为主的城市发展严重破坏了这一景观格局。建筑高度是影响鹿泉区“山—城”景观特色的重要因素,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成为太行山与鹿泉城景融合的关键所在。规划利用GIS 分析方法,构建视线分析方法与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并基于公众利益和经济利益,分别提出建筑高度控制的限制模型和潜力模型,最终将这两个模型进行叠加形成适合规划区的总体建筑高度控制分区,对城市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既突出城市核心区地标形象,又保障重要的观山廊道不被遮挡,最终形成“山城一体”的空间形象。

    基于行动实施导向城市设计导则编制

    鹿泉中央商务活力区作为鹿泉区十三五期间重点推动的项目,规划区内目前已有多家开发商有开发意向,并向政府提交了建筑单体方案。项目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改变了原有闭门做规划的模式,在政府的协调下,主动对接各家开发商。充分了解各家的意愿与诉求。在规范标准与整体城市城市设计框架的基础上对每个地块的强度、密度、退线,建筑尺度、功能、立面风格、交通慢行等方面针对开发商建筑单体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导控要求。在得到政府审议通过后将城市设计方案转译为具有可实施性的城市设计导则,从而指导建筑单体的设计。在开发商建议单体方案完成后,项目组配合规划局依据城市设计导则对方案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落实城市设计要求。并联合石家庄市院编制控规动态维护项目,将城市设计导则内容融入到法定规划成果中,保障了城市设计导则的可实施性。


    实施成效

    项目顺利通过评审会,并获得了甲方的高度认可。甲方顺利召开了鹿泉中央商务活力区招商推介会,会上公布了规划设计方案。省市金融机构、重点企业20多家参加了推介会。国大集团、香港铜锣湾集团、洲际酒店集团、维康金磊传媒有限公司、河北省金融协会等项目单位在会上达成了入驻意向。

    本次招商会议不仅有助于石家庄鹿泉区的城市建设,同时也极大推动规划方案的落地与实施,是对我司业务能力的认可,更是我司“行动规划”理念的精准体现。


  • 行动探索 | 凤凰山旅游小镇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凤凰山旅游小镇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类型: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地址:珠海市
    设计时间:2013年12月至今
    设计团队:张震宇、李凤会、魏良、袁阳、李卓、花丽红、王溪溪、柳小路、符彩云等

    全文17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城市双修——珠海有序实施城市双修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凤凰山地处珠海中心城区,自然和人文资源极其丰富,长期以来生态、社会、景观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珠海市政府开始关注凤凰山的生态问题并编制了《珠海市凤凰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拟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毗邻凤凰山的香洲、新香洲片区,现状建设混乱无序、生态破坏较为严重,亟需以城市设计和控规为抓手开展城市双修工作,对周边山体水库等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城市功能进行修补完善、对产业进行整合修缮,进而提升珠海宜居宜业水平。


    居民诉求——上冲片区居民具有强烈的改造提升诉求

    目前现状内部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畅、配套设施缺乏、空间环境脏乱差,给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地区内大型区域服务设施——垃圾填埋场,对整个上冲片区的空气、水系等方面产生了严重污染,居民希望通过相关措施削弱甚至是消除该设施的消极影响。

    市场关注——作为中心城区最后一块尚未开发的集中片区,众多开发商开始关注该地区的开发建设。 


    规划思路

    项目基于对凤凰山及周边资源的挖掘,力争以旅游小镇为主题统领地区发展。沿山建设旅游小镇核心区,通过整合佛禅文化、五溪文化、农科奇观、凤凰观光等资源并对临山生态景观进行修复,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旅游休闲区,提升凤凰山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珠海中心市重要的城市名片。同时以旅游小镇核心区建设为契机,促进周边区域更新改造、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统筹凤凰山周边地区开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统一完整、高品质的城市功能区。



    主要内容

    以双修为抓手,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

    本次项目以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为前提,科学利用山水资源,充分发掘其应有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合理导控沿山、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以片区功能修补完善、产业升级修缮为重心,积极引导城市服务、支撑系统与山水景观资源的衔接,促进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共存、共生、共荣。


    公众利益优先,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充分发挥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从提升城市机能、完善公共配套服务的角度,优先落实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绿色开敞空间的建设。从而解除地区扩容提质的硬约束,创造有利于地区快速升级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强化特色,引领宜居宜业城区建设

    优质的自然山水资源、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赋予了规划区良好的发展基础,但规划区距离现代化、国家化滨海宜居城区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改善空间体验、强化城市特质、营造识别性和知名度较高的滨海城区的角度进行空间肌理的梳理和特色场所的营造。


    效用导向,务实引导开发建设

    全面考虑规划区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影响因素,从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需求出发,灵活调整控制和引导要素,从而找准规划区空间品质优化提升的切入点,并结合市场开发意愿和成功经验,积极导入市场机制,从而增强规划本身的可操作性。


    创新特色

    生态修复:在建设上,25米等高线以下划定非建筑建设区并预留多条城市生态通风廊道,降低城市建设活动对山体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环保上,对现状垃圾填埋场提出生态提升建议,促进西坑尾生态环保园的建设,并在远期建成“山溪”生态公园,进一步提升西坑尾区域生态环境。

    功能修补&产业修缮:以对现状土地资源的梳理为基础,通过空地和更新改造弥补公益性设施的欠账;引导香洲工业园区的建设升级,导入格力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项目,通过旧改逐步清退三高产业打造三溪新型产业功能区。

    预留发展: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并与电力局规划局等多次沟通协调,明确对现状高压线进行地埋打造综合管廊,同时整合预留出大片土地以备未来引入的大型休闲旅游项目,进而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旅游休闲区。

    “控制”+“开发”双导向:对公益性设施进行严格管控落地,提升片区宜居宜业水平。引导开发主体介入旧村更新改造,对公共要素及配套进行严格管控并预留弹性开发要素。



  • 行动探索 | 南京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提档升级发展战略+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南京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提档升级发展战略+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项目地址:南京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
    项目规模:规划范围66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7年11月至今
    设计团队:李明聪、王佳林

    全文21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以提档升级为抓手,实现滨江开发区跻身江苏省一流、南京第一梯队

    滨江经济开发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西部,紧邻长江黄金水道,距南京主城25公里,距安徽马鞍山市8公里,是南京对接沿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是苏皖合作、南京都市圈共建的桥头堡。

    滨江开发区2003年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客观评价,滨江开发区发展质量不高,特别是在2012年以后,开发区发展进入瓶颈阶段,增速放缓,后劲乏力;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南京建设枢纽经济区和南京新总规发展要求的背景下,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发展,使开发区跻身江苏省一流、南京第一梯队,成为本次工作的目标。


    规划思路
    两大阶段,各有侧重
    全系统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提档升级发展战略规划。解读滨江开发区发展诉求和发展问题,判断滨江开发区在新机遇和趋势下的发展地位、发展定位,谋划未来发展方向,对外、对内达成发展共识;提出滨江开发区提档升级发展策略;提出空间优化方向。

    第二阶段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落实提档升级发展战略规划的内容,优化空间布局,务实推进滨江开发区的实施操作和管控。


    工作内容
    战略谋划+发展策略+布局优化+实施操作

    本次提档升级发展战略+控规修编重点聚焦四个维度:战略维度、策略维度、空间维度、操作维度。

    (1)战略维度:从区域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态势,谋划滨江开发区提档升级发展战略目标及定位

    从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扬子江城市群江苏战略、苏皖合作、南京都市圈共建,和南京发展枢纽经济、打造智能制造名城战略看,滨江开发区作为南京南翼战略支点的地位凸显;同时,滨江开发区内部发展条件大幅改善,良好的大项目招商形势、企业升级替换悄然进行、科创孵化体系逐步成型和城市服务配套逐步完善,滨江开发区提档升级的发展拐点已经到来,二次创业发展恰逢其时,滨江开发区将成为“智能制造一流、科技创新引领、滨江特色彰显”的生态型滨江新城。



    (2)策略维度:提出滨江开发区提档升级、破题重塑的四大发展策略与路径


    产业集群化:做大临港产业集群,依托基础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业和临港物流的基础地位,依托招商,无中生有,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和5G通信产业,未来新城2+2的支柱产业体系。

    创新精准化:以服务支持科技中小微企业发展为目标,完善科技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人口人才化:未来滨江开发区人口结构将逐步调整,形成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商务人员、城市居民为主的人口结构体系。

    园区城市化: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便利的交通环境、健全的产业体系和完善的生活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新城。



    (3)空间维度: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的综合性滨江新城


    空间组织:产业、居住、服务的融合布局,是园区活力的基础,在新城和组团尺度上同时优化生产、生活、服务的组织,打造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方案,同时保证产业用地比重。

    空间结构:突出区域“江山河洲”生态特色,对接沿江纵向产业发展带,强化与区域交通格局协同,践行TOD发展理念,形成“一轴、一带、三核、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4)操作维度: 聚焦四大重点,全面推进滨江新城建设


    产业提档升级:产业园区建设坚持增量高效利用,存量优化发展,保障大项目落地,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对现状企业进行综合评估,鼓励以企业的力量推动旧工业区更新改造,形成低成本、齐配套、服务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功能区,创造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约“2000+”亿的工业产值,跻身全省一流、南京第一梯队。

    生态环境改善:对接区域生态格局,强化对江宁河、牧龙河、铜井河生态廊道保护,完善公园体系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型产业新城。

    城市品质提升:打造滨江新城综合性服务中心,推动社区生活圈建设,完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滨江城市塑造:按总体城市设计深度,对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界面、地标建筑、沿江风光带,提出控制性的内容。


    创新特色
    首创+企业用地评估+务实目标与策略

    首创:重视战略导向,首创性地在控规阶段开展战略工作

    以实现滨江开发提档升级为目标,采取“发展战略+控规修编”的工作组织模式,强调研究与管控结合,发展战略重点解决发展定位、发展发展、发展策略、行动计划等战略问题;控规修编,以落实规划管控为主,形成法定管理文件,指导园区建设。

    企业用地评估:从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企业能耗水平等方面对企业用地进行全面评估,划定工业用地更新改造边界。

    务实目标与策略:在战略研究阶段,判断滨江新城提档升级的目标,是以跻身江苏省一流、南京第一梯队为目标,提出以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实现破题发展,提出服务中小科技型企业为导向的创新,总体务实可操作。


    实施效果

    提档升级发展战略已经稳定,在开发区管委会内部形成统一意见,成果也作为部分大项目落地图则调整的基础支撑与依据。

    已经导入晶能新能源汽车、LG化学电池、中兴通讯和烽火科技等重大项目,部分低效企业加速嫁接转换。

  • 行动探索 | 贵阳市观山湖区多规合一 ——自下而上探索从战略到实施的可操作路径

    贵阳市观山湖区多规合一 ——自下而上探索从战略到实施的可操作路径
    项目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
    项目规模:307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
    设计团队:蒋峻涛、杨丽娜、刘泽洲、雷静、刘晋文

    全文24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项目背景

    长期以来,针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行政管理规划种类多众多,由于编制标准不统一、编制主体不相同、审批依据不一致等原因,导致空间管理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和空间难以相互协调匹配。因此自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多规合一”在全国21个试点县市内进行首先推动,成为统筹全域空间、协调经济发展、指导项目落地的重要手段。

    在此背景下,2012年观山湖区设区以后,由于“多规不统一”存在土地空间不清、项目落地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观山湖区在我司编制《观山湖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以后,再次启动编制《贵阳市观山湖区多规合一》,以解决从战略到落地实施的空间问题。

    存在空间不清、方向不明、项目落地难等问题


    规划思路

    以战略规划统筹全区方向,以多规合一统筹全域空间,以行动规划统筹实施操作,为转型发展谋划可行路径。


    (1)战略规划

    以顶层战略规划统领 “多规”,调解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确保规划自上而下的连贯性、统一性。


    (2)多规合一

    形成全域统一的空间规划“一张蓝图”,让各种规划在“一张蓝图”上达成“共识”。


    (3)行动规划

    运用“一张蓝图”规划成果指导项目落地,制定近期重点项目行动计划。


    工作内容

    围绕“生产、生态、生活”三大方面制定发展战略


    (1)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谋划城市内生发展动力

    制定“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产业战略,围绕打造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核心功能,构建大数据、大健康、大金融、大会展、大商贸、大旅游和现代制造业的“六大一制”产业发展体系。


    确定“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产业战略”,紧抓生产和生活两种服务


    (2)提升生活服务品质,推动人口集聚向人才集聚转变

    项目提出塑造居住、环境、服务三大城市吸引力的核心战略。针对公共服务环境,提出打造儿童友好之城、老年友好之城、体育运动之城和文化活动之城的品质优化策略。


    (3)制定生态景观战略,优化城区环境供给

    生态优先,围绕人和动物的行为特征研究,制定生态控制线管控策略、百园之城建设策略和城市风貌美化策略,构建“半边山水半边城,三山两湖聚百园”生态格局。


    制定生态景观战略,优化城区环境供给


    围绕“多规合一”解决战略到实施的空间问题

    本次规划共协调省、市、区职能部门各类法定规划29项;协调十三五近期建设项目462个。通过自下而上的协调和动态调整,构建从统一战略到统一平台的“多规合一”机制。


    (1)确定一个生态管控范围

    在生态景观战略的基础上,协调和落实省、市、区各级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生态管控要求。


    (2)制定一套发展蓝图

    在生态管控的要求下,自下而上的动态调整,制定五年和十年空间发展蓝图,指导近期实施和远景谋划。


    (3)形成一个数据平台

    构建一个涵盖观山湖区所有法定规划信息的空间数据平台,实现全域一张图管理。


    (4)建立一套管理机制

    建立“多规合一”的管理协调机制,实现多规动态调整,以确保实施。


    制定近期行动策略,解决从战略到实施的路径难题

    通过十三五项目库的动态调整,依据固定投资和经济发展、土地供应之间关系的模拟,选择最佳行动路径,制定“3大方面6大行动,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推进”的近期建设计划。


    制定近期行动策略,解决从战略到实施的路径难题


    创新与特色
    探索区级层面自下而上“多规合一”模式,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观山湖区由于由市层面统筹空间规划,缺乏区层面的协调,造成土地家底不清、权属不明、项目落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城市发展。本次规划探索从区级层面自下而上推动“多规合一”,实现对下多规协调一张图管理、一平台审批,对上积极推动规划修编解决矛盾,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


    建立“多规合一”协调的平台和机制,在各个规划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实现多规合一

    由于观山湖是区级建制,许多规划的编制审批权、管理权都不在区政府,而在省、市政府,因此本次规划重点不在于形成一张空间图纸,而是建立协调的机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反馈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修改,以期最大化实现多规在空间管控上的统一,最大化符合观山湖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通过自下而上的协调和动态调整,构建从统一战略到统一平台的“多规合一”机制


    实施效果

    通过战略到多规合一实现条状管理向块状整合统筹,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通过战略统一全区各职能部门的总体思路,并实现各部门的条状管理的信息实现块状整合,提高了政府决策效率。


    规划共计协调各局、各级政府和发改十三五项目462个


    推动“多规合一”数据平台的建设,实现全区空间一张图管理

    本项目编制完成了观山湖区区级层面的“多规合一”数据库建设,并推动政府建立“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和项目审批平台,实现全域一张图管理。

    通过多规合一数据库,实现数据快速提取,动态调整


    推动政府由战略向实施积极行动,项目提出高铁经济合作区战略已经获得贵阳市政府认可和批复

    规划的高铁经济合作示范区的战略,后续编写《观山湖区发展高铁经济专题调研报告》,并协助甲方向省市发改委申请打造“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贵州园)”。2016年7月,省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建设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贵州园)的通知》(黔发改地区〔2016〕1156号),明确在贵阳市观山湖区选址建设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贵州园)A区。


    项目指导了下层次规划的编制

    观山湖区是贵阳的中心城区,缺乏区一级总体层面的规划作指导。项目完成后弥补了观山湖区规划体系上的空缺,实现了全域规划战略框架的制定。后续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初步实现观山湖区全域一张图管控的规划体系。







  • 行动探索 | 平潭综合实验区申报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平潭综合实验区申报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项目地址: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
    项目规模: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36.3公里
    开始时间:2016年3月至2016年8月
    设计团队:邓军、郭翔、李榕东

    全文31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项目背景

    平潭是大陆唯一的“综合实验区+自贸试验区”,是闽台合作的窗口和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国家级战略实验区。平潭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有机衔接的地下综合管廊网络是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的建设需求,是滨海盐雾环境中的管线防护需求,是台风多发地区的管线稳定运行需求,是海岛型城市集约开发利用的需求,是国际旅游岛绿色生态景观的需求,是创新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的需求。平潭既有管廊建设运营经验丰富,在建管廊规模较大、规格先进(2011年以来已建成综合管廊23公里,投入使用3.54公里,管廊截面积10.9~33.0平方米,已完成投资18亿元,另有38公里管廊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试点管廊PPP项目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在此背景下,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委托我司编制本项目,申报住建部、财政部国家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规划思路

    通过对平潭现状地下管网/综合管廊在路由、规模、断面、入廊管线种类、投资、管理、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同时对已有规划进行解读,挖掘平潭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优势及需求,提出其建设的示范意义。确定平潭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及具体目标、年度考核指标,包括管廊建设目标、投融资模式创新目标、能力建设目标、信息系统建设目标、协调效益目标,编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项目的各项要素,如路由、里程、管廊类型、入廊管线种类、管廊断面、附属系统、投融资、财务可行性分析、物有所值评价、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价、工程进度及各管线实际入廊安排、建设运营模式、政策机制能力建设等,最后明确试点任务责任主体,提出保障措施并进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工作内容

    (1)分析平潭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优势:一是地下综合管线基础数据清晰完备。全区地下管线全面普查工作于2015年12月完成;建成的管线综合信息系统可提供管线海量信息服务,决策更加科学化、智能化。二是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成立了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多个管理办法、标准等文件,规定了管线强制入廊,与管线单位签订了入廊协议。三是地下管线和综合管廊规划齐全。编制完成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五年项目滚动规划和2016年度建设计划,并同三年财政规划有效衔接。项目符合管廊专项规划要求,并通过“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完成信息上报。四是综合管廊建设经验丰富,工法先进。平潭已建成23公里综合管廊,管线入廊并投入使用4.7公里,在综合管廊建设中采用ULMA模板行走台车工艺辅助施工等新的施工工法,成本低、结构可靠、操作方便。五是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且进展顺利。实施方案拟将环岛路、坛西大道南段、东大路、滨湖路4条道路共计36.258公里的综合管廊建设作为试点项目,制定了两年建设、一年运营的具体方案。其中,滨湖路和东大路综合管廊工程采用传统建设模式,已完成施工招标工作,施工单位已进场。环岛路和坛西大道南段综合管廊工程PPP项目的工可、初步设计、征地拆迁等工作已完成,具备开工条件,社会资本已挂网招标,政府先期已与银行签订融资授信。


    (2)示范意义: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一是国家沿海开放重点城市和海岛绿色集约开发的样板示范,二是台风多发地区防灾减灾地下综合管廊模式的重要实践,三是安全智慧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的重要示范,四是盘活存量与优势互补管廊运营模式的重大探索。

    (3)总体目标:以“百年工程”为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重点在新城区、旧城改造核心区两类重点片区构建功能完善、智慧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廊骨架网络,完善开发、建设、运营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建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峡两岸共建共管共享的创新开放管廊模式、台风多发城市智慧安全的管廊模式、海绵城市与综合管廊协同集约开发模式”。

    (4)主要任务:包括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创新PPP投融资模式、强化组织实施及政策机制能力建设三个层面。

    (5)建设内容:在新城区、旧城改造核心区两类重点片区建设干线、支线、缆沟三层次有机结合的地下综合管廊体系。示范项目4个,总长36.26公里,服务范围约42.8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40.0万人,其中干线管廊27.85公里、支线管廊2.83公里、缆线管廊5.58公里。涉及旧城改造核心区的管廊7.28公里,占试点管廊总长的20.1%。示范管廊涉及给水、污水、雨水、电力、通信、广电、燃气、中水、直饮水等九类管线,截面积3.9平方米~50.2平方米(其中,35平方米以上管廊占比为76.81%)。


    (6)投融资体系:采取PPP模式与传统融资模式相结合,其中PPP模式占比为96%,PPP项目采用EPCO模式。按照“地方和社会投入为主,中央投入为辅”的思路,三年内申请中央财政补贴9亿元,地方政府配套投入1.6亿元,社会资本投入23.1亿元;拓展项目收入渠道,进行地上分控制中心、与地下人行通道及人防等设施相结合的综合开发。


    (7)实施计划:到2016年末,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前期工作完成率100%,累计开工率100%,启动建设坛西大道南段(环岛路-渔平立交)、环岛路(坛西大道-新湖路)、东大路(平岚一路-平岚二路)、滨湖路(万北路西-万北路东)4个示范路段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设完成里程8.38公里,占总建设里程27.3%,投入资金约5.13亿元。到2017年末,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累计竣工率100%,投入资金约25.56亿元。到2018年,综合管廊100%投入运行。


    创新与特色

    (1)结合平潭“双区、基础设施建设超常规、旅游资源丰富、海岛城市”特征,将“海峡两岸共建共管共享的创新开放管廊模式、台风多发城市智慧安全的管廊模式、海绵城市与综合管廊协同集约开发模式”的理念纳入综合管廊体系规划中,优化管廊断面、集约用地,在适当地段将雨水纳入管廊,并将雨水舱及远期市政地下蓄水池共同作为蓄水体,体现生态绿色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2)首次提出“盘活存量与优势互补管廊运营”的新型建设模式,即把已建成管廊(东大路、滨湖路)纳入管廊公司统一运营,各管线单位出资参股组建管廊公司。由管廊公司统一管理、运营及维护,拓宽公司收入来源,提升吸引力度,撬动社会资本,政府以免费租赁方式将既有管廊提供给管廊公司使用,不但减轻管廊公司经营期负担,并且降低每年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同时,管线单位入股管廊公司,每年享受公司利润分配可抵扣新增管线的入廊费用或每年的管廊维护费用,有利于激发管线单位的入廊热情,提高管廊使用效率,有利于聚合各管线单位共同运营维护综合管廊,扩大管线单位的参与度,促进管廊行业的健康发展,培育系统完整的市场体系,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综合考虑地下管廊建设与地下通道/地下空间综合实施、作为应急临时转移通道、监控控制中心综合开发等因素,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体现城市基础设施统筹安排、综合开发的理念,也为管廊公司拓宽了收入来源,保证了综合管廊的可持续运营。

    (4)落实了近2年需建设综合管廊的路段,并对管廊分年度投融资、管线入廊时序作出了合理安排,体现了行动规划的理念,强调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落地。

    (5)创新投融资体系,提出PPP模式,并编制了资金筹措计划、社会资本选择方式及操作流程。



    实施效果

    (1)2016年4月21日我司已成功帮助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申报成为全国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2)PPP项目已按操作流程实施,确定了中国中铁联合体为社会资本方,并成立了管廊公司。

    (3)《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确定的东大路、滨湖路、坛西大道南段、环岛路管廊已全部施工完毕并已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