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 行动探索 | 来自中国城市最基层行政单元的治理实践——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城市双修”规划

    来自中国城市最基层行政单元的治理实践——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城市双修”规划

    项目类型:专项规划
    项目地址:深圳龙华区观澜街道
    设计时间: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
    设计团队:王富海、朱旭辉、魏伟、李妍汀、牛慧恩、钱征寒、文景茜、张震宇、张建荣、曾昭科、林雅楠、杨巧婉、覃美洁、邓军、魏建彰、杨昊天、花丽红、杨叶青、陈永青、黄静岩、马冲、欧阳效福、罗威、马晓慧、周慧、刘丽绮、刘亚阳



    全文2800字,阅读需要6分钟


    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问题也逐渐凸显。为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建设宜居城市,2015年,住建部将海南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首个试点城市,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双修”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深圳龙华区观澜街道,位于深圳与东莞的交界处,有着典型的城郊结合部特性,内外交通不畅、基础设施短缺、风貌两极分化、城市病问题严重,同时还面临着沿海发达城市的土地价值高企、利益错综复杂等问题,如何在目前特区一体化、简政放权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发挥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主动性,是基层政府面临的难题,城市双修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非常好的抓手。

    然而深圳并不是双修试点城市,并未开展市级双修规划,街道层级的双修工作更无范例可循。如何针对基层的特点,区别于城市级别的双修,并能落到实处,指导后续工作,是项目最大的挑战。


    规划思路
    1、依托街道特质,抓主要矛盾

    打破现状散乱的项目建设现状,通过产业专题研究和策划,明晰街道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抓重点,强统筹,聚焦重点区域。


    2、依托街道事权,推民生工作

    明晰街道和区、市之间的职能分工,聚焦街道能干的区域和能做的工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易后难,由小及大,着眼于解决最民生最基层的问题。


    3、依托街道职能,聚重点工程

    针对街道下属部门的核心职能,聚焦园林绿化、市容提升、设施完善等工作,确保落地实施。


    4、依托街道建设,串远近工作

    主动利用各种临时用地,法定和非法定体系相结合,远近期结合,市民、政府、企业共建城市。


    主要内容
    1、多维评估

    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撒网式”调研,对超过100项规划、近30项政策、近400个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开展了基础设施、老旧住区、城市风貌等13项专题评估,建立了一套街道的“问题筛选器”,为精准双修奠定基础。


    2、产业引导

    产业规划本不是双修的必选项,但面对一盘散沙的街道建设,迫切需要从目标导向的角度明晰发展战略和重点空间,该专题制定了定位-策划-实施的路径,明晰了未来产业导向和空间发展方向,为双修的工作重点筛选提供了参考。


    3、系统规划

    在问题和目标双导向的基础上,提出一镇两脉三片、双轴四河九路的城市发展结构和重点片区,明晰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4、精准双修

    提出四大聚焦、七大专题(生态环境修复、活化历史文化、提升公共服务、改善出行条件、塑造特色风貌、整治老旧小区、丰富公共空间),生态为底,聚焦安全隐患保底线;民生为根,聚焦城中村补民生;风貌为表,聚焦重点区域塑风貌;文化为魂,聚焦传统古村兴文化。同时衍生出挡墙美化、旧村整治、宗祠复兴等二十大具体行动,开展针灸式的精准治理。


    5、用地支撑

    通过开展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专题研究,推出城市双修项目贡献用地指引,为双修工作的开展释放更多潜力用地。


    6、作战计划

    强统筹,打造部门间项目共享平台,制定了一整套项目分年度实施计划和作战地图,明晰了一整套对上对下的项目协调衔接机制。


    7、长效机制

    为了保证双修规划的推动实施,规划编制完成后项目组继续提供一年的咨询服务,对城市双修各类型项目提供规划、设计至落地实施阶段的全链条全周期技术支持。


    创新特色
    创新特色一:聚焦最基层的城市行政单元,最接地气的城市双修规划
    1)攻克基层之困-搭建合作平台打破职权障碍

    基层政府部门作为资讯传达的底层,长期以来被动接受实施项目,很多真正为市民所关注的小微问题难以提上日程,规划通过搭建双修工作平台、切实以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工作标准,明晰一整套对上协调、本级统筹、对下引导的作战地图,相互协作共治共享,建立城市建设治理的长效机制。


    2)发挥基层之长-开展自下而上的协作式修补

    作为最基层的政府组织,从居民利益出发,制定并实施“居民议事”制度,改变过去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实施的模式,强调村集体、艺术家、普通市民等不同社会力量的参与,以古树、祠堂、微公园、挡墙等为切入口,以小见大,推动渐进式、小尺度的城市功能修补。


    创新特色二: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城市双修规划的方法论和制度设计

    通过实践总结了做好“三个评估”(生态环境评估、城市建设规划实施评估、城市能力评估)、体现“三个统筹”(目标统筹、技术统筹、资金统筹),制定“两个清单”(,建立“一套机制”(建设项目清单、管理行动清单),最终应建立起“达成社会共识—制定行动计划—检查行动成果—信息反馈—达成新的社会共识”这样一种滚动推进、螺旋上升的长效工作机制。


    创新特色三:结合街道基层特质,产业、用地两大专题一首一尾支撑双修开展

    在住建部文件的基础上,增加了产业发展专题研究,提出文化引领+科技协同+宜居保障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城市双修项目的策划与开展提供思路;在深圳高企地价背景下,面对公共绿地少,交通出行难、停车困难,公服设施欠账多等问题,结合城市二次开发,增加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专题,摸清观澜土地家底,落实一些长期性的,对观澜至关重要的民生项目,避免出现只谈项目不谈落地最后实施不了的困境,为双修工作的开展提供用地保障。



    实施效果

    观澜街道党工委以该城市双修规划作为本届班子街道规划建设的核心依据和统筹平台,成为推动街道规划实施建设工作的总纲领。同时,为了保障双修项目的落实、探索并总结了一套“强区放权”背景下街道层面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方法。

    2018年起,城市双修近百个项目相继立项和开展建设,十大试点示范项目也陆续建成,企坪公园通过祠堂复兴,将村落破败空间改造为市民喜闻乐见的社区公园,鳌湖艺术村的艺术家参与到村落环境提升和兴业路的店招治理中,用艺术美化城市,桂花路、大东门、万安堂村口、平安路等利用临时用地改造成街角公园,成为景观亮点,贵湖塘等一批城中村也通过环境整治绽放新容…

     媒体多次大篇幅报道观澜双修工作

    围绕城市双修、文化小镇,连续举办两届同心龙华专家论坛,探索基层治理

    自下而上的城市双修实践——鳌湖艺术村的艺术家们正在室外艺术创作

    观澜街道城市双修试点项目现场

    改造前是平安路建设工程项目部,简易工棚拆除后,地面表层裸露、杂草丛生

    本次城市双修通过绿地挖潜,变废为宝,将平安路街角地改造成特色口袋公园

    企坪公园原先是企坪村前一破旧的水塘和脏乱的停车场,建筑杂乱、景观缺失、功能缺乏成为灰色地带

    本次城市双修将其改造成具有岭南特色的企坪公园,提升片区整体颜值

    万安堂村口小游园改造前乔木生长过于幽密、缺乏集中活动场地、场地材质破旧

    该口袋公园作为宗祠复兴的亮点,结合宗祠建筑与社区空间改造,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桂花路停车场综合项目之前是公交大巴的临时停车场


    本次城市双修通过城市更新用地挖潜,将其改造成集停车、建设公交首末站、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综合性空间,该项目现已经施工入场


  • 行动探索 | 东莞市“三江六岸”地区滨水旧城复兴计划

    东莞市“三江六岸”地区滨水旧城复兴计划
    项目类型:专项规划
    项目地址:广东东莞
    设计时间: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
    设计团队:陶涛、潘仪、纪秀丽、崔雪、杨洋、王然、易亭利、黄颖、陈青伟

    全文2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规划背景
    中心城区强化的“水”文章品质提升

    2017年,东莞市全面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中心城区强化成为重中之重,抓手锁定于“山、水、城”三大战略。

    2018年,以“山水城”为依托的“一心、两轴、三片区”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抓手正式明确,同步上升到市的整体战略层面,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施政纲领。

    “三江六岸”作为“三片区”“水”战略的主要承载空间,是中心城区强化工作中所涉区域最广的一环。

    依托东江南支流(含东莞水道)、中堂水道、汾溪河三条水系,东起广九铁路,西至环城西路,涉及两镇三街道,总占地近30平方公里,是全市滨水资源最丰富、开发条件最成熟、特色要素最集中的区域。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制定一套城市特定要素“水”的总体实施策略,以滨水计划实现滨水复兴,是“三江六岸”规划始终思考解决的核心问题。


    规划思路
    东莞特色的“三江六岸”滨水旧城复兴

    规划通过镇街座谈、现状踏勘等多维度工作,整体判断“三江六岸”地区具备优势的同时,也兼具挑战:

    | 三水分支特色多样,水系生态本底优良;

    | 是东莞历史的发源地,沿水人文要素丰富,可挖掘的兴奋点集中;

    | 土地更新潜力大,具备6平方公里存量空间支撑;

    通过对标国内外著名滨水城市,结合东莞“市管镇”的独特行政体制,规划提出“三江六岸”地区建设新思路:

    “市统——整体层面定方向”,“镇筹——各自分工推实施”。

    “市级统协、镇街筹建、社会共促、有序生长”,统筹共生,市、镇、企业共同行动,合力推进“三江六岸”地区的滨水旧城复兴!


    规划创新
    行动方案可谋划、可指引、可实施

    规划以整体视角构建“目标愿景-全域规划-建设指引-实施计划”的技术支撑体系,打造可谋划、可指引、可实施的“三江六岸”地区品质建设行动方案!


    (一)精准把握城市气质,提出整体目标定位

    “三江六岸”源起东江,是城市山水自然特征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东江母亲河孕育东莞,“三江六岸”是城市的原点,总揽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

    基于此,结合分支水系特色,分别构建“溯源之江”、“生态之河”、“风情之河”、“文化之河”四大主题;结合镇街分段,分别策划每个镇街的滨水建设主题,结合主题统筹策划各自项目。

    整体构建“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六岸香”的空间意向格局,达成“山水莞香”的总体目标愿景。


    (二)创新三图一表,形成符合东莞实际的全域管控成果

    (1)从政府管理角度,形成指导未来城市开发管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图。引导公共设施向两岸聚集,引导滨水用地的高效复合化利用,引导公共空间职能的放大,同时完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慢行交通、水上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提升空间的支撑框架体系。

    (2)从公众宣传角度,形成面向公众认知和城市品牌营造的“莞粹游览地图”。充分挖掘和提炼精华要素,标记休闲开放、自然开放、人文历史、新兴创意、特色街区、特色村落等节点空间,引导公众的游览和体验,强化公众的认知和认同,培育市民自豪感。

    (3)从政府实施角度,形成主体明确、市统镇筹的“全域项目索引图表”。确保策划规划能落地,市层面统领线型项目,梳理整个滨水地区的系统联通性,串联分属镇街的若干项目,串藤结瓜,整体形成滨水环境、设施搭接、腹地提升共计40个实体项目抓手。


    (三)规划落脚“实施方案”和“管理手册”两重实操措施

    根据东莞的政府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可实施、可监督、可考核、可传导的《“三江六岸”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充分考虑镇街意愿、市场动力,统筹项目关系,明确主体边界,以市政府名义颁布,成为近期各方行动的共同纲领。

    同时,为确保后续的共建工作更加有效,制定设计指引管理手册。结合岸线与腹地不同的空间属性和管控力度分别提出指引,强调统一的设计价值观。对标指引导则,审核各方设计与建设中行为是否达标,实现从规划到实施的可控传达。


    实施成效
    助推政府决策,促进实际建设

    规划主要结论纳入中心城区近期重点行动方案,为市委市政府提出重要执政建议,目前建设现场总指挥部已经挂牌成立。

    同时,规划引领实施的成效显著:

    | 万科主导万江龙湾滨江片区,乐跑路线、创想社等先行项目已基本完工;

    | 华侨城建设投资历史文化径主环工程;

    | 东实启动推进鰜鱼洲工业遗存改造项目;

    | 高埗“一环亲水绿道”,首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 东城大王洲沿江堤围、万江汾溪河、水道北岸、石碣水南唐洪等也在推进过程中。

    “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六岸香”

    我们希望,通过“市级统协、镇街筹建、社会共促、有序生长”的特色路径,推进三江六岸的滨水旧城复兴,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共铸华章!

     




     

  • 行动探索 | 晋江市“十三五”空间规划实施战略咨询

    晋江市“十三五”空间规划实施战略咨询
    项目类型:总体规划
    项目地址:福建晋江
    设计时间:2016年2月至今
    设计团队:钱征寒、曾祥坤、潘仪、韦晓华、陈叶龙、张莞莅、莫秋丽、孔婷婷

    全文26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项目背景与规划思路

    晋江位于闽南金三角核心区域,是福建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综合竞争力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五位。改革开放以来,晋江通过农村工业化和自下而上的发展,在造就“晋江模式”发展传奇的同时,也有其与生俱来的痼疾,成为当前转型发展面临的重要障碍。比如发展动力耗散,利益协调困难;建设秩序紊乱,城市品质欠佳;创新驱动乏力,产业转型艰难等等。

    “十三五”时期是晋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问题集中凸显的转型期,转型对空间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晋江市委、市政府的精神要求,本次咨询项目着眼于既有各种规划、现状建设问题及城市发展需要,落实“创新突围”发展理念,围绕晋江的空间转型发展提炼问题,判断方向,制订策略,谋划行动,并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予以回应。

    晋江作为国字号试点,应当面对机遇与挑战,近处着手稳增长,长远着眼促转型,打造新型发展模式和新型城市建设的典范


    主要内容

    在前期座谈咨询和大量已有的工作和规划资料收集整理后,采取问题导向的方法,对晋江市目前城市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提出了稳增长、促转型、补短板、善治理、施双修等5大应对方针和策略。

    (一)稳增长。通过过去几年晋江市经济发展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对比,认为晋江经济增长已严重依赖投资拉动,亟需结构性调整,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并加强政府引导性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和存量空间投资引导,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不降低城市建设水平。

    应当加强政府引导性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和存量空间投资引导

    (二)促转型。抓住厦门东部中心、大嶝岛机场、泉州新区的建设以及环泉州湾地区建设快速推进为晋江市带来新的区域发展形势和机遇,通过“城区优布局、园区助升级、镇村整资源”三大策略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城区优布局主要以带形展开、组团发展、分类统筹、提高标准等思路调整现状“分散带动”的结构,通过构建“一带两翼”总体布局,逐步形成长远“十字”结构,由南向北拓展现有中心城区,大力培育南翼新城,远期实现南北对进,双极牵引不断完善的发展格局;园区助升级则是转变思路,从过去的扶持企业转为扶持园区,梳理现有园区类型,分类引导,推进园区治理和提升,并通过扩容增效,推动五里园区综合发展,同时加强园镇融合,塑造产业特色强镇,最后引导以新带旧,整合拓展产业链条;镇村整资源通过建立全域统筹体制,整合各镇分散资源,借鉴珠三角地区顺德分区统筹、三水小镇合并、狮山大镇整合以及深圳设置新区经验比较,提出综合方案,针对未来重点发展地区的不同提出相应资源整合策略。


    规划城镇形成两轴一心的“十字带动”结构

    (三)补短板。人才不足是当前晋江发展的主要短板,需要塑造城市特质基因来强化人才吸纳能力。通过平台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文化特色挖掘、重塑滨海特色、做强体育主体品牌、发展高端和特质服务、城市形象与品牌推介等一系列工作,塑造城市反磁力,弥补人才短板。


    通过城市服务的品种丰富和品质提升,让人在晋江收获更多更强的“获得感”

    (四)施双修。通过落实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提升晋江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品质,转变空间开发的方式,从大拆大建、库存高企转向有机更新、柔性改造的同时,更多地倡导小微织补,主要通过存量土地去库存、村落环境微易整治改造、社区生活空间微易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微易修复、交通设施环境系统提升五大领域行动,探索存量更新时代城市功能优化和城市建设质量提升的路径。


    柔性改造的一般模式

    (五)善治理。在法定规划中下工夫的同时通过积极的谋划策划,选择非法定规划,主动出击,充分发挥规划工具的作用,利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武装规划管理,建立完善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保障机制。根据不同空间发展重点提供某类针对性非法定规划的建议,并提出配合加强规划编制前后的研究和评估工作,引入“二八”原则加强规划通则管理。循序渐进地强化数据平台建设,为系统化、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在规划智慧管理的基础上,将城市信息系统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在加强重点工作基础上,逐步转变规划管理观念,逐渐完善健全规划体系,最终实现环式动态的科学管理,促进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统筹。

    逐渐完善健全规划体系,最终实现环式动态的科学管理,促进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统筹



    创新特色
    (一)问题导向,直抓重点


    作为一个咨询类项目而非传统的规划类项目,本次工作直接面向甲方所关注问题的解决。考虑到项目成果将直接向晋江市委市政府高层汇报,项目组从甲方需求出发,尤其注重了对项目研究问题的层次和深度的把握。在工作方法上,加强了前期座谈咨询和资料搜集的强度和深度,迅速找准工作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技术思路上,采取“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简单逻辑,在晋江既有的大量空间规划基础上,避免繁复冗余的技术讨论,直接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路径。


    (二)结合形势,力促创新

    项目深入分析了中央关于“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等方面的新要求,结合晋江肩负16项国字号试点的创新改革任务,将城市空间创新发展与晋江目前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了稳增长、促转型、补短板、善治理、施双修等5大方面的应对方针和策略,尤其是将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关于城市发展建设的改革要求和创新模式落实到晋江未来空间发展的具体行动当中。


    (三)行动规划,强调实施

    项目秉承蕾奥“行动规划”的理念,在充分考虑晋江经济稳增长、产业促转型和现实财政状况等条件,在实施方案中强调,既要有重大项目的发力牵引,也要注意从小微织补着眼提升城市发展内涵。项目最终梳理、策划了一批具有可实施性和明显增益的项目和行动,包括对空间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小规模、易开展、易见效的中小微易行动,并从项目选址、建设时序、责任部门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实施方案。


    化试点支持为动力,重塑城市发展优势,助推城市创新突围


    实施成效

    本次十三五战略咨询充分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精神以及中央关于城市发展建设的一系列密集的新要求,并尽可能通过未来空间发展的具体行动而落实到城市建设中去。因此项目方案既能较为系统地响应上级精神要求,又能针对性解决晋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晋江市未来五年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有效参考。


  • 行动探索 | 万宁和乐蟹生态农业园发展战略规划及详细设计——规划助力生态文明下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


    万宁和乐蟹生态农业园发展战略规划及详细设计——规划助力生态文明下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
    项目获奖: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项目地址:海南省万宁市
    项目规模:219公顷
    开始时间: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
    设计团队:叶树南、张璐瑶、陈亮、陈明智、袁驳、田淇升、李明聪、吴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全文3700字,阅读需要8分钟


    项目背景

    海南万宁小海,近50平方公里的潟湖,生态价值独一无二,孕育了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和乐蟹。而随着对虾养殖的兴起,小海生态恶化,和乐蟹几近绝收。

    自2009年始,五个海南大学生返乡创业,投身于和乐蟹生态养殖;其中,便有蕾奥员工的积极参与。一路摸索,不仅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生态养殖技术,并且通过红树林复育、社会文史调查、自然科普教育等形式,将和乐蟹养殖与小海生态复育、周边社会民生、乡村自然认知教育建立起良好的链接互动。

    感召于对公益环保事业与乡村振兴的初心,以蕾奥在首的多家国内各领域规划设计单位积极投身于小海生态修复与和乐蟹产业发展之中,公益性地提供统筹整合战略、综合解决方案、先进技术支持,并在小海乌场养殖区进行了一次综合的实践探索。


    规划思路
    重点解决问题:

    水——如何引领生态韧性、社经共荣的水安全发展路径?

    蟹——如何挖潜有机精细、特色品牌的和乐蟹养殖模式?

    园——如何塑造资源共享、价值提升的园区发展形态?

    人——如何探寻在地耕耘、自我培力的社会统筹机制?


    规划思路:

    以和乐蟹生态养殖为核心,采用共生式、产业化、精细化的养殖方式,联动小海地区的生态保育,包括水环境治理、红树林复育等,从而达到生态养殖与生态保育并重的目标;并拓展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延伸产业链价值。通过当地自营、利益共享的方式改善当地民生,周边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养殖、民宿经营、产业经营、合作营销等。

    通过生态养殖、生态保育、产业拓展、民生改善四者联动发展,开创小海发展新路径、万宁发展新动力、海南发展新模式、乡村振兴新范式。

     


    工作内容

    将万宁和乐蟹生态农业园打造为:融合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彰显绿色、开放、共享、创新、协调的“和乐蟹+”田园综合体。

    理水系——以生态韧性为导向,梳理自净化的水循环系统

    构建可持续的自循环、自净化水系统。通过规划红树林人工湿地、三级自净化循环进排水系、水质安全保障区等,营造湿地泡、红树林苗圃、海稻田等不同的植物群落;净化处理养殖用水与养殖污水,缓冲洪涝风险,红树林生态保育、复育苗种;形成生态低碳、韧性低冲击的生态屏障与保障。


     精养蟹——以多样生境为导向,构建生态精细的养殖系统

    开创红树共生、多物种混养的和乐蟹生态养殖模式。对既有池塘做出改造,在和乐蟹养殖池塘中种植红树林,以红树林作为池塘的清道夫,加之各种衍生共生的浮游生物、鱼虾螺贝等生物的共同作用,构建多物种混养、自循环的生态模式。

    模块化组织和单元化操作,以420亩为一个模块实现生态养殖的自我净化循环,总体划分6个单元以适应和乐蟹的成长周期,错月养殖。

    塑趣园——以多元活力为导向,塑造“和乐蟹+”田园趣园

    产业上,以和乐蟹生态养殖为核心,构建集生态养殖、科技、展销、文创、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打造“和乐蟹+”田园综合体;空间上,利用湖、海、河、岛、田、滩、塘等自然资源,打造生态有机、蓝绿交融、活力多元的红树蟹塘田园风景;总体形成海天一色、田塘共生,生趣、景趣相映成趣的“和乐蟹+”田园趣园。

    育社会——以社经共荣为导向,培育在地培力的社会机制

    探索“新小海统筹,多方参与,在地深耕,输出价值”的社会统筹模式。新小海在整个建设运营过程中起统筹主导的作用,负责整个园区的统筹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分配协调;农民以土地入股,成为土地的主人,共享收益;NGO协作提供技术、人力、舆论等支持;政府在政策、资金、招商等方面扶持;消费者参与,重新认识与尊重自然、乡村与食物。


    创新与特色

    立意创新——彰显规划人投身公益环保事业的理想与耕耘

    本次实践展现了规划人的理想担当与社会责任感,带着先进技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在地深耕,为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联合各NGO团体和各大慈善基金,通过实地调查、居民访谈、史籍查阅等方式,进行小海地区的生态资源本底调查、可持续养殖推广、人文记录与传承,完成小海文化地图、生态多样性保护手册,举办多场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彰显规划人投身公益环保事业的理想与耕耘。

    技术创新——践行田园综合体理念,辩证地提出水、蟹、红树的技术解决方案

    我们通过对小海水动力分析发现,常规的生态治理方式,依然难以解决位于“盲肠末端”的乌场片区的生态问题。因此,我们另辟出生态养殖与红树复育相结合、自我净化的生态保育有效蹊径。

    生态混养、红树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红树林下落叶及底泥培育了大量的鱼虾螺,为和乐蟹提供丰富的食物;和乐蟹进食过程产生的食物残渣,则被水中的滤食性鱼虾所消化。这种多生态混养的模式,减少了单一物种高密度养殖中发病率高的问题,可以做到不投药、纯天然生态养殖。

    因地制宜得拟定红树复育框架与环境:基于红树林苗圃、水质安全保障区及人工湿地,构建红树林生境、树种配植、耐盐植被搭配等,设置人工潮汐水道以形成潮差,营造适宜的红树生长环境。

    模式创新——社区自主、多方共享共赢的乡村振兴模式

    开创社区自主、多方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思路,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社会民生相结合,将土地与人相结合,鼓励当地农户自主经营,创造就业机会,共享利益,使和乐蟹成为“海南人”自己的和乐蟹;携手社会各界人士、公益机构、志愿者、媒体共同参与,共创乡村美好未来。

    模式创新——生态导向、心系公益的人才返乡创业模式

    本次实践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树立了标杆,从2011年创业之初单纯的养殖技术探索到对于生态保护的热情和社会人文的热爱,都充分显示了当代创业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使命感。


     模式创新——生态/经济/社会多赢的产业发展模式

    本次探索实践一改既往传统依靠贩卖资源、不可持续的模式,也突破往常生态保护既“烧钱”又“扰民”的思路,不烧钱还赚钱,不扰民还聚民,将生态修复、生态养殖、自然教育等有机结合,达到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收益。


    实施效果

    直接指导示范区详细设计,并已开工建设

    本规划直接指导了示范区的详细设计,包括建筑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展现了规划的实施性与延续性。目前,示范区已开始动工建设,预计将于2020年年底建设完成。

    其中,4000M²和乐蟹育苗工厂厂房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19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可年产4000万尾蟹苗,蟹苗销售额达2000万。和乐蟹博物馆、小海讲堂、蟹塘民宿等和乐蟹培育生产、展览科普、休闲度假等活动设施正在进行土地整理,预计2020年投入使用。

    已完成200亩示范区红树林复育养殖池塘,并投入使用,年产和乐蟹约4.8万斤,平均亩产量达240斤/亩,销售额达900万元;红树林试验苗圃等养殖设施正积极推进开工建设进程,预计于2019年年底投入使用;目前合作养殖农户约30余户。

    示范区建成、初显成效后,将对整个生态农业园开始实施建设。

    受到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与扶持

    本项目一经推出便受到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与扶持。本项目已纳入省市农业科技各类重点项目,如已成为海南省农业科技110建设专项的科技示范点、已纳入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南省星火产业带项目等;已获得国家农业部、科技部、省市和社会公益团体的各类基金扶持;多次在海南省冬交会、海南海洋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上受到省长、市长的热切关注;省长、市长及各社会公益团体相关负责人多次来项目基地考察,调研项目推进情况与生态治理及和乐蟹产业培育情况。

    通过生态养殖模式所产的和乐蟹,是省内唯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专用标识认证的和乐蟹产品,也是省内唯一未检出甲基睾丸酮素的甲壳类水产品。

    我们和乐蟹养殖团队还一举荣膺海南省创业大赛一等奖。

    品牌营销策略成效凸显

    目前,和乐蟹积极塑造品牌文化,积极拓展鱼虾、螺贝等相关海产品及小海主题文创市场。打通营销渠道,线上线下联动,成功进驻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并成为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中国移动、海航、富士通等大型企业的指定供货商;成功链接事件营销,举办环小海马拉松大赛、蟹壳彩绘活动等,增强社会对小海生态与和乐蟹文化的认知度。

    创造多元经济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预计将带动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共2000个。其中,吸纳当地农户约1660人,可改善当地民生、促进农民增收;还可吸引各类外来技术人员等高端人才340人;并在整个小海地区在养殖、种植、畜牧等领域有效推广了生态技术、增强了环保意识。

    项目实施将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预计年营业额达2.2亿元,年纳税超1200万元,年产和乐蟹51万斤,年接待游客数达22万人次。

    进一步凝聚生态环保与地域人文的社会共识

    本项目还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联合相关公益团体,积极组织参与海洋环保公益活动与海洋文化、地域风土的传播,凝聚了社会各界与广大民众对于生态环保与地域人文的共识与共鸣。

    有力支撑小海钻石内湾的打造

    小海地区目前生态脆弱、发展无序,而持续扩张的养虾也陷入产量和利润双降的困境。于小海地区推广实践和乐蟹生态农业园的发展模式,由粗放式养虾转为精细化养蟹,加之红树复育、湿地恢复、口门疏通、人文复兴等,彻底改善小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各组团交通互联,功能互补,特色各显,共同打造小海“钻石内湾”。

  • 行动探索 | 珠海情侣路“城-海”沿线核心景观区综合提升规划——从统筹到实施的城海一线地区品质提升路径探索

    珠海情侣路“城-海”沿线核心景观区综合提升规划——从统筹到实施的城海一线地区品质提升路径探索
    项目获奖: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项目地址:广东省珠海市
    项目规模:18.84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
    设计团队:张震宇、魏良、钟雯、魏伟、张忠起、赖继春、潘小文、邓冬松、牛亮、兰潇、何善思、张一康、陈文斌、何志强、叶秋霞

    全文2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一座浪漫别致的滨海风情城市,自“一带九湾”的战略提出以来,不断致力于建设国际知名、湾区“三宜”的浪漫滨海城市。“一带九湾”以香炉、凤凰、九洲3湾的景观资源最为精华,集特色风貌与人文节点于一体,是建设“美丽湾区”的核心版图。

    过去,该地区已编制大量规划,但布局分散,主体众多,尤其对于整体层面的系统保障缺口较大。由此,珠海市政府提出全局统筹核心景观区的建设,通过系统优化及示范工程实现品质全面提升。


    项目思路

    规划以行动规划为理念方法,聚焦统筹工作机制、系统提升优化、明晰实施路径三大核心需求,针对规划整合以及现实发展的双重痛点,以整合、修补、挖潜为核心方式,重点对景观、功能、交通、环境四大系统进行优化提升,同时明确实施路径,确定示范工程,开展深化设计,整体构建从目标到行动的一体化综合提升技术框架。


    创新与特色
    创新特色1:搭建工作统筹平台,实现共同规划

    本次规划采用集成工作方式,对接公共主体(市住建局、园林局、海洋局、香洲区政府等)、开发主体(格力地产、城建集团等),整合技术团队(规划、交通、建筑、景观、工程等),经过多轮次集中工作,厘清发展愿景与实施方案,逐步构建凝聚共识的一张发展底图,并明确建设计划安排及合作权责关系,有序推进核心景观区的各项建设工作。


    创新特色2:聚焦核心系统提升,实现规划的规划

    针对规划编制多而散、建设不均衡的现实,以及现有情侣路地区发展面临的核心痛点,明确4大核心系统,整合16个重大项目,并深入挖掘19处潜力地区,为区域制定一体化的提升策略,实现城海一体、景服一体、路湾一体、蓝绿一体。

    1、针对资源散点问题,构建城海一体的景观系统。规划一方面系统梳理现有海岸资源,并挖潜城中闲置绿地资源,提出共计多达24处的城海公园提升计划(11处规划,13处提升或新增),建立“山海城大公园”的发展体系。同时进一步注重城海紧密相连地区,通过街道整治活化,提出建设“珠海慢城”示范街区计划。最终确定核心景观区的8大特色“城海景区”,实现城与海的景观活力资源协同发展,共建城海一体的景观系统。

    2、围绕为人服务的刚性需求,构建景服一体的功能系统。面对紧缺的旅游服务设施系统,规划详细分析游客与市民的不同需求,整体设置3级服务设施体系,并以人性化的尺度划定10个日常步行单元和4个骑行单元;结合现有闲置可用地落实服务设施用地,实现“定性定位定量”,同时策划组织8条特色慢行游线和3大特色一日游游线,最终实现便利完善的景服体系。

    3、针对快慢交通混杂问题,构建路湾一体的交通系统。规划提出近远结合、刚弹结合的总体思路,优先保障近期特别是节假日交通需求,提供灵活的改善措施,如增设公交线路、停车智慧引导、人工管理调控等,保障通行效率。同时通过快慢分离、公交优先、节点改造等远期改善措施,优化情侣路地区整体交通系统。

    4、针对滨海生态敏感问题,构建蓝绿一体的生态系统。规划聚焦河流、街道、海岸,搭建从城到海整体的海绵生态优化框架,并重点在香炉湾-野狸岛区段落实海绵措施。规划提出的沙滩修复与海岛公园环境整治的生态处理手段,为后续其他工程树立标杆示范。


    创新特色3:明确各方实施路径,实现重点示范

    规划以轻重缓急为原则,将项目的内容、主体、时序进行有效匹配,形成“1个项目库+1张落位图+1个操作手册”的整体实施计划。

    同时选取最具代表性且需要近期实施的香炉湾-野狸岛段作为示范段,明确设计要求与品质。如今区段内三个重点项目——香炉湾沙滩景观工程、野狸岛景观工程和海燕桥周边景观工程——已相继竣工,并充分落实了综合提升规划所提出的系统要求。


    实施效果


    规划范围三个重点项目——香炉湾沙滩景观工程、野狸岛景观工程和海燕桥周边景观工程——已相继竣工,并充分落实了综合提升规划所提出的系统要求。

    香炉湾沙滩景观工程以生态友好、美观耐用、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从沙滩到岸线全面落实海绵沙滩修复策略,使海洋生态圈逐步得到修复。同时落实人性化的旅游服务设施系统,最终实现还滩于民,老香洲记忆因沙滩的恢复得以延续。香炉湾沙滩开放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月均接待逾20万人次,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和深圳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以香炉湾沙滩为品质标杆,野狸岛与海燕桥周边景观工程也相继完成,逐步优化滨海步行环境以及落实相关服务设施。

    同时,规划提出的近期交通优化措施(如铛铛公交车等)已得到陆续实施运用,其他提升项目也已经纳入政府计划,后续工作正在持续筹备当中。


  • 行动探索 | 龙华区城中村综合整治中长期规划

    龙华区城中村综合整治中长期规划
    项目获奖: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项目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
    开始时间:2015年11月至2018年9月
    设计团队:淮文斌、樊攀、夏伟、陈雪梅、贾山、杜阳、蒋真、衣军利、贾玉山、卢鸣、王磊、刘畅

    全文2700字,阅读需要6分钟


    项目背景

    龙华自早期双镇发展到2017年龙华区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上下以坚定的信心和扎实的工作,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框架逐渐完善、功能分区日趋合量、环境品质逐步提升、城市特色愈加彰显,尤其在强区放权的新背景下,改革红利变为发展动力,激发了龙华新一轮发展的活力。

    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在175.6平方公里辖区内,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19.6平方公里,现状已建成用地已达到102.5平方公里,其中现状城中村面积16.5平方公里,占现状已建成用地的16%,龙华区的城中村作为承接特区内产业人口转移的重要居住载体,虽现阶段充满活力,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很大,安全、卫生、环境等问题突出。

    “十三五”期间,龙华区提出了“一城四区”的建设目标,城中村综合整治和环境提升作为实现“一城四区”总目标的重要抓手,2015年7月,原龙华新区综合办公室出台《龙华新区全面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总方案》,原龙华新区决定在前期第一批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市容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居民自治。

    但城中村综合整治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全面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编制城中村综合整治的中长期规划,通过试点项目的梳理,整治对象的识别和中长期规划的项目时序、资金等的安排,明确城中村综合整治的实施路径,稳步有序全面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


    规划思路

    本项目通过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工作: 1.目前正在实施的城中村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何? 2.全区层面哪些城中村需要综合整治? 3.应如何安排近期及中长期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对于三个问题的回答即为本项目的三大任务——梳理试点项目、识别整治对象和确定中长期工作安排。

    以全区层面城中村综合信息为工作基础,通过研究试点项目,梳理城中村综合整治进度、资金与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城中村状况,确定城中村综合整治对象通过多种评价因子叠加分析,提出城中村综合整治时序与安排。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试点项目梳理

    第一批试点由各街道分别选取条件成熟的城中村,共25个,整治面积达2.0平方公里,涉及38万人,同时结合大浪时尚产业基地选取石凹村和新围新村作为区重点项目。

    近年来部分城中村已结合政府支路网微循环工程、片区雨污管网升级改造等工程进行相应整治,本次试点由各街道办根据城中村诉求和自身条件有针对性的选择整治内容。

    试点项目可简化程序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组织实施,进行简易处理后的单个城中村深度整治项目周期为1-2年,环境提升项目周期为3个月-半年。

    试点项目的投资标准,根据占地面积核算地均造价,根据私宅栋数核算栋均造价,两种造价核算方式相互校核,得出一般综合整治项目、区重点项目和环境提升项目三种类型的平均单价。


    第二部分 整治对象识别

    通过核查,全区260个城中村,351个整治对象中有44个城中村位于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内,25个城中村已列入综合整治计划,7个城中村具有历史保护价值。以上三类不作为本次综合整治的对象。筛选需扣减的更新单元内44个城中村、列入整治计划的25个城中村和有历史保护价值的7个城中村后,本次评估对象共210个城中村,275个对象,占全区城中村总面积的73.8%。

    根据现状条件、发展要求和法定图则要求提取评价因子,结合基础信息,评估整治对象的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适宜程度,划分为四类整治对象:拆除难度大,适合进行综合整治的对象共143个;有可能拆除重建,建议综合整治前进一步研究的对象共40个;拆除难度小,适合拆除重建的对象共79个;其余为被划入非开发建设用地的对象。


    第三部分:中长期计划安排

    根据评估结果,将四类对象划分为两类整治模式,并明确责任主体。拆除难度大适合整治的对象建议进行深度综合整治,由住房和建设局负责;其余对象建议进行适合环境提升,由城市管理局负责。

    根据试点项目的实施进度预判,环境提升类的132个整治对象计划用2018-2022年,5年内完成提升目标;143个深度整治对象,考虑街道人力和资金情况,按每个街道每年可整治1-2个城中村的标准,初步确定整治计划周期为15-20年,分三个阶段完成。

    如何安排143个深度整治对象的整治时序,主要考量紧迫程度、重要程度与水环境整治相协调三个评价因子。其中紧迫程度主要考量安全问题、道路交通状况、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重要程度包括龙华六大重点发展片区及轨道站点500米范围两个评价因子;同时考虑与龙华中轴观澜河及主要支流的水环境整治相结合。

    在多因子的叠加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股份公司意愿、各街道、部门意见,考虑整治的可实施性,进行综合评价修正,将143个整治对象的优先等级划分为三类。同时,做出2018-2020近三年各年度的整治任务和资金安排计划。


    创新与特色
    (1)构建统一标准,形成基础信息数据库

    通过综合调研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编制《龙华区城中村综合整治现状情况汇总》成果。项目库采用便于分街道查询的编号索引方式,为每一个城中村建立一套完整的基因密码。


    (2)完善整治内容,明晰全面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的实施路径

    明确分类型、分模式、分阶段的实施路径,对于其他各区及街道系统性全面性推进城中村整治具有示范及借鉴意义。


    (3)建立多因子评估体系,构建动态维护机制,奠定实施基础

    全覆盖、多层次的综合评估体系,预留弹性的同步动态调整机制,为中长期项目的统筹安排及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4)统筹建设、规范管理,确保综合整治长效化

    各办事处对项目统筹安排、审批立项、概算并组织实施,明确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政府与产权单位的投资切分和后期维护责任,确保资金按时拨付,避免产生纠纷。

    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规范城中村物业管理工作,维护整治成果。


    (5)强调行动规划,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规划实施

    总结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结合试点项目经验,确定近期城中村整治的时序及投资计划,并提出相应建议,获得了各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同和采纳。


    实施效果

    本项目自《龙华新区全面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总方案》发布以来同步编制,并根据各街道实际情况与社区诉求动态更新。

    项目对龙华区城中村综合整治的整治分类、整治内容等近期治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设计导引,同时对于中长期全面开展城中村综合治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在本项目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龙华区探索深度综合整治和环境提升两种治理模式,其中牛轭岭村和向西村的治理已初具成效。

     

  • 行动探索 | 青岛市李沧区分区规划实施评估


    青岛市李沧区分区规划实施评估
    项目获奖: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项目地址: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
    项目规模:97.98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
    设计团队:曾祥坤、宋成业、孙璐、叶树南、钱征寒、王佳林、李明聪、吴飞、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全文32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项目背景

    李沧,是青岛发展的一个侧影,也是市辖区转型发展的典型样本。2016年,青岛市新版总规获批,中央也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等崭新的理念要求,均亟需在区级层面贯彻落实。但是,李沧区分区规划编制年代久远且早已过期,在频繁的上位规划、政策变化下难以发挥作用。面对复杂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李沧区决定“先评估后规划”:以规划实施评估为线索,总体把握李沧区资源禀赋及发展定位,明确近期和未来的规划策略及要求,落实政策导向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依据,建立完善李沧区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该项目于2016年3月启动,经历了招投标、中期咨询会、专家评审会、完善结题4个阶段。前期邀请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国内一流规划设计机构参与竞标,最终由胜出的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


    规划思路

    《李沧区分区规划实施评估》通过主动式的规划评估工作,回顾、梳理和总结过去十余年来李沧建设发展的成绩和问题,检讨分区规划编制实施的工作机制,并结合最新形势对李沧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思考。

    在工作框架上,根据评估工作目的,以兼顾分区规划实施评估和李沧发展战略思考的双重需要为原则,提出“三结合、三评估”的工作思路:结合规划情况做规划成果评估,梳理当时李沧的规划思路和内容框架;结合现实情况做规划实施评估,总结当前李沧的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结合形势需求做规划适应性评估,思考今后李沧的规划策略和关键问题;最后形成综合发展策略建议。


    内容要点

    整个项目成果由行政摘要、评估报告、专题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共同构成。评估工作的内容要点包括:

    (1)规划成果评估。作为整项工作的基础,主要评估规划成果的完整性、合理性和传递性,并借此梳理实施评估要点,总结当时规划思路,盘点相关规划政策资料。

    (2)规划实施评估。作为评估工作重点,主要评估规划实施过程、规划目标实现和用地设施落实情况。按照抓大放小、系统评估的原则,提炼李沧发展的现状特征和总体性、关键性的问题。

    (3)规划适应性评估。作为整项工作的过渡环节,对照目标找差距,检视资源找优势,从内外两个层面综合得出下阶段规划的立足点和调整思路。

    (4)策略发展建议。以上述评估为基础,进一步提炼下阶段发展的核心命题、应对思路和发展路径,继而从城区发展定位、规划发展策略、规划机制改革3个方面形成策略建议。


    创新与特色

    当前正处于新旧空间规划的体系重构期、新旧法规制度的衔接过渡期和新旧空间问题的集中应对期,大部分市辖区规划面临着与李沧相似的问题。因此,项目在工作框架、技术方法、现实应用、机制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创新特色具有了普遍价值。


    1、系统探索效用导向型规划实施评估的工作框架和方法体系

    传统上,由于规划实施被狭义理解为规划的向下传导和许可管理,所以规划实施评估在工作逻辑上偏重于监督导向或机制导向,聚焦于规划落实和实施环节关系。由此建立的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框架较为程式化,容易湮没内容重点,甚至得出刻舟求剑式的结论。

    本项目率先提出了效用导向型的规划实施评估框架,以“成果评估—实施评估—应用评估”组织评估过程,工作逻辑更为简洁,将“针对过去”的评估作为“针对未来”的评估的基础,为城市的下一轮发展服务。

    在工作方法上,(1)评估重点由规划落实情况向城市运行状态转变。透过规划目标指标和管控要素的落实情况,深入考察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并更加关注规划实施后的空间绩效和发展质量。例如,对于市政设施,不仅仅是评估建成度,还要结合人口、用地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趋势,综合评估设施承载能力在空间上的梯次差异。(2)评估线索由指标监督考核向规律机制研究转变,让评估结论从“知其然”深入到“知其所以然”,找出可调控的影响因素,明确应遵循的发展规律。例如,分析李沧商业内卷化发展的机制原因,发现与李沧整体产业结构和人口政策密切相关,下阶段规划需从这两点入手,而不是简单地控制商业用地。(3)评估机制由单次行业评估向常态制度工作转变,将规划评估融入到规划动态管理和规建管统筹当中,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市辖区规划管理机制创新。


    2、应用大数据等多维数据开展更为精准的评估分析

    如:通过POI数据对住宅(建成年代和价格)、教育、医疗、金融、文体等各类用地设施进行精细化分析,评估其空间布局和演化过程与规划的吻合度,分析其服务辐射范围和等级体系;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开展交通状况的动态化评估,分析不同地段的交通拥堵程度,评价主要道路的运行水平;深度挖掘人口和经济普查数据,分析人、房、业关系中的特殊现象和趋势,找出影响规划实施的深层次原因。


    3、服务于特大城市区级政府的规划管理需求

    在城市规划实施重心下移的趋势下,市辖区规划必然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从“局长的规划”变成“区长的规划”,要强调规划效用,解决实际问题。本项目在成果体系的设计上兼顾区领导和区规划部门的双层次规划管理需求,以行政摘要形式为区领导城区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以评估报告和专题报告为区内相关规划编制及规划机制改革提供引导性建议。针对区级规划管理关心建设工作的特点,项目着重强化了发展策略下的项目策划和片区指引,按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生态修复、综合交通、绿色市政,明确近期可推进、能见效的建设项目和行动计划,划出六大重点发展片区,提出它们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定位、主导功能、发展规模和发展指引。


    4、响应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探索市辖区的规划机制改革

    自《城乡规划法》删去相关表述以来,分区规划地位日减。但从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强调传递性、协调性、操作性的要求来看,作为城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规划模式的切合点,分区规划仍可能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发挥规划传递、规划协调和规划管控的作用。项目探讨了规划改革形势下市辖区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并针对现实管理诉求,提出规划机制的改进方向和比选方案,为李沧提出了建立分区规划与发展规划的“双平台”机制及其改革工作行动计划。


    实施效果
    1、积极而显著地推动了李沧区后续规划工作的开展

    项目受到以住建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先生领衔的专家团队和李沧区政府领导的高度认可,部分策略建议被纳入李沧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区级城市空间战略、项目安排等产生积极影响。基于评估结论对李沧区后续控规编制提出城区定位、空间格局、区域协调、土地利用、重大设施、重点片区和城市更新方面的指导意见,有力推动李沧区的控规全覆盖工作。


    2、基于本项目,举办规划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举办“市辖区规划和实施”学术沙龙

    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举办“市辖区规划和实施”学术沙龙。本项目的主要成果和经验是沙龙讨论的核心议题。会后形成题为《提高市辖区规划地位,加强市辖区规划实施》政策建议,上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3、核心内容实现了学术成果转化,经过多次全国性会议交流,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

    文章《市辖区规划——亟待强化的规划操作平台》收录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成果《理性规划》一书中,并在2017年规划年会期间得到广泛传阅。论文《新形势下规划评估的四个转变》在2017年金经昌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上宣读。主评专家崔功豪先生高度评价了交流内容。

     长期以来,规划评估被视为规划修改的前置性程序环节,在规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和规划实施重心下沉,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规划评估工作将大有可为。用评估总结规划和发展的问题,用评估探究城市发展规律,用评估启发下轮规划的编制实施,为规划搭建起由“好编”“好批”通向“有用”“好用”的桥梁。本项目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 行动探索 | 西丽枢纽综合规划——打造特大型高铁枢纽站城融合的全国范例


    西丽枢纽综合规划——打造特大型高铁枢纽站城融合的全国范例
    项目获奖: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项目类型:交通规划类
    项目地址:广东深圳
    设计时间: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
    设计团队:张震宇、李凤会、刘高峰、袁阳、曾文、罗吉祥、李卓、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全文2240字,阅读需要5分钟

     
    规划背景

    西丽枢纽位于深圳市南山区中北部,是集3条高铁(赣深客专、深茂铁路、深汕铁路)、3条城际(深惠、深珠、深莞)、4条城市轨道(13、15、27、29号线)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枢纽。其规划建设对于完善深圳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提升区域辐射力、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具有重大意义。

    为统筹枢纽和开发的空间关系,指导赣深客专、深茂铁路和轨道13号线等近期工程设计实施,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本规划编制工作,力求将西丽枢纽打造成“换乘便捷、站城一体”的新时代综合枢纽,树立高铁枢纽站城融合的全国范例。


    规划思路

    规划按照“梳理边界——对标国际——明确目标——直面挑战——提出对策——制定方案”的思路,采用案例借鉴、定性定量分析、多方案比选等方法开展编制工作,统筹枢纽布局和片区开发。

    首先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明确枢纽的主客站定位,提出高铁、城际站台规模。在此基础上,以客流需求定量分析为基础,按照“国家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的顺序,坚持功能主导、兼顾工程实施,协调明确枢纽各类设施平面、竖向布局。围绕“站城一体”理念,提出综合开发功能布局,编制城市设计、上盖开发、地下空间概念方案。最终提出枢纽进出交通组织和片区市政设施规划调整建议。


    主要内容
    1.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论证主枢纽定位的合理性,做强枢纽功能

    规划立足大湾区背景下的深圳未来发展,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从交通需求、枢纽与城市中心耦合体系、用地条件、交通可达性等角度,论证西丽枢纽作为铁路主枢纽的合理性。进而明确高铁站台规模不少于11台22线,做大、做强对外客运功能;深惠、深珠、深莞三条城际线在西丽枢纽合场设站,设3台6线,强化枢纽城际辐射力。


    2.以强化轨道接驳高铁能力为核心,统筹平衡各类轨道平面、竖向布局,实现便捷换乘

    规划以交通需求分析为基础,以强化轨道接驳高铁为核心,协调各类设施之间的平面、竖向布局。一是高铁线路沿既有平南铁路通道东西向布置,车站位于现状货站处;二是适当拉开城际轨道与高铁车站的平面距离,预留城际车站实施弹性,降低枢纽客流集中度;三是将4条城市轨道线路引入枢纽核心区集中布局,直接接驳高铁客流,提高轨道接驳高铁的设施能力和便捷性;四是枢纽交通设施分地面层和地下四层布置,高铁旅客进出站按照“多进多出”方式组织,提高高铁客流与城市轨道、城际轨道换乘的便捷性。


    3.按照站城一体理念,打造枢纽城市,实现城市织补、完善城市功能

    规划按照站城一体理念,打造空间融合、功能多样的枢纽城市,实现城市织补,破解高铁割裂城市的难题。一是高铁站台地下浅埋布置,缓解铁路设施对城市的分割;二是统筹交通枢纽与城市开发,打造公共空间一体、慢行系统一体、地下空间一体、内部空间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三是重构片区路网格局,打通南北道路联系,支撑枢纽及片区客流疏散;四是优化市政设施规划,支撑枢纽建设和片区开发;五是明确规划控制指引,强化理念落实。


    特色创新

    通过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作,本项目在站城一体化、枢纽换乘组织、地下空间开发等方面形成特色创新。

    1.突破铁路、城市两张皮的传统模式,开展可实施的特大型高铁枢纽站城一体化落地探索,实现“枢纽即城市”的高度融合。

    2.坚持以人为本,提出轨道绝对优先下的枢纽布局和换乘组织,特别是突破地下高铁车站“上进上出”组织的惯性思维,提出“多进多出”组织下的竖向布局。

    3.打造多功能网络化的地下城市,拓展空间资源、缝合城市功能。


    实施成效
    1.国家铁路层面

    国家铁路集团采纳西丽主枢纽的意见, 2019年批复的《深圳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明确将西丽站定位为主枢纽,正以本项目为基础组织开展西丽至光明城铁路(含西丽站)工程设计,并将西丽枢纽作为全国铁路枢纽站城一体化的试点项目。


    2.深圳市层面

    项目成果促成枢纽地区定位提升,深圳市政府已将西丽枢纽片区纳入全市重点区域,成立西丽高铁新城建设指挥部统筹推进西丽高铁枢纽规划建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为本规划为基础开展西丽枢纽地区城市设计;市轨道办以本规划为基础,拟联合国家铁路集团开展枢纽站城一体化建筑方案设计。

  • 行动探索 | 石家庄鹿泉西部山前片区总体开发策划


    石家庄鹿泉西部山前片区总体开发策划
    项目获奖: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项目类型:片区概念规划
    项目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
    设计时间: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
    设计团队:叶树南、李明聪、宋成业、吴飞、张璐瑶、王佳林、吴继芳、谢康宁、樊攀、袁娇、王小凡、彭怡欢、王晓飞、徐晓华、梅志炎

    全文32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规划背景

    石家庄鹿泉西部山前片区位于石家庄东部,华北平原于太行山过渡地带,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省会后花园、上风上水区、平原城市的山地区域,对于石家庄、对于鹿泉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空间,规划区生态敏感,现状建设混乱,各乡镇各自为政,缺乏整体发展指引。

    这是一个因路而生的项目,鹿泉要修建一条贯穿南北的山前大道,依托山前大道激活鹿泉发展资源。规划将山前大道及沿线区域建成未来鹿泉的旅游风景带、经济发展带,缩小鹿泉南北发展差距,实现西北部经济转型发展,推动鹿泉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推动省会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强力引擎。为高效地推进山前片区的建设,规划先行,启动本项目编制。


    规划思路

    本项目不仅仅局限于项目层面的开发策划,而是基于鹿泉发展形势判断西部山前片区的发展目标,明确总体战略,提出发展策略,重点考虑要做出什么特色,塑造什么亮点,提出近期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本项目重点解决四大问题:

    一是总体把握规划区资源禀赋及发展定位;

    二是明确近期和未来的规划策略和要求;

    三是以开发策划指引山前大道沿线开发;

    四是指导旅发大会重大项目落地。


    主要内容
    (1)目标谋划:从石家庄发展要求和鹿泉发展诉求,紧扣自身发展条件,谋划发展战略目标。

    自上而下,分析石家庄发展要求、鹿泉发展需求,客观分析山前片区的发展条件,谋划未来的发展定位。西部山前片区将具备打造为“多彩西山、精彩慢城”的发展目标,成为燕赵山水人文旅游目的地、旅游休闲产业发展高地、和特色小镇建设示范区。


    (2)总体战略:“1个基本原则”+“2个核心战略”+“3个发展目标”

    1个基本原则:生态保护型开发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原则,以生态保护作为前提,保护鹿泉山水林田泉湖的景观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凸显特色,留住乡愁。

    2个核心战略:城景互融、旅城一体。保护为前提,以城市的战略,而不仅仅是景区开发,来开发运营山前片区,做到亦景亦城,宜居宜游,打造宜居之城、休旅之城。

    3个发展目标:聚焦三个产业主导方向,突出旅游+、科技+和创意+,做大做强轻型产业、新型经济和服务经济的比重,限制二产,特别是重型工业进入。


    (3)发展策略:以三大目标为导向,形成三大发展策略

    生态西山:强化空间管制,严控生态底线,加强生态修复,推进全域绿化,打造石家庄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的示范点

    规划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美丽乡村和4大刚性限制因素进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评价,并制定不同空间的保护和开发策略;规划提出水生态修复、山体生态修复和全域绿化三方面策略。

    美丽西山:尊崇山水自然,景路营田引人,挖掘村镇特色,全面美化西山,打造石家庄缤纷多彩、美丽浪漫的后花园

    规划提出层山、理水、营田、景路、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五方面策略。层山策略:保护不同海拔层次山地景观的多样性和山地旅游体验的丰富性;理水策略:根据不同水体的特征,结合周边环境,采用不同的理水策略,丰富旅游体验感;营田策略:保护农田种类和农产品种植的多样性和本土化,提倡农田景观化,奖励“艺术+技术”型种植模式,鼓励游客参与式种植方式;景路策略:应谨慎进行道路断面设计,尽量减小道路断面,提倡道路建设风景化,交通过程休闲化,环境影响最小化; 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应结合自然山水环境来打造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遵循自然规律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将传统人文资源与规划建筑肌理相结合,与屋舍庭院相结合,细处见真章。结合上述策略提出春城飞花、夏亭沐风、秋沐归田等四季意境。

    精彩西山:策划精彩活动、节事节庆、精彩项目、集聚人气活力,打造石家庄度假休闲、时尚乐活的新天地

    活动策划方面,策划生态观光、休闲养生,田园乡趣、农情体验,人文时尚,悠闲生活三类活动,并策划风情1日游、周末假期游和三天以上深度游等游线。

    节庆节事策划方面,以节气变化为主线,设定全年无休以自然、文化、美食养生为内容的订制旅游活动,感受四季变换、体验乡土民风,品尝地域美食,重温传统文化;提炼当地民俗特色,形成民俗主题的节日活动,在不同月份举办不同活动,让游客体验到丰富多彩的鹿群民俗文化。

    项目策划方面,结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根据交通条件和资源条件,形成“一核、三带、六片、多节点”的布局结构,并重点对六大片区逐个提出片区指引,结合片区条件特征,提出各片区主题定位,划定主题板块,测算开发规模,并提出核心带动项目。


    (4)近期行动

    结合鹿泉西山片区发展痛点,有针对性的提出近期重点行动,包括完善交通、补齐配套、塑造特色和寻求合作。


    特色创新
    (1)打破原有各自为政的局面,制定发展框架,形成发展合力

    本项目打破原有各自为政的局面,制定西山片区发展框架,形成发展合力。打造鹿泉旅游风景带和新型经济发展带,核心发展科创、农创、创意创业、颐养健康、养生度假、文化旅游等创新型功能。


    (2)高度重视生态保护要求,率先在石家庄提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划分禁建区、一级限建区、二级限建区和适建区四类生态建设区,分别提出严禁发展类型、限制发展类型和允许发展类型等建设管理控制导则。


    (3)提出山水林田湖资源系统评估方法,强化空间管制,严控生态底线

    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提出山水林田湖资源系统评估方法,分析山体资源的高程、坡度、坡向和植被特征。对水资源的水域保护区,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压走廊等刚性因素系统评估,划定四类生态建设区,强化空间管制,严控生态底线。


    实施成效
    (1)获得专家及甲方的高度认可

    本项目为投标项目,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我司共四家单位参与,最终我司第一名中标。本项目受到以河北省规划大师邢天河先生领衔的专家团队高度认可。项目获得甲方高度认可,甲方后续委托项目组陆续编制了《鹿泉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鹿泉区总体城市设计》《鹿泉中央商务活力区城市设计》等项目


    (2)有效的指导了鹿泉区后续规划工作的开展

    本项目有效的指导了鹿泉区后续规划工作的开展,对鹿泉城市空间战略、项目安排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将山前大道及沿线区域打造成为鹿泉的旅游风景带、经济发展带,缩小鹿泉南北发展差距,推动鹿泉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推动省会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强力引擎。


    (3)有效指导规划区项目落地

    在本项目的指导下,龙泉古镇、中以农科康养小镇、杰明房车基地等一大批旅游项目纷纷落地,增强了鹿泉旅游吸引力,提升了城市风貌。


    (4)有效指导山前大道建设

    本项目有效指导山前大道的建设。山前大道位于太行山脚下,浅山丘陵地带,鹿泉原计划要将断面定为双向八车道,中央设置8米绿化带,两侧控制50米绿带。结合案例研究,我们建议,进入旅游区及旅游景区内部的核心道路都不宜过宽,最好为2-4车道,结合地形,做到弯曲自然,步移景异。根据道路两侧用地功能、通勤特征、地形地貌和现状建设,合理确定山前大道断面。我们建议采用双四断面,局部扩展至双六断面,结合区段特征,对沿线景观深化设计。在本项目指导下,缩窄山前大道宽度,更加符合沿线功能要求,节省投资,保护生态,降低对现状地形及景观的破坏。


    (5)为在鹿泉举办的石家庄旅游发展大会争光添彩

    2018年6月,第二届石家庄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鹿泉区举办,本项目有效指导了旅发大会项目的落地与建设,为石家庄市旅游发展大会争光添彩。


    (6)本项目提出的 “多彩鹿泉”被确定为市旅发大会主题

    第二届石家庄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主题为“绿水青山 多彩鹿泉”,其中后半段就是取自本项目提出的职能定位为“精彩西山 多彩鹿泉”。

     

     

  • 规海拾贝 | 轨道站点地区TOD规划管理中的指标控制( 蕾奥TOD系列研究04)


     导读 

    在TOD规划管理中,指标控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的TOD规划指引编制或具体的规划实践均对指标控制的相关内容有所涉及,但专门针对指标控制开展的系统研究则相对不足。通过案例对比可以发现,TOD规划管理的主要要素包括功能混合、开发强度、街区尺度、慢行交通、停车管理、公共空间等六个方面,按照不同的TOD地区类型和圈层划分形成有针对性的指标控制。这些指标管理与传统控规相比,在方法上具有以下特点:指标数值界限不同,采用修正系数等新方法,增加TOD地区规划特有的新指标,以及采用不同规划与指引相组合的管理方式等。最后,对实践中这些指标控制与规划管理结合的多种途径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