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探索 | 西丽枢纽综合规划——打造特大型高铁枢纽站城融合的全国范例

时间:2019-12-20
行动探索 | 西丽枢纽综合规划——打造特大型高铁枢纽站城融合的全国范例


西丽枢纽综合规划——打造特大型高铁枢纽站城融合的全国范例
项目获奖: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项目类型:交通规划类
项目地址:广东深圳
设计时间: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
设计团队:张震宇、李凤会、刘高峰、袁阳、曾文、罗吉祥、李卓、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全文2240字,阅读需要5分钟

 
规划背景

西丽枢纽位于深圳市南山区中北部,是集3条高铁(赣深客专、深茂铁路、深汕铁路)、3条城际(深惠、深珠、深莞)、4条城市轨道(13、15、27、29号线)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枢纽。其规划建设对于完善深圳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提升区域辐射力、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具有重大意义。

为统筹枢纽和开发的空间关系,指导赣深客专、深茂铁路和轨道13号线等近期工程设计实施,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本规划编制工作,力求将西丽枢纽打造成“换乘便捷、站城一体”的新时代综合枢纽,树立高铁枢纽站城融合的全国范例。


规划思路

规划按照“梳理边界——对标国际——明确目标——直面挑战——提出对策——制定方案”的思路,采用案例借鉴、定性定量分析、多方案比选等方法开展编制工作,统筹枢纽布局和片区开发。

首先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明确枢纽的主客站定位,提出高铁、城际站台规模。在此基础上,以客流需求定量分析为基础,按照“国家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的顺序,坚持功能主导、兼顾工程实施,协调明确枢纽各类设施平面、竖向布局。围绕“站城一体”理念,提出综合开发功能布局,编制城市设计、上盖开发、地下空间概念方案。最终提出枢纽进出交通组织和片区市政设施规划调整建议。


主要内容
1.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论证主枢纽定位的合理性,做强枢纽功能

规划立足大湾区背景下的深圳未来发展,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从交通需求、枢纽与城市中心耦合体系、用地条件、交通可达性等角度,论证西丽枢纽作为铁路主枢纽的合理性。进而明确高铁站台规模不少于11台22线,做大、做强对外客运功能;深惠、深珠、深莞三条城际线在西丽枢纽合场设站,设3台6线,强化枢纽城际辐射力。


2.以强化轨道接驳高铁能力为核心,统筹平衡各类轨道平面、竖向布局,实现便捷换乘

规划以交通需求分析为基础,以强化轨道接驳高铁为核心,协调各类设施之间的平面、竖向布局。一是高铁线路沿既有平南铁路通道东西向布置,车站位于现状货站处;二是适当拉开城际轨道与高铁车站的平面距离,预留城际车站实施弹性,降低枢纽客流集中度;三是将4条城市轨道线路引入枢纽核心区集中布局,直接接驳高铁客流,提高轨道接驳高铁的设施能力和便捷性;四是枢纽交通设施分地面层和地下四层布置,高铁旅客进出站按照“多进多出”方式组织,提高高铁客流与城市轨道、城际轨道换乘的便捷性。


3.按照站城一体理念,打造枢纽城市,实现城市织补、完善城市功能

规划按照站城一体理念,打造空间融合、功能多样的枢纽城市,实现城市织补,破解高铁割裂城市的难题。一是高铁站台地下浅埋布置,缓解铁路设施对城市的分割;二是统筹交通枢纽与城市开发,打造公共空间一体、慢行系统一体、地下空间一体、内部空间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三是重构片区路网格局,打通南北道路联系,支撑枢纽及片区客流疏散;四是优化市政设施规划,支撑枢纽建设和片区开发;五是明确规划控制指引,强化理念落实。


特色创新

通过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作,本项目在站城一体化、枢纽换乘组织、地下空间开发等方面形成特色创新。

1.突破铁路、城市两张皮的传统模式,开展可实施的特大型高铁枢纽站城一体化落地探索,实现“枢纽即城市”的高度融合。

2.坚持以人为本,提出轨道绝对优先下的枢纽布局和换乘组织,特别是突破地下高铁车站“上进上出”组织的惯性思维,提出“多进多出”组织下的竖向布局。

3.打造多功能网络化的地下城市,拓展空间资源、缝合城市功能。


实施成效
1.国家铁路层面

国家铁路集团采纳西丽主枢纽的意见, 2019年批复的《深圳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明确将西丽站定位为主枢纽,正以本项目为基础组织开展西丽至光明城铁路(含西丽站)工程设计,并将西丽枢纽作为全国铁路枢纽站城一体化的试点项目。


2.深圳市层面

项目成果促成枢纽地区定位提升,深圳市政府已将西丽枢纽片区纳入全市重点区域,成立西丽高铁新城建设指挥部统筹推进西丽高铁枢纽规划建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为本规划为基础开展西丽枢纽地区城市设计;市轨道办以本规划为基础,拟联合国家铁路集团开展枢纽站城一体化建筑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