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 行动探索 | 深圳机场地区综合交通专项研究

    SPECIAL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OF SHENZHEN AIRPORT AREA
    深圳机场地区综合交通专项研究
    项目类型:规划研究与咨询
    项目地址:深圳市宝安区
    项目规模:28平方公里
    起止时间:2016.6-2017.8
    设计团队:邓军、江玉、黄欣然、张清源

    全文2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近年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客货吞吐规模增长迅猛,特别是客运处理能力即将达到饱和。将通过扩建形成“T3+卫星厅+T4”的航站楼格局,年设计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另外集深茂铁路、深惠城际线等一体的机场铁路枢纽或将选址在机场东地区,未来宝安机场的3小时交通可达圈可覆盖珠三角主要城市。由于宝安机场地处穗莞深发展轴带,存在大量通过性交通;另外其周边为航城街道高密度建成区,同时机场自身也规划了百万平米的站前商务区,造成该地区交通复杂程度独一无二。在各类型交通的叠加之下,预测局部路段的高峰时段饱和度偏高,拥堵情况严重。

    宝安机场出行等时线图

    2040年宝安机场航站区规划平面图(修编稿未批)


    规划思路

    项目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提升宝安机场在区域层面的辐射能力和竞争能力;顺畅衔接机场周边地区交通设施,并形成快进快出集疏运体系;T3、T4航站区与机场东枢纽等地区的快速衔接。

    规划目标为将宝安机场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空港明珠,辐射全球、多元换乘的复合型航空枢纽门户。

    在以上问题和目标的引导下,提出以“四个多”为主旨的规划构思:

    · 多层次集疏运,环环相扣;

    · 多向衔接通道,客货分流;

    · 多点联动接驳,无缝衔接;

    · 多元绿色出行,以人为本。

    主要内容
    (一)多层次集疏运,环环相扣


    第一层次,与周边核心腹地城市的门户对接。建立异地航站楼,提供铁路和飞行之间的联程服务。

    第二层次,与深圳本地的连接。从高快速路、城市轨道、码头等方面实现机场与深圳交通立体化的融合。

    第三层次,机场地区的交通接驳。通过分别在南北两端设置远端停车场,使长距离小汽车出行者在机场外围换乘绿色交通,从而建立新型空港交通接驳系统。


    宝安机场绿色交通接驳转变概念图


    宝安机场绿色交通接驳示意图


    (二)多向衔接通道,客货分流

    在高架大循环系统方面形成“南进南出,北进北出,东进东出”的快速系统,在地面交通形成“北接,南引,东优”的对外衔接系统。


    宝安机场绿色交通接驳示意图

    对于未来交通饱和度较高的T3航站区,提出以下四点改善策略:一、逐级减压。将社会车辆控制在T3外围,提供陆侧捷运线作为接驳手段,降低航站楼核心区域路网的交通压力;二、动态调控。在机场外围区域设置交通诱导标志牌,使司机提前判别行驶路径,避开拥堵路段;三、立体分流。早高峰所有车流都从领航高架驶入航站区势必导致拥堵,故将商务客流和工作人员客流引导至地面和地下道路,使航空旅客享有高架快速路的优先通行权;四、专网专用。形成货车专用路网,新增南货区对外通道,打破“口袋型”瓶颈。

    对于新建的T4航站区,采用“快接快、慢接慢”的方式,注重航站客流与货运监管区货流的相对分离。T4航站楼客流直接从领翔路高架进出高快速路。北货区车辆直接由福洲大道的辅道进出高快速路,并与客流分离。

    对于机场东片区,全面对接机场片区与航城街道路网体系,并对机场东枢纽规划进行足够的空间预留。另由于机场东地区客、货交通流线复杂,建议采用分层立体的交通组织方式,东货区的货车主要通过地面交通解决,同时机场东枢纽的客运交通尽量利用地下空间疏解,为此推荐机场东枢纽的高铁线采用地下的敷设方式。


    宝安机场交通组织图


    (三)多点联动接驳,无缝衔接

    未来,机场地区将形成T3——T4——机场东枢纽的“三足鼎立”枢纽格局。本次规划将机场地区多点联动,整合多种公共交通模式,构建高效、便捷的空铁联运系统。根据枢纽间预测流量,建立连接机场东枢纽、T3、T4间的陆侧捷运系统,串联这三大枢纽的交通要素,将成为机场地区空铁联运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考虑到长途汽车和部分公交车在两个航站楼之间的往返上落客需求,设置专用的循环车辆快速通道。远期建议采用地下通道联系南北两个航站区。


    宝安机场枢纽结构规划图


    宝安机场空、陆侧捷运线系统规划图


    (四)多元绿色出行,以人为本

    规划城市游乐径、机场服务径、滨海游乐径,形成航空活力环;确保机场地区及周边景点连续的慢行流线,营造航空特色步行体验;通过二层连廊连接航站楼交通中心与站前商务区建筑;在限制机动车总量,合理分配停车压力的基础上,建设以用户体验为先的停车管理模式。区分临时停车和长时间过夜停车,建立梯级收费机制,拉开中央航站区、中心商务区、外围区的停车收费差距,并设置网约车“手机等待区”。


    创新与特色

    (一)结合深圳机场双航站楼的特点,通过“南进南出,北进北出,东进东出”避免了流线交织,提升了交通效率。

    (二)贯彻“客货分离”思想,通过分层组织的方式保障了航空客流的快速、优先,以及货运车辆的流线连贯顺畅。

    (三)通过枢纽功能分析和接驳设置,使不同交通方式融合于机场地区,促进空铁联运交通系统形成。使长距离小汽车出行者在机场外围换乘绿色交通,建立新型空港交通接驳系统。

  • 行动探索 | 惠州市惠南新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DETAILED CONTROL PLAN AND URBAN DESIGN FOR THE HUINAN NEW DISTRICT, HUIZHOU CITY
    惠州市惠南新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项目类型: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
    项目地址:惠州南部新城地区
    项目规模:17.5平方公里
    起止时间:2018年1月起
    设计团队:秦雨 王歆 田欣 曾嘉康 孙晶
    项目进度:2018年12月26日通过专家评审

    全文18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下,惠州成为珠三角向内陆地区传递区域辐射带动力的重要门户,随着大湾区高铁及轨道线网不断完善,规划确定广汕高铁、深惠城际均设站惠城南站,穿过惠南新城片区。在此条件下,惠南新城片区成为惠州沿江向海发展以及惠城中心城向南拓展的远景战略性地区。2018年,为了落实上位规划引导要求,对外对接区域高铁轨道建设发展,借力高铁站建设,对内促进惠州的沿江向海发展与惠城的南拓发展,引导惠城南站周边地区的TOD开发,惠城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招标程序,于2018年1月中标并开始编制惠城区惠南新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规划范围示意图


    规划设计思路
    1、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图


    2、价值趋势判断

    通过梳理规划区面临的轨道交通重塑区域格局、城市功能融入湾区、城市组团联动错位发展、片区文体休闲集聚发展等几大机遇,明确了片区发展目标。

    惠城南站区域(左)、城区联系分析图(右)

    区域协作发展示意图(左)、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分析图(右)

    市域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示意图(左)、规划区公共服务支撑示意图(右)


    3   总体定位

    规划区将成为惠城未来南拓的主要拓展空间,形成惠城新副中心。

    结合价值趋势判断,借力发展契机,顺应新战略、新交通、新举措、新格局的发展背景,规划将致力将本区打造成为:

    惠州大都市区交通枢纽,连通大湾区门户

    惠州沿江向海城市现代服务中心

    惠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示范区


    规划内容
    1、功能策划
    五大发展动力

    从片区周边区域角度看,随着片区设施的建设和周边板块的发展,惠南新城片区未来将有轨道枢纽、会展中心、奥体中心、教育升级、生态资源5大发展动力。


    六大功能板块

    结合本规划区核心的发展动力、区域优势、资源禀赋策划五大功能板块,分别为轨道枢纽商贸板块、展贸文化板块、科创商务板块、科创商务板块、山居板块以及三栋镇区板块。


    2、用地布局

    根据现状建设情况及问题分析、功能定位及规划目标,本着与周边功能互动、打造片区特色、为片区发展预留空间的规划思路,整个规划区形成为“一轴一带、三核联动、山水板块、三园多廊”的总体空间结构。


    3、城市设计指引

    城市设计范围基于核心的山水资源、重大交通枢纽以及重点辐射的城市功能区,划定西至惠南大道,北至体育南路,东至惠大高速,南至演达路,面积约13.1平方公里的城市片区。

    规划区城市设计理念:生态导向,构建山水廊道,积极融入区域生态格局;见山近水,积极利用城区中的山水要素形成品质、活力的城市空间;功能组团化布局,根据不同本底形成特色的活力中心。遵循“显山露水”的规划原则,保留西侧庙背山、耙头山,并利用绿廊将山体与区域开放空间串联,总体营造“青山入城”的城市意象。

    接区域山水,结合规划绿地、自然山体、河道水系形成“一心两核,一轴三廊多片”整体空间结构。以站前湖面为景观核心,注重站前片区、站点枢纽、西侧山体之间的视线廊道塑造与空间轴线联系,形成总体环湖渐低,局部高低错落的整体城市形态。

    规划从复合文化的开敞空间,集聚活力的街道界面,疏密有致的建设形态三个方面搭建城市设计框架。规划致力打造活动丰富的开敞空间以及活力街道界面,最后通过引导开发强度来实现城市开发目标。


    项目特点

    生态保护:通过生态通道连通山江,形成“出洋龙”的整体风水态势。依托山、水、河、路等要素形成生态节点与生态廊道,连通奥体中心、西枝江、十二栋山等区域生态片区,打造显山露水、通山链水的山水城市生态格局。以“一个城市综合公园,两个山水郊野公园,多个特色主题公园”,形成一体化、体系完善,活动多元的城市公园体系。

    浅丘地形下的便捷交通设计:规划区西侧、南侧地形均为丘陵地形,道路交通设计总体以“围着山走、绕着水转”的依山就势道路布局为原则,依据地形与道路等级的不同,形成“山在城中、峰丛地形”、“山城一体、浅丘地形”、“自然舒展、路在水边”三种不同的道路格局,形成顺山顺水的城市内部交通体系,打造依山就势的场地高程。

    枢纽地段的核心交通组织:枢纽地段汇集了高铁枢纽、轨道站点、会展中心等大量人流车流集聚疏散的公共设施,规划采用交通分区、互不干扰的原则,将高铁枢纽的交通集聚于站北路、站南路,将会展中心的交通集散集聚于金城路、金山大道,将不同交通分离处理,同时满足几大公共设施的交通集散。


  • 行动探索 | 宝丰县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

    (2015-2035)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PLAN OF BAOFENG COUNTY
    宝丰县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
    项目类型:总体规划
    项目地址:河南省宝丰县
    项目规模:729.5平方公里
    起止时间:2016.12至今
    设计团队:王炎、厉洁、刘峰、叶国风、田坪卉

    全文18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改革转型背景下的县域总规

    1、机遇与转型:宝丰是以煤炭产业为支柱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经济增速下滑,人口持续净流出,山水环境破坏严重。同时,宝丰面临国省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等一系列转型要求,也迎来中原城市群、平宝一体化等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利用战略机遇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成为新版总规的重要课题。

    2、规划改革过渡期:目前正处于总规改革、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过渡期,总规去向仍不明朗,如何响应政策走向、争取成为一个“有用的总规”,也是本次总规的重要考验。


    规划思路与内容
    目标谋划、平宝融合、全域统筹、产城提质
    1、目标谋划:抓住机遇、彰显特色

    统筹外部形势与资源条件,基于区域对比,明晰城市的区域地位;基于产业动力,明确城市的产业职能;提出城市发展总目标为建设生态宜居、智慧人文、富有活力、高效集约、城乡一体的中原先进制造基地、全国文化旅游名城。围绕总目标,提出基于五大理念的指标体系。



    2、平宝融合:全面对接、加强共享

    深度对接平顶山新区规划、高铁商务区规划,在其基础上明晰宝丰的角色定位、空间结构、交通对接方式、市政共享诉求,提出具体可行的协调事项。



    3、全域统筹:全空间全要素统筹管控

    统筹生态文明:全域管控与生态修复,划定三区三线全面管控建设行为,构建全域生态格局,提出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统筹文化特色:分级保护,提出宛洛古道的修复;依托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分主题传承利用。

    统筹要素布局:人——扁平化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载体,小城镇+镇+特色分类发展;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中用地,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分配与城镇人口挂钩、与产业平台衔接,乡村建设用地加强整理,适度迁并与城镇化相结合;支撑要素——交通等支撑要素全域一体优化。

    统筹乡村振兴:提出乡村产业振兴、环境整治、配套完善、体制赋能的行动策略,对村庄分三类进行指引。



    4、产城提质:产城融合+空间提质

    基于吸引人口回流、吸纳外来人口、承担中原城市群的枢纽节点的目标,为县城谋划产城融合的要素布局和较高的生活品质。产城融合方面,在用地规模和布局上保障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优教、文有自信、健有佳所、病有良医、老有颐养、行有畅达、市政完善,同时通过10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标准指引,实现社区级设施的传导落实。空间品质方面,提出打造“中原文化名城、生态宜居绿城”,在“生态环、生态廊、滨水绿带”的生态基底基础上,从显山、露水、见绿、传承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加强管控,形成六大分区+点轴重点设计的城市设计结构,以及城市高度控制格局。



    创新特色
    对接空间规划趋势,响应总规改革理念 
    1、对接空间规划编制,创新全域管控的总规

    衔接多规,划定全域三区三线。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空间,加强生态格局、生态修复行动的指引;对农业空间,加强对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指引。对城镇空间,统筹各乡镇建设需求,形成市域用地统筹规划图,以用地大类进行指引。


    2、对接空间规划体系,创新规划传导的总规

    清晰传导至镇总规、单元控规。通过图、表的形式,对各个下层次规划单元提出清晰的传导要求,同时也成为下层次规划的审批要点。管控刚弹有度,实线、虚线、标准控制,保证对发展的适应性。


    3、对接近期建设需求,创新行动导向的总规

    模拟最优化的分期演进过程,提出近期的目标、重点任务、各类重点地区(如重点新建、重点修补、生态修复的地区),政府主导推动的重点项目一图一表(对城市承载力有重大影响的交通、市政等设施,以及引导城市开发重点的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广场)。


    4、对接空间治理,创新政策导向的总规

    规划针对宝丰县人口吸引、产业转型、土地盘活、生态修复等重点议题,提出了包括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生态修复政策等在内的总规实施保障政策体系。


    5、对接一张蓝图,创新多规合一平台的总规

    多部门共同编制、共同审查,充分对接协调平顶山、宝丰的专项规划,形成多部门共同使用的矢量化的操作平台。


    实施效果
    品牌成效、施政成效、传导成效、项目成效

    1、品牌成效。项目在河南省厅高规格组织的专家评审中获得高度评价,并获得顺利通过,无“原则”二字,有效扩大了公司在河南省的影响力。

    2、施政成效。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做强文化产业、开展城市双修等建议都体现在宝丰政府工作报告中。

    3、传导成效。在本次总规指导下,宝丰县开展了古城整治、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

    4、项目成效。君文湿地公园、古城修复、道路完善加密等多项百城提质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 行动探索 | 南京栖霞区2035年发展规划大纲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UTLINE OF QIXIA DISTRICT, NANJING 2035
    南京栖霞区2035年发展规划大纲
    项目类型:总体规划
    项目地址:南京市栖霞区
    项目规模:395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7.8-2017.12
    设计团队:叶树南、张璐瑶、吴继芳、李明聪、杨远超、张也

    全文23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项目背景

    2017年南京启动新一轮总规编制工作。为了响应总规编制改革,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落实“共同规划”的要求,秉承“集众智、聚合力”的工作思路,突破以往传统总规编制工作方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线并举的工作组织方式,一方面由总规编制单位牵头从南京市域层面来编制总规,另一方面由各区平台牵头负责,充分发挥全市各区力量,自下而上地充分表达自身的发展概况、现状问题、实际诉求、发展设想和空间布局、建设重点等核心内容,并与本次总体规划编制深入对接,充分体现总体规划作为空间规划体系核心的定位,发挥其战略平台及空间统筹的作用。本次《栖霞区2035年发展规划大纲》项目的编制,目的在于配合南京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栖霞区位于南京东大门,是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板块。经济发展名列前茅,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生态地位重要,城市建设也不断完善,但同样存在着产业发展结构单一、科技创新潜力未能充分释放、资源特色尚不彰显、空间发展不均衡、城市服务短板突出等问题。在十九大的精神下,栖霞区当前发展最主要的矛盾是举足轻重的发展地位与不均衡的发展结构间的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发展路径是当前最主要的诉求。



    规划思路

    以动态发展眼光对历史栖霞、今日栖霞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估,找出发展问题和问题根源,对症下药;明确发展主线,放大乘法效应,统筹融合发展;提出栖霞区应从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上进行转变;明确产业发展策略、科创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以及生态控制格局、生产发展格局、生活服务格局、总体理想空间格局和特色塑造体系。



    主要内容
    (一)发展定位
    2035年——南京先锋城区

    ● 区域协同示范之城

    ● 科技智造枢纽之城

    ●  滨江幸福人文之城


    2050年——全球先锋科学城

    ●  宁镇扬区域引领之城

    ●  长三角创新开放之城

    ●  南京滨江宜居典范之城


    (二)发展策略
    1.产业发展策略

    ●  优化三产结构比重,在近期保证二产增长的同时,通过加强科技研发、贸易服务等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  包括依托综保区政策,未来转型自贸区,打造江海转运服务枢纽;

    ●  结合既有产业基础和科创实力,聚焦新兴智造,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逐步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科创发展策略

    ●  打通政策通道,尤其是利益通道,优化科创环境与服务;

    ●  整合各种类型的科创平台资源,各版块联动协作、空间互通,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

    ●  建立统一的招商和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


    3.空间发展策略

    ●  增量精明增长与存量优化并重,栖霞区现状空间资源紧张,未来在空间利用上将是少量的增量空间和大量的内部存量空间挖潜并行的方式;

    ●  生态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以匹配栖霞“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文化地位,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



    (三)理想空间格局
    1.生态格局

    镶嵌于全市的宁镇山脉格局中;严守生态底限,控制江山生态廊道及特色节点,打造依山傍水、南北通山水、东西连山脉、山水交织的生态网络,塑造“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


    2.生产格局

    落实东南科技创新带,从马群到大学城以及未来龙潭新城中心,构建产学研联动的312创新走廊,涵盖科教平台、研发服务载体,未来金陵石化转型作为科创综合服务中心来打造。

    沿江是主要制造产业布局空间,主要包括以高端智造为主的新港片区,以下一代汽车等高端临港产业为主的龙潭片区,形成沿江产业带。


    3.生活格局

    ●  组团化布局,营造仙林科技城、龙潭新城、迈燕新城、八卦洲4大特色主题片区,各组团差异化定位,集聚多样化的人群;

    ●  在城市服务体系上,形成东西向串联,南北向与仙林副城中心相呼应,各组团内部根据服务半径形成次一级的服务中心,最终形成层级化、网络化服务体系;

    ●  加强各片区职住平衡,提供多样的居住空间,保障多样人群的居住需求。


    4.总体格局

    ●  整体发展结构是联主城,以西带东、以东促西,领镇扬,南北缝合、区域引领,耀长江,拥江发展、多元活力;

     ●  突出栖霞山的核心地位,栖霞山周边地区作为未来产业、科研,生活、旅游等复合功能的城市服务带,依托金陵石化的改造,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形成产业科创发展带,并对接全市的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滨江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多彩的滨江综合发展带,整体形成“一体两翼、两带四心、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5.特色塑造

    ●  提升城市总体形象,突出长江、栖霞山的要素,形成“一江耀栖霞,三轴塑城脉、五心统七区,蓝绿织城网”的形象框架;

    ●  集中生产岸线,释放生活岸线,打造缤纷岸线,凸显滨江特色,充分展现现代城区的滨水魅力;

    ●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弘扬历史文化,联动区域资源,打造大栖霞文化大IP;

    ●  划定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等刚性的控制内容,强化刚性管理控制。


    创新特色
    (一)打破传统“跑马圈地”思维,创新性提出以地均产出定规模

    本项目在规模划定上,秉承高效集约增长、多规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地均GDP作为规模划定的重要衡量指标,明确未来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均GDP发展水平,再反推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避免城市盲目扩张。


    (二)基于栖霞区未来发展需求,创新性提出金陵石化搬迁,打造“栖霞之眼”

    基于栖霞区的发展地位与发展定位,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明确未来必须搬迁低效高污染工业,尤其是位于栖霞山脚、占据长江岸线的金陵石化,规划坚持对其搬迁腾挪后打造栖霞区的科创、文化、旅游中心,以匹配栖霞山的发展地位,塑造“栖霞之眼”。


    实施效果

    本项目已向栖霞区规划分局、栖霞区政府、南京市规划局及总规组多次汇报,获得多方的高度认可。并已提交南京市总规组,总规组吸收后,核心结论将以分区指引的形式纳入到南京市总体规划成果。

  • 行动探索 |江宁高新园发展战略咨询 ————从省级园区到国家级园区量身定制的战略行动

    DEVELOPMENT STRATEGY CONSULTING OF JIANGNING HIGH PAY PARK—— CUSTOMIZATION STRATEGIC ACTIONS FORM PROVINCIAL PARKS TO NATIONAL PARKS

    江宁高新园发展战略咨询
    ————从省级园区到国家级园区量身定制的战略行动

    项目类型:规划研究与咨询
    项目地址:南京江宁高新区
    项目规模:196平方公里
    起止时间:2017.06至今
    设计团队:张建荣、蒋峻涛、杨鸽、刘爱丽、陈倩丽、高崇峻、张任驰、田坪卉、刘峰、江威、倪均均等

    全文18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本项目将“园区运营”与“顾问咨询”的理念贯穿项目全过程,“规划研究+顾问咨询”同时、同步介入,创新了传统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紧扣国家“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的背景,研究国内热点城市的高新区的发展趋势,提出打造国家级高新园区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详细、可操作的申报路径。

    通过“增量适度精准扩容,存量高效提质增效”策略,务实地解决了园区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为园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空间保障。


    项目背景

    高新园的建设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具备向更高层次腾飞跃起的条件,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园区将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所处的阶段性特征。为了在现有良好基础上深入对接和抓紧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中国健康服务与生命科技名城建设、工业4.0和中国智造2025等形式,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持续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努力在国家高新区方阵中争先进位,编制《江宁高新区发展战略咨询》。


    规划思路
    1.规划思路:现状差距到战略目标的行动路径

    项目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为切入点,构建“战略目标谋划—战略空间布局—战略路径策划—政策机制建议”的技术路线,为高新园探索从现状差距到战略目标的行动路径。


    2.发展定位: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世界一流科创城

    基于江宁高新园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特色优势,结合国家最新的发展要求和国家科技部对高新区发展要求、规划,分析江宁高新园在国家、南京、江宁不同层面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明确园区发展目标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世界一流科创城。


    3.战略选择:四大战略,助推高新园创建国家级园区

    产业提升战略:提升产业品质,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构建确定4+X产业体系:高端智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产业、X机会产业。

    创新驱动战略:挖掘大学城创新潜力,强化园区、城区、校区三区联动,搭建创新创业空间新格局;

    品质城区战略:建设高品质的生活服务配套,打造“产城融合的创新之城”;

    空间增效战略:根据供需关系,增量适度扩容与存量高效挖潜并举,梳理现状存量用地空间,结合空间价值评价,分类引导存量用地的改造方向;理顺多规和土地政策分区,明确土地获取难易的等高线,合理适当的增量扩容。

    科学园片区空间增效路径:识别低效用地——构建创新格局——优化用地布局


    4空间布局:优化结构,易获取、可操作的用地布局

    空间结构优化:对接宁杭发展带,预留三环廊道,南拓为主,做强做大创新经济集聚板块;

    园区用地布局:易获取、可操作,争指标优先学十四路以北地区建设。近期重点完善:控规覆盖区域项目推进与建设;近期拓展用地:学十四路以南地区;远期拓展:学十四路以南地区,备用地。


    创新特色
    创新特色1:从现状差距到战略目标,为园区定制省级升级国家级的具体申报路径

    规划以“打造国家一流高新园”为战略目标,梳理江宁高新园现状与战略目标之间具体的指标差距,并将差距指标分解成具体项目落实到行动操作中,为高新园量身定制可操作、可实施的具体申报路径。


    创新特色2:针对大学城低效闲置用地,提出了“一园一策”的提升方案

    江宁高新园集聚高等院校16所,但各个大学各自为政圈地过大,导致大部分校园的闲置用地较多。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大学闲置用地已经成为园区宝贵的空间资源,规划梳理各个大学的闲置用地,结合各个院校的自身的专业特色和特长,“一园一策”针对性提出盘活策略。


    创新特色3:“规划研究+顾问咨询”同时、同步介入,从园区运营的角度提供全方面的咨询

    规划结合政府的实施能力,将具体的规划方案转化成试点实施方案,将试点建设的行动安排和年度计划,合理地逐级分解,保障试点建设的有序实施和建设成效。

    规划对国内一流高新园区(如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园、北京中关村等)的创新链条和创新空间分布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创新的完整生态链条,并对江宁高新园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比,明确园区未来重点优化方向和创新空间的布局方案。

  • 行动探索 |宁波保税东区区域提升改造方案设计

    REGIONAL IMPROV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DESIGN OF NINGBO FREE TRADE ZONE, EASTERN DISTRICT

    项目类型:专项规划
    项目地址:宁波保税东区
    项目规模:1.23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7.10-2018.5
    设计团队:秦雨、黄楠、叶丽琼

    全文22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宁波保税区最初是在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保税区划分为东、西、南三个区。随着时代变迁,保税区发展繁荣不再,保税东区现状面临着区位劣势、准入功能受限、产业档次不高、权属错综复杂和旧区改造、空间紧缺等五大发展瓶颈。

    在保税政策优势减弱、经济下行、发展空间缺失、注册企业不断流失的发展背景下,保税区管委会委托我司进行宁波保税东区区域提升改造规划工作,希望通过产业与空间的提升实现保税区人气、活力的聚集,凸显保税区魅力。


    规划思路

    基地转型发展的矛盾表现在“空间”,但根源在“区位”与“监管”;规划着眼于产业更新与空间重塑,起步于转型目标的判断,重点回答转型方向如何确定、产业如何填充、空间如何配合、行动如何制定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主要内容
    本项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转型方向如何确定?

    从保税要素、宁波市发展背景、港城要素、三区协作分工四个层面对保税区转型路径进行分析,认为:“保税”是基地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保税”优势,强化国际贸易核心地位;产业发展应重点关注金融科技方向,并且利用保税区政策力度最大优势发展创新孵化产业,既顺应北仑区发展趋势,也符合自身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打造城市功能中心,重点提升个性化服务功能,满足周边居民及青年创业需求;近期改造重点为应整合所有资源到东区,侧重东区贸易与科技功能,西区作为东区仓储拓展空间,南区作为下一步重点提升区域。

    综合分析背景因素和发展要素,提出保税东区未来的转型目标是:“一带一路”综试区核心区、金融科技引领区、宁波青年乐创共享平台、保税区创新中心(包括双创平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等内容)。


    2.产业如何填充?


    规划的产业发展体系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巩固提升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跨境电商、供应链物流;二、重点引进金融科技,包括金融保险服务、融资服务、合作交流平台;三、重点扶持创新孵化,包括数据孵化、电子信息;四、提升保税区的个性化服务水平,包括娱乐体验、文化创意、生态休闲等。


    3.空间如何配合?


    在对创新活力科技园区和广场改造案例分析借鉴的基础上,近期保税东区以打造乐创生态城为目标,实现由传统保税工业区向创新开放活力园区的转变。通过学习借鉴龙岗天安数码城、坂田天安云谷等活力科技园区案例,提出了立体复合、多维链接、生态共享、智慧开放四大设计策略。其中,立体复合分别体现在空间和建筑的复合利用上,在空间上强调组团功能复合化和主题化,在建筑上强调建筑功能垂直弹性复合模式;多维链接主要体现在优化道路系统上,包括优化内部交通,加强内外交通联系,构建立体化慢行交通体系等;生态共享主要应用在对园区开放空间,如水岸、绿地等的打造上,形成立体复合共享的绿色生态系统;智慧开放体现在对建筑及街区的改造上,通过场地、立面、景观灯的改造,形成智慧开放街区空间。


    4.行动如何制定?


    在实施流程指引方面,向国家争取“协议开发,自主改造”等政策支持,放水养鱼、抢占先机。我们认为:综合改造比完全新建更出彩,关键是政府适度跟着市场走,也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参照《宁波市关于调整工业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提出临时改变建筑功能的建议;以深圳横岗文体中心规划调整为例,提出G1公园调整建议;参照深圳市的拆除重建地块的改造流程,对保税东区拆除重建提出适宜合理的建议。

    在更新运营方面,建议引进专业的产业团队运营介入,并且以深圳市留仙洞总部基地为例,提出“单元+小地块”开发模式。


    创新特色
    (1)在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下,提出保税区产业发展与空间提升的转型路径

    ①产业发展层面:以新经济为导向,重点关注国际贸易、金融科技、创新孵化产业发展,同时完善个性化服务;以食堂、接待、保税展销等手段完善围网内服务配套功能,增加生产性服务业,为区内企业及人才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通过广场设计与水岸、街道改造,增强娱乐体验、文化创意与生态休闲功能。

    ②空间提升层面:借鉴深圳万科云设计公社绿地复合功能经验,对保税区入口广场进行改造,采取公共服务混合绿地模式,提升门户空间形象;结合城市水系主题,通过滨水建筑小品、创意广场、景观栈道等设施增加亲水空间;通过高线公园链接各功能建筑,实现空间立体复合。


    (2)提出港-产-城联动发展思路,分类落实保税区升级改造行动

    ①改变发展思路,由以前靠港,现在应更多考虑与城市关系,作为港城结合部,为城市和港口提供服务与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创造高于城市的品质空间。

    ②基于保税区外部及内部发展条件,控制发展节奏,落实近中远期改造方案;并从建筑升级改造、建筑立面整治、道路等基础设施提升、水岸改造、高线公园等五个方面,分类引导保税区改造行动。


    (3)借鉴深圳城市更新经验,提出保税区实施保障建议

    ①提出近期建筑功能改变政策流程及远期拆除重建类地块更新流程借鉴;注重与控规的互动协调,反馈控规调整建议。

    ②在运营方面,以深圳留仙洞总部基地为例,提出单元+小地块开发模式,并考虑将独立的创意园、众创空间单元等打包给专业产业团队运营,签订开发协议,并分期支付运营团队相关费用的实施建议。

  • 行动探索 |“美丽乡村•幸福蓝图”—— “碧桂园杯”南粤村庄整治规划大赛——汕尾陆丰市河东镇浮洲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


    "BEAUTIFUL COUNTRYSIDE·BLUEPRINT OF HAPPINESS"——NANYUE VILLAGE (RENOVATION) PLANNING DESIGN COMPETITION OF  "COUNTRY GARDEN CUP"——PLANNING OF ESTABISHING NEW SOCIALIST RURAL DEMOSTRATION VILLAGE IN FUZHOU VILLAGE,HEDONG TOWN,LUFENG CITY


    “美丽乡村•幸福蓝图”——“碧桂园杯”南粤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大赛——汕尾陆丰市河东镇浮洲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


    项目类型:村庄规划
    项目地址:汕尾陆丰市河东镇浮洲村
    项目规模:7.22平方公里
    起止时间:2017.10-2018.1
    设计团队:钟威、黄丁芳

    全文350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项目背景

    根据《关于开展“我为美丽乡村绘蓝图”——2017年南粤村庄(整治)规划志愿行动的通知》(团粤联发[2017]44号)工作安排,由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联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组织志愿者规划团队,对口汕尾陆丰市河东镇浮洲村,开展《汕尾陆丰市河东镇浮洲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志愿单位由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员单位包括深圳市清华苑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顾问指导),成员涵盖城市规划、交通、市政、建筑设计等专业背景。

    浮洲村位于河东镇陆河公路西侧,东临螺河,距陆丰市城区约6千米,村域面积7.22平方公里,下辖浮洲、松湖、新湖、东光、后林、乌树、圆山、燕南等8个自然村。各自然村相对分散布局。全村共有1388户,总人口9572 人。浮洲村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良好,田园风光秀美,潮汕传统民居别具特色。


    规划思路

    根据上位政策要求与规划发展方向,分析村庄现状资源、用地、设施等发展条件,结合村民意愿,以村庄实际为出发点,规划提出以保留整治为主,重点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未来在保证“水文化、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生态农业为依托,通过优质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农业生产景观实现产业增值,作为陆丰市近郊典型代表性示范村庄。主要规划思路如下:

    1、充分尊重城乡差异性。城乡差异体现在乡村相对于拥挤城市的开阔低噪音、相对特色地域文化消失城市的文脉乡愁与历史沿革延续,乡村更加绿色生态、充满野趣。浮洲村规划,充分尊重城乡差异性,抓住“水文化、水生态”区域特色,采用有别于城市规划的思路、标准和手段,充分利用浮洲村水资源优势,突出“水文化”特色是本次规划的重点,作为水源涵养地,渗、滞、蓄、节结合,建立东河上游流域海绵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城边村的独特区位,陆丰市近郊农村地区。浮洲村紧邻陆丰主城区,南距主城区仅4公里,是陆丰市最靠近主城区的村庄。作为陆丰城市向郊区过渡的“城边村”,拥有耕地和宅基地,交通便利,既享有乡村田园的野趣,又分享城市提供的便利、信息、圈子、服务。规划发展核心应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结合自身区域及资源特色确定发展职能,结合水生态资源、历史保护、旅游产业强调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思路,实现“人”观念转变。

    3、统筹资金安排。按照《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省级财政资金奖补和使用监管办法》文件提出的资金奖补标准,突出“水文化”环境治理思路,加大“水环境”治理投入,鼓励村民自筹、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公益性项目以政府主导为主,环境整治以村民自筹为主。


    主要内容

    1、现状调查。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和驻村体验等方式,全面了解村庄基本情况、现状特征、主要问题和发展诉求等,建立村庄整治创建需求台账。

    2、村庄整治规划。根据村庄整治创建需求台账,从土地利用规划、村容村貌整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水、农房整治改造、村道硬化、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村庄整治的规划思路和措施,明确整治项目名称、整治内容、整治主体、资金筹措、整治时序等,制定村庄整治项目库。

    3、村庄创建规划。根据村庄整治创建需求台账,结合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求,从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公共空间与特色风貌等方面,确定示范村创建目标和创建内容,制定创建示范村建设项目库。


    创新特色
    规划提出,依托近郊农村地区的资源及功能价值,发展现代生态农区、原生态养生地、归田园游居所,将浮洲村打造成为都市田园型美丽村庄。
    1、“水文化”——渗、滞、蓄、节

    (1) 重点突出“水文化”。浮洲村位于陆丰市水源地上游、紧靠螺河一级水源保护区,水资源十分丰富,是《陆丰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实施“南聚集,北保护”发展模式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浮洲村水资源优势,解决乡镇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依托市区发展,实现浮洲村发展“水文化”是本次规划重点。作为水源涵养地,渗、滞、蓄结合,减少浮洲村排入东河的雨水量,减轻陆丰市市区防洪压力,建立东河上游流域海绵体。

    (2)“水文化”主要由“保护水、利用水、减排水、节约水”四个有机部分组成。保护水:雨污分流,建设污水管道、污水处理站,减少地下水污染,提升水环境质量,实现水源地保护;利用水:改造现状风水塘,通过构建生态池塘、人工湿地,打造生态水环境;减排水: 尽量采用透水材料,减少大面积硬化,降低地表径流量;设置草沟渗水,利用洼地滞水,池塘蓄水,减少东河上游排洪量,保障市区行洪,创造东河“海绵流域”;节约水:通过村村通自来水,贯彻落实计量收费制度,将节约用水落实到实处。


    2、“城边村”——产业发展

    (1)近郊农村地区对城市功能意义重大。作为分隔城市的环境和生态屏障,依托无污染、清洁的“水文化、水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空气与水、有机健康农产品;保持乡土景观原真性,提供田园游憩体验;延续乡土文脉,提供低成本生活及创意实践空间;满足返乡情怀,提供低密度原生态养生度假场所。

    (2)浮洲村“城边村”区位独特,其资源价值具有广阔市场化运作前景。有条件依托陆丰市近郊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历史文化遗存资源及功能价值,挖掘整合自身资源,实现与外部力量互动、创新产业形式,形成有机现代农业和城郊乡村休闲旅游业联动发展的特色产业,增加农业活力,促进农民增收、村庄繁荣发展,打造陆丰市“后花园”——都市田园型美丽村庄。

    (3)实现物质空间——产业发展——文脉传承联动。本次规划在引导村民建设物质空间,完善村庄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上,通过公共空间与特色风貌营造承载村民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通过打造三处重要景观节点作为示范区,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活化;研究探索通过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实现村民经济收入提升和村庄发展;通过历史文化保护延续传统民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传承乡土文脉。


    3、“自治核”——共建共管

    (1)构建“乡村自治”治理机制。充分利用内外资源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鼓励发挥村民自觉性,转变现行“乡政村治”模式,积极发挥政府和公益组织的作用,引导协助村庄内部自组织能力提升,促进村民和村集体自治,实现自治核心“村民”的观念提升,实现村庄健康持续发展。

    (2)打造“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乡村自治核心单元——“乡村综合活动中心”。结合各自然村人流集聚度较高区域的村前广场、公园、活动场地选址布局。提取和恢复唱大戏、舞狮、秋收晒谷等历史节庆习俗非物质元素,以“活动中心”作为乡土文化传承活化的空间载体,打造新型凝聚核心,并融入茶话集会、露天影院、宣传教育等新型自治功能,增加凝聚力,逐步形成“乡村自治”管理模式、机制。

    (3)“乡村综合活动中心”建筑空间布局。外部注重传统的衍生、与潮汕乡土建筑村落空间和谐,内部强化空间丰富性与自由度,功能混合与兼容,根据需求,可作为保健室、消防站办公室、老人及儿童活动室、培训会议室等多种功能、性质的用房加以复合利用。


    4、“绿乡愁”——绿色空间
    强化城乡差异,“再绿乡愁”。打造原生态养生地、归田园游居所的核心是营造差异化、丰富的“绿景观”。

    (1)结合南粤古驿道,保留并恢复原有的特色潮汕传统村落及建筑格局,发展乡村旅游“古典绿”;

    (2)依托生态农业,通过休闲观光农业、优质农产品及农业生产景观实现休闲“田园绿”;

    (3)开展村庄土地整理,推进闲置和废弃土地的绿色化盘活,活化利用多种闲置空间,结合风水塘、公园广场绿地等营造见缝插针的宅边、路旁、田间“细胞绿”,特别是针对闲置的宅基地,在征求用地所有人意见的基础上,近期作为多种形式的绿化用地,统筹发展。


    实施效果

    规划过程中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工作方法相结合,在与驻村工作队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多次与村干部、村民代表沟通,规划主要关注宅基地边界及占用、公共空间及广场绿地、活动场地不足、需清理整治的重点区域、主要设施分布及需求等问题,充分征求并合理采纳公众意见,形成本次面向实施、村民认可的规划设计成果。规划成果向村民传达了城乡差异性、乡村自治、水文化、生态安全、历史文脉传承等规划理念,明确了近期村庄整治重点项目,在指导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及设计施工上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并提出了通过完善生态补偿价格机制,多元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强化工作组织等措施保障规划实施。

  • 行动探索 | 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

    OVERALL PLANNING OF BAIHUAHU TOWN, GUANSHANHU DISTRICT, GUIYANG CITY (2016-1030 )
    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
    项目类型:总体规划
    项目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乡
    项目规模:109平方公里
    起止时间:2016.07-2016.10
    设计团队:刘晋文、王雪、蒋峻涛、王银、常书欢、王好峰、梁珂等

    全文21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过去百花湖乡离城市较远,交通非常不便,发展缓慢,主要功能是作为生态保育区。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高铁建设、综合交通不断改善等重大发展机遇面前,为解决好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改变以往完全被动式的保护,要能把生态方面的优势转变为资产优势,带动百花湖的发展。目前已有意向选址项目较多,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不盲目开发、合理布局、整体统筹考虑、形成集聚效应是本轮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和任务。


    规划思路
    1.特色规划——彰显百花底蕴,创新规划编制

    彰显本土特色:百花湖乡是生态区、旅游区,也是贵阳以及观山湖区最大的后花园,应充分结合当地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打造独特韵味的滨湖乡镇。

    创新规划编制:搭建美丽乡村的创建平台,以开放式规划,引导村民实际参与规划编制,吸引多方投资主体。



    2.统筹规划——整合多方规划,促进多规合一

    百花湖乡规划已不是一张空纸,涉及大量已编制的规划,包括百花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百花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环百花湖美丽乡村带总体策划与规划、红枫湖百花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总体层面的规划以及多个景点和特色村的详细规划等。本次规划要求全面梳理、协调已有的大量规划项目,整合落实在本次的规划管理成果中,构建一张图管理,简化规划管理文件。

    本次规划目标还要实现“多规合一”,加强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人口规划、社会规划、环保规划等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3.全域规划——多维角度定位,保证系统全面

    全域规划是一种以物质空间利用为手段,从乡政府所在地到乡域、从建设要素(用地)到非建设要素(用地)、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有机整合和系统规划的新理念。新形势下,需要在乡域及区域环境层面梳理城乡发展要素,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以实现发展模式的"一隅"到"全域"的转变,包括“全空间”、“全要素”、“全方位”的转变。

    一是“全空间”的转变,即规划具有全地域性,工作重点不仅涉及城镇建成区,而且还包含广大乡村地区以及大量非建设用地。

    二是“全要素”统筹,即从整个乡域空间调动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要素,实现空间发展与资源承载、产业驱动、基础保障、生态保护的亲合和系统性计划和布置。

    三是“全方位”的考量。包含出于区域协调、与上位规划的衔接互动的考虑,挖掘小城镇特色,做出优化区域生产力格局的基本价值判断。


    4.策划规划——培育乡村新产业,强化造血功能

    寻找乡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注重农业与工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延伸农村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之间的整合联动。

    以乡村旅游特色经济引领“造血式”发展:重点对旅游业态、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旅游项目进行策划,并为各主体招商提出指引。


    5.行动规划——支撑区乡村施政,解决实际问题

    联动协调:在充分协调市、区、乡、村各主体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规划纲领。

    落实空间:搭建空间管理公共平台,保障土地指标有效公益,确保规划的操作性。

    项目推动:将近期建设目标转化为具体项目库,以项目推动近期规划实施。


    6.运营规划——统一包装运营,打造特色品牌

    全乡作为整体进行包装打造,统一配套、统一景观、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可成立平台公司专门负责,营销“百花湖”品牌。


    创新特色

    传统的乡镇总体规划更侧重于空间蓝图规划,项目的策划以及实施路径制定相对薄弱,所以常导致规划实施性差。本次规划编制内容不仅局限于传统乡镇总体规划的要求,还引入“行动规划”理念,从目标谋划、路径策划、空间规划、实施计划搭建发展愿景与实际操作之间的桥梁。

    通过本次规划形成了“总体谋划+全域统筹+行动运营”三合一的综合性规划管理与服务平台。


    1.搭建规划建设平台

    随着百花湖乡交通区位突出,且生态资源与历史人文资源相对集中,对于这一区域需要通过精雕细琢,搭建高标准建设的法定平台。


    2.搭建精细化管理平台

    要想达到高标准建设目标,精细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本次进一步摸清家底,通过生态保护、资源整合与挖掘、规划建设指引等技术手段,从而为下一步精细化规划管理提供切实抓手。


    3.形成项目库为支撑的运营平台

    首先,开发涉及专项内容较多,如生态保护、旧村改造、配套设施等;其次,涉及相关部门较多,有水利、规划、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通过本次规划,结合政府近期建设重点,围绕市场需求,形成管理运营平台,为高标准建设保驾护航。


    实施效果

    本次规划经过已通过专家评审,并向主管区长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汇报,获得了高度认可和好评,目前正完成最终的报批程序。

    本次规划保证了已有项目能落地实施,搭建了土规、林规、城规协调的空间平台,并在区委搭建了沟通协调平台以及每周一次的协调例会机制。项目从选址开始即协助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项目能有效实施。本次规划也有效的指导了下层次各个重点片区的规划编制。

  • 行动探索 |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 OF SHIJIAZHUANG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类型: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地址:河北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项目规模:27.32平方公里
    起止时间:2016.10-2017.08
    设计团队:叶树南、李明聪、宋成业、谢康宁、吴飞、张岩冰、沈立岗

    全文19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石家庄经济技术经开区(简称石家庄经开区)位于石家庄中心城区东部边缘,是石家庄东部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家庄的重要产业载体,也是藁城西部新城的核心区域。

    为了满足国家及省市政府对开发区的转型升级要求,适应外部发展条件的变化,解决现实发展问题,石家庄经开区需要对控规进行修编。


    规划思路

    本次规划以《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藁城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等上层次规划为依据,首先对发展现状、上版控规和新要求的适应性进行评估,研究确定经开区在未来发展中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明确规划区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确定规划区定位与规模,结合现状空间梳理和企业调查问卷,确定总体布局结构和土地利用规划,重点对规划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道路交通、城市设计导引、市政设施等方面内容进行深化研究。按照控规编制的要求,落实管理单元控制和开发建设用地控制内容,为经开区的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主要内容
    (1)发展评估
    *上版控规评估

    上版控规有效指导了园区的建设,奠定了园区框架,指导了项目的落地、市政设施的落实,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近5年,开发区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领先的开发区相比,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开发区综合实力在全省开发区排名由第8提升到第3位,经济发展指标名列第1名。


    *新要求下的适应性评估

    在已取得的成绩上,未来怎么发展,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这也是本次控规修编重心所在。省市政府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产值方面,实现产值两千亿,跻身第一方阵;第二,产业发展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第三,产城互动方面,实现产城融合、服务提升。本次项目针对上述三个要求评估现状发展基础、发展趋势和潜力。


    ——产值目标评估 

    通过与张江开发区和南京开发区等第一方阵开发区对比可发现:石家庄经开区要实现近期2000亿的产值目标,可通过提质来实现;远期要实现3000-4000亿的目标,不仅需要提质,还需要扩量,即扩大开发区范围来达到这一目标。


    ——转型创新评估

    经开区的发展一定要靠自身综合实力的壮大,通过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来实现。以石药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开始自发转型升级,近两年新兴企业和依托企业的创新平台不断涌现,也有利用工业用地自我更新,转型发展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这些势头已经出现,只有将这些势头汇成合力才能实现未来总量翻番,跻身第一方阵的可能性。


    ——产城融合评估

    人才质量、城市服务品质跟产业的发展质量密切相关,良村开发区现在职住不平衡、研发人员比例低、城市功能薄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服务功能缺失、结构西强东弱,靠近主城区的西侧较强,东侧接近空白。未来轨道交通的建设及旧村改造为服务的提升带来了契机。



    (2)规划策略
    *产业提升策略

    一是,承接京津转移产业, 针对落地承接企业设定产业定位和入园门槛;二是,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提升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群;三是,结合转型趋势,利用低效空间,培育新兴创新产业。

    在产业结构方面,清退危化污染企业,壮大生物医药和轻工食品这两个支柱产业,关注装备制造和战略新兴这两个重点产业。重点培育创新研发这一现代服务产业,形成“2+2+1”产业集群。


    *服务完善策略

    开发区传统上依靠招商引资、资本驱动,服务仅针对产业蓝领工人,现在开发区为依靠智力、人力加资本三轮驱动的园区,要满足研发人员、技术工人的服务需求。未来应再上一个台阶,进入工作、生活和休闲等高端综合服务协同发展的阶段,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要留住产业人才、吸引科技人才、集聚城市居民,在功能体系上要补齐研发商务、信息咨询、成长培训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完善商业、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生活性服务功能,这也是本轮控规修编要做的很重要的工作。


    创新特色
    本项目的创新和特点主要体现在:
    (1)  发展评估与规划管控相结合的编制方法创新

    在既定的控规编制范式的基础上,基于新要求对经开区展开经济总量、转型创新、产城融合三个方面的适应性评估。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经开区发展策略和规划管控要求。


    (2)  单元、街坊和地块三级管控的指标控制体系创新

    在常规单元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增加街坊、地块控制。其中,单元控制为总量控制,作为强制性内容。街坊控制和地块控制为指导性内容,可在保证单元总量整体平衡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街坊和地块的控制内容。


    (3)企业入园门槛的成果内容创新

    为实现园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选择优质企业入园,项目增加了对入园企业投资评估的相关内容,最终以量化指标的方式形成《经开区入园门槛建议表》。

  • 行动探索 | 深圳市福田05-05号片区[景田地区]B201-0070宗地规划调整研究

    RESEARCH ON PLANNING ADJUSTMENT OF B201-0070 COMMUNITIES OF [JINGTIAN AREA],NO.05-05,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深圳市福田05-05号片区[景田地区]B201-0070宗地规划调整研究
    项目类型:规划咨询与研究
    项目地址:深圳市福田区
    项目规模:5159平方米
    起始时间:2017.03
    设计团队:陶惠娟、赵明利、徐源、濮蕾、卢晓雯、刘振科、陈雷、张碧文

    全文2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B201-0070宗地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景田片区,现状为停车场用地。在福田区快速发展建设的大背景下,项目基地仍处于未建设状态,土地价值尚未释放,亟需调整其功能定位以满足片区的发展需求。

    在深圳市努力建设“全球一流湾区城市”、“一带一路”战略枢纽的大背景下,地块所在的福田区也提出了建设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和率先落实“四个全面”的首善之区,打造现代金融高地、专业服务高地、创新创业高地、人文智慧高地的发展目标。此外,根据上位规划的要求,项目基地所处片区将发展成为集居住、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结合以上规划蓝图,本项目需顺应上位目标指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为项目基地提出明确的规划发展思路。


    规划思路

    基于项目基地的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对标上位规划对本片区的要求,依托广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以及福田中心区的建设机遇,明确本地块所处区域将发展总部经济、金融、商贸、会展和创新产业服务的功能。将本地块打造为集居住、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


    规划重点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区域职能提升:项目基地处于福田区中心片区行政、商务的拓展区和香蜜湖金融与旅游休闲片区的衔接位置。应依托原有的中心职能,联动香蜜湖片区,并整合周边产业,形成共生互促区。在项目基地优先发展商务办公和商业为主的城市综合功能,充分发挥区域效应。

    (2)功能品质升级:结合片区高质量高标准的商务发展定位,完善商业服务职能,形成以商务办公、公寓、酒店、医疗保健为主的城市综合功能。

    (3)土地价值提升:项目基地紧邻香蜜湖更新改造重点片区,本次规划将对土地功能组织、流线设计、立体空间利用做出合理化设计,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4)城市形象优化:结合区域定位,项目基地位于城市主干路红荔路一侧,应优化红荔路城市发展轴的城市形象,建设具有片区标志性的建筑与环境形象,提升区域环境品质。



    发展定位和设计理念

    本次规划将响应福田区现状生活质量及未来发展目标,提升福田中心区景田片区的空间品质和生活需求,加强产业研发、高新企业入驻、公共配套力度,满足企业发展及市场需求,形成企业发展名片。因此,项目基地发展定位为:福田区乃至深圳市具有城市活力与魅力的集办公、酒店、商业、配套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成为福田区商务标杆项目。


    根据对项目基地的综合研究与目标定位,规划重点提出三个设计理念:

    (1)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紧缺容易导致地价上涨,进而抬高经营成本,造成用地功能单一和低效开发。为了避免此问题,本次规划在保留原有酒店功能的基础上,集中总部经济、智慧机器人研发与展示等多种产业,在空间上提取共性功能进行集约化布局,同时预留大量共享空间,以备置入更多公共参与性强的功能,从而实现土地的集约与高效利用。


    (2)垂直空间,纵向复合。将城市功能引向高空发展,节约地面空间,形成“低区联系,高区对话”的空间格局。在低区裙房设置多处公共开放空间和屋顶花园,高区塔楼根据功能需要每隔数层设置一个可供2-3层共享的空中客厅,由低到高纵深发展,形成空间丰富、功能完备的“垂直城市”。同时,利用各类功能竖向叠加,使规划区内各功能竖向延伸,通过竖向交通完成空间的复合化利用。作为商务综合体,规划区将提供全面的服务功能,涵盖了办公研发、创意设计、总部经济、商业以及星级酒店等。

    (3)合理布局,集约共享。因受限于企业规模,中小型企业客户通常难以拥有齐全的配套设施,例如培训、会议、阅览、食堂、会所等。在本次规划中,将这些功能集中设置于裙房和特定楼层,并通过预约时间的形式,使所有客户均能享受大型企业才能拥有的完备配套,从而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办公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发展定位和设计理念
    (1)根据上位规划,落实项目可实施性

    本次规划综合现状建设情况、上位规划要求限制、福田区产业研究、规划政策引导以及调整影响分析等多方面的因素,从企业发展需求角度出发,结合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充分论证了地块的开发强度与可操作性。



    (2)全面收集针对性研究数据,依据分析置入建筑功能,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本次规划以产业研究先行,综合分析了深圳市办公类建筑的供求情况,以及产业转型新形势下企业总部对办公类建筑的需求新趋势,从实际情况出发,为企业量身打造发展空间,符合开发实施的要求。在功能配置和设计中,深入研究了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所需的复合的功能空间与配套设施,在规划方案中加入总部经济所需的中试研发与创意设计、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文化创意设计以及满足企业需求的商业综合体。



    (3)优化建筑方案,增加适合项目基地未来发展的配套方案设计

    本次规划中不仅根据企业需求优化了建筑功能布局,还为远期发展增配了外部与内部慢行流线组织、车行交通组织、公共开放空间、海绵城市等方案设计,以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要求,打造低碳环保且满足企业需求的商业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