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 行动探索 | 凤凰山旅游小镇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凤凰山旅游小镇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类型: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地址:珠海市
    设计时间:2013年12月至今
    设计团队:张震宇、李凤会、魏良、袁阳、李卓、花丽红、王溪溪、柳小路、符彩云等

    全文17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城市双修——珠海有序实施城市双修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凤凰山地处珠海中心城区,自然和人文资源极其丰富,长期以来生态、社会、景观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珠海市政府开始关注凤凰山的生态问题并编制了《珠海市凤凰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拟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毗邻凤凰山的香洲、新香洲片区,现状建设混乱无序、生态破坏较为严重,亟需以城市设计和控规为抓手开展城市双修工作,对周边山体水库等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城市功能进行修补完善、对产业进行整合修缮,进而提升珠海宜居宜业水平。


    居民诉求——上冲片区居民具有强烈的改造提升诉求

    目前现状内部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畅、配套设施缺乏、空间环境脏乱差,给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地区内大型区域服务设施——垃圾填埋场,对整个上冲片区的空气、水系等方面产生了严重污染,居民希望通过相关措施削弱甚至是消除该设施的消极影响。

    市场关注——作为中心城区最后一块尚未开发的集中片区,众多开发商开始关注该地区的开发建设。 


    规划思路

    项目基于对凤凰山及周边资源的挖掘,力争以旅游小镇为主题统领地区发展。沿山建设旅游小镇核心区,通过整合佛禅文化、五溪文化、农科奇观、凤凰观光等资源并对临山生态景观进行修复,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旅游休闲区,提升凤凰山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珠海中心市重要的城市名片。同时以旅游小镇核心区建设为契机,促进周边区域更新改造、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统筹凤凰山周边地区开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统一完整、高品质的城市功能区。



    主要内容

    以双修为抓手,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

    本次项目以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为前提,科学利用山水资源,充分发掘其应有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合理导控沿山、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以片区功能修补完善、产业升级修缮为重心,积极引导城市服务、支撑系统与山水景观资源的衔接,促进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共存、共生、共荣。


    公众利益优先,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充分发挥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从提升城市机能、完善公共配套服务的角度,优先落实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绿色开敞空间的建设。从而解除地区扩容提质的硬约束,创造有利于地区快速升级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强化特色,引领宜居宜业城区建设

    优质的自然山水资源、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赋予了规划区良好的发展基础,但规划区距离现代化、国家化滨海宜居城区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改善空间体验、强化城市特质、营造识别性和知名度较高的滨海城区的角度进行空间肌理的梳理和特色场所的营造。


    效用导向,务实引导开发建设

    全面考虑规划区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影响因素,从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需求出发,灵活调整控制和引导要素,从而找准规划区空间品质优化提升的切入点,并结合市场开发意愿和成功经验,积极导入市场机制,从而增强规划本身的可操作性。


    创新特色

    生态修复:在建设上,25米等高线以下划定非建筑建设区并预留多条城市生态通风廊道,降低城市建设活动对山体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环保上,对现状垃圾填埋场提出生态提升建议,促进西坑尾生态环保园的建设,并在远期建成“山溪”生态公园,进一步提升西坑尾区域生态环境。

    功能修补&产业修缮:以对现状土地资源的梳理为基础,通过空地和更新改造弥补公益性设施的欠账;引导香洲工业园区的建设升级,导入格力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项目,通过旧改逐步清退三高产业打造三溪新型产业功能区。

    预留发展: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并与电力局规划局等多次沟通协调,明确对现状高压线进行地埋打造综合管廊,同时整合预留出大片土地以备未来引入的大型休闲旅游项目,进而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旅游休闲区。

    “控制”+“开发”双导向:对公益性设施进行严格管控落地,提升片区宜居宜业水平。引导开发主体介入旧村更新改造,对公共要素及配套进行严格管控并预留弹性开发要素。



  • 蕾奥动态 | 蕾奥签约成为东莞水乡管委会战略合作伙伴


    5月17日上午,东莞召开水乡功能区全面贯彻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部署会,深入动员、全面启动水乡功能区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力推动水乡功能区高质量统筹发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郑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水乡管委会党组书记陈志伟,市委秘书长吴志刚,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水乡功能区五镇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水乡管委会、水乡控股公司相关人员,我司朱旭辉总经理及其余八家合作单位代表参与议会。



    会上,郑琳宣读《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设立中国共产党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工作委员会的函》,梁维东、郑琳、陈志伟等为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党工委及管委会揭牌。会中,水乡管委会与洪梅镇、望牛墩镇、麻涌镇、道滘镇签署了土地整备工作责任书,并与我司及东莞市交通局、东莞交通投资集团、东莞银行、东莞农村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新加坡墨睿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联通东莞分公司、中国铁塔东莞分公司等9家战略合作单位进行了签约。

    为高效推动水乡功能区的发展,我司将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东莞水乡规划建设等工作。



  • 蕾奥动态|热烈庆祝蕾奥青岛分公司盛大开业

    2019年5月23日,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盛大开业!上午10点17分,在青岛八大关宾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孙安军,青岛市城乡规划协会会长宋军、总公司总经理朱旭辉、副董事长陈宏军、副总经理蒋峻涛、总规划师牛慧恩、青岛分公司总经理孙庆荣等领导一起为青岛分公司开业剪彩。


    庆典大会首先由总公司总经理朱旭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孙安军发表讲话及致辞,对参加庆典的各位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表达了对青岛分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望,并由朱旭辉总经理将青岛分公司司牌授予青岛分公司总经理孙庆荣,标志着蕾奥青岛分公司正式开业。在全场嘉宾的热烈欢呼中,蕾奥青岛分公司开业庆典圆满成功。





    青岛分公司的成立代表着蕾奥在全国的服务网络不断壮大,蕾奥在“行动规划”已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服务、新特色,从“行动规划”发展到“行动规划+运营咨询”,顺利转型成为综合型规划服务品牌。

    青岛分公司在深圳蕾奥总部的统一管理下,将秉持“行动规划”的理念,注重本土化运营,紧抓北部城市发展的机遇,高度关注规划前沿理论和实践,凝造一只市场反应迅速、技术质量过硬的技术团队,为北部地区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技术服务。


    青岛分公司相关信息: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科教二路167号A5栋3楼
    邮编:266000
    电话:0532-84120092
    官网:layout-qd@lay-out.com.cn


  • 蕾奥动态|龙华事业部《龙华区大浪街道英泰工业中心城市更新单元规划》顺利通过建环委审批

    2019年5月10日,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建筑与环境艺术委员会2019年第10次会议在规划大厦204会议室召开,由我司龙华事业部编制的《龙华区大浪街道英泰工业中心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获得审议通过。

    英泰工业中心城市更新项目位于龙华区大浪街道龙澜大道与大浪南路交会处,是龙华区规模较大的产业升级项目。项目拆除面积约15公顷,将通过整体拆除重建,注入高端电子信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核心产业功能,打造规划容积约60万平方米的第四代产业综合体——英泰智汇城,该项目对于推动大浪片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形象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司龙华事业部自2013年至今,从项目的前期研判至专项规划申报进行了全流程的跟踪服务。在前期阶段,我司通过扎实的现状摸底和准确的预判,为项目理清了范围和申报路径,保证了项目顺利列入城市更新计划;在专项规划阶段,面临强区放权的新形势,我司提出了兼顾改造效益与公共利益的合理的规划布局,并积极配合业主与各职能单位进行了高效的沟通协调,获得了业主和相关单位的高度认可,确保了项目顺利通过规划审批。

    我司龙华事业部是重点专注存量更新,聚焦规划实施,长期扎根于龙华,服务全深圳,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项目为主体,实时跟踪行业趋势并提供综合服务一体化的特色化团队。目前,部门已经形成20多人的设计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深圳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国内知名重点院校。

    在深圳市已进入存量时代的整体发展形势下,部门定位为最专业的存量规划团队。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已成为深圳存量时代开发的两种主要模式,部门将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的相关政策和经验进行综合,服务新时期深圳空间的拓展和功能的持续提升。

    同时,在深圳市强区放权政策的大背景下,规划实施和城市综合管理成为区级政府的主要职责。部门扎根于龙华,长期聚焦跟踪规划实施,将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前期办及其它区属部门的项目信息,综合性、全方位的构建全区土地与实施项目的大数据库,见证了龙华由产业大区向综合性城区的完美转变。

  • 技术前沿 | 百度慧眼位置评估功能提取目标区域数据流程(一)

    百度慧眼位置评估功能提取目标区域数据流程(一)

    在实际应用百度慧眼的过程中,面对手头的CAD或ArcGIS地块图,如何将它们反映在慧眼平台上,以获取各片区的人口数据?最直接的办法是通过慧眼位置评估中的多边形工具,对照dwg或shp图圈出地块边界,但是这一操作伴随的是巨大的工作量和难以保证的精度,而且圈出的地块难以在平台上重复使用获取数据。因此,特提供此教程,通过对ArcGIS的shp文件处理,在慧眼平台获取片区数据。

    本文基于百度慧眼位置评估模块提供的区域边界顶点坐标集划定区域的功能,整理了目标片区从提取边界顶点到最终从百度慧眼平台下载数据报告的完整流程。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区域边界顶点坐标集可在之后重复使用,不断提取慧眼平台的更新数据。但是囿于慧眼平台本身的一些限制,流程中会出现相对复杂的重复性工作,具体问题将在后文予以说明。

    该流程中除百度慧眼平台外,还需用到ArcGIS和Excel两款软件。流程将以盐田区的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统计小区为例,介绍数据报告获取的4个主要步骤:片区边界顶点坐标提取、数据汇总处理、边界顶点稀释和数据报告获取。


    1.   片区边界顶点坐标提取

    首先需要准备一份ArcGIS使用的shp图层文件,如果是CAD的dwg文件的话,可以添加进ArcGIS后输出成shp文件。该图层包含了后续工作中想要获取数据的片区边界。

    边界顶点的提取工作需在ArcGIS中完成。打开ArcGIS后,需要先设定坐标系,统一的坐标系方可避免之后的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偏移。百度慧眼中提供了3种可选的坐标系,分别是百度地图坐标系、GPS使用的WGS1984坐标系和国家测绘局的GCJ02(又称火星坐标系)。本例选择WGS1984坐标系获取目标区域的经纬度,以便与同为该坐标的OpenStreetMap底图进行校正。

    在ArcGIS左边的Table Of Contents一栏,双击Layers,选择CGS_WGS_1984坐标系并确定。


    图 1设定坐标系


    设定好坐标系后导入图层,由六普人口统计小区分布图中提取出的盐田区22个社区分布情况如图2。


    图 2盐田区六普人口统计小区分布图



    图 3盐田区六普人口统计小区属性表


    首先提取各人口小区边界的顶点,也称为特征点。特征点的原理是将曲折的片区边界简化为数条线段,线段的交点即为片区边界特征点。慧眼平台的位置评估功能也是通过这些特征点的坐标连线划定区域。提取顶点需要用到ArcGIS工具箱ArcToolbox中的“要素顶点转点”功能,位于ArcToolbox-Data Management Tools-Features-Feature Vertices To Points。


    图 4Feature Vertices To Points


    在工具中Input Features一栏选中待提取顶点的面要素,即本例中的盐田区图层,在Output Feature Class处选择顶点的输出路径后单击Ok,输出结果即为盐田区六普人口统计小区边界顶点。


    图 5盐田区六普人口统计小区边界顶点


    在ArcGIS左边的Table Of Contents一栏,右键刚输出的新图层(本例中为“盐田区_points”),单击Open Attribute Table即可打开图层属性表,可以看到各顶点的编号以及所属居委会,但是属性表中并未显示各顶点坐标。


    图 6顶点图层属性表


    接下来为各顶点计算其经纬度。单击属性表左上角的Table Options,选择Add Field,为顶点分别添加字段经度和纬度,Type选择为“Double”,得到结果如图8所示。


    图 7添加字段



    图 8在属性表中添加“经度”与“纬度”字段


    右键点击“经度”,在弹出菜单中选择“Calculate Geometry”,在Property处选择X Coordinate of Point,坐标选择CGS: WGS 1984,单位选择Decimal Degrees,确定后计算各点的经度。右键点击“纬度”进行相同操作,只需在Property处改为选择Y Coordinateof Point,即可得到各点的纬度。


    图 9“Calculate Geometry”



    图 10“Calculate Geometry”界面



    图 11计算出的各点经纬度


    得出各点经纬度后输出该属性表以便下一步编辑。单击属性表左上角Table Options,选择Export,输出文件选择为文本文件Text File,即可得到一份可编辑的表格。


    图 12输出属性表



    图 13文件保存为文本文件
    (未完待续)


  • 行动探索 | 鹿泉中央商务活力区城市设计

    鹿泉中央商务活力区城市设计

    项目地址:石家庄市鹿泉区
    项目规模:规划范围1.63平方公里,研究范围2.2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8年5月30日
    设计团队:秦雨、王歆、田欣、马克迪、曾嘉康、孙晶


    全文1400字,阅读需要3分钟



    项目背景

    规划区地处鹿泉老城区西侧,东部与太平河相接,南侧有和平西路,北侧有北斗路,自然景观资源优越,交通条件便捷。作为鹿泉新城中心,片区内已有五个项目基本落定,片区整体设计提升迫在眉睫。


    规划思路

    规划的整体布局以“凸显自然山水特色,保护重要景观廊道,优化公共空间品质”理念为前提展开,充分考虑现状挑战、产业布局、空间结构以及与石家庄主城区的衔接,最终形成以和平西路为依托的鹿泉新轴线,“中部连接鹿泉老城、新城(规划区)、开发区,向东衔接石家庄主城,向西通山体”的区域空间格局。

    为解决现状空间格局凌乱、城水关系割裂、城市特色不突出、配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我们通过对标案例研究,结合“产城融合、复合城市、落脚公园、立体城市”等理念,提出“水路融城市—优化格局、水绿营城—塑造活力、山水亮城—塑造特色、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四大策略,同时协调对接各项目方案,编制城市设计导则,严控公共空间体系、道路交通、街道界面、开发强度、建筑风貌等方面,确保规划设计落地的实施性。


    创新特色

    基于GIS技术辅助的城市设计方案优化

    鹿泉与太行山自古以来山城一体、城景相融,但近年来以高层建筑为主的城市发展严重破坏了这一景观格局。建筑高度是影响鹿泉区“山—城”景观特色的重要因素,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成为太行山与鹿泉城景融合的关键所在。规划利用GIS 分析方法,构建视线分析方法与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并基于公众利益和经济利益,分别提出建筑高度控制的限制模型和潜力模型,最终将这两个模型进行叠加形成适合规划区的总体建筑高度控制分区,对城市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既突出城市核心区地标形象,又保障重要的观山廊道不被遮挡,最终形成“山城一体”的空间形象。

    基于行动实施导向城市设计导则编制

    鹿泉中央商务活力区作为鹿泉区十三五期间重点推动的项目,规划区内目前已有多家开发商有开发意向,并向政府提交了建筑单体方案。项目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改变了原有闭门做规划的模式,在政府的协调下,主动对接各家开发商。充分了解各家的意愿与诉求。在规范标准与整体城市城市设计框架的基础上对每个地块的强度、密度、退线,建筑尺度、功能、立面风格、交通慢行等方面针对开发商建筑单体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导控要求。在得到政府审议通过后将城市设计方案转译为具有可实施性的城市设计导则,从而指导建筑单体的设计。在开发商建议单体方案完成后,项目组配合规划局依据城市设计导则对方案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落实城市设计要求。并联合石家庄市院编制控规动态维护项目,将城市设计导则内容融入到法定规划成果中,保障了城市设计导则的可实施性。


    实施成效

    项目顺利通过评审会,并获得了甲方的高度认可。甲方顺利召开了鹿泉中央商务活力区招商推介会,会上公布了规划设计方案。省市金融机构、重点企业20多家参加了推介会。国大集团、香港铜锣湾集团、洲际酒店集团、维康金磊传媒有限公司、河北省金融协会等项目单位在会上达成了入驻意向。

    本次招商会议不仅有助于石家庄鹿泉区的城市建设,同时也极大推动规划方案的落地与实施,是对我司业务能力的认可,更是我司“行动规划”理念的精准体现。


  • 中国城科会城乡委2019学术年会圆满举办

    2019年4月20日,以“新时代城乡发展:变革与规划应对”为主题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年会在深圳举办,围绕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乡村振兴、规划改革等议题,各位专家学者展开探讨。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指导、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我司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协办。


    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空间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裴新生主持。主持人首先介绍了出席此次年会的领导嘉宾,并邀请专委会主任委员、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朱介鸣与我司总经理朱旭辉在开幕式上致辞。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裴新生

    朱介鸣教授代表主办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委会向承办方致谢,同时祝贺从众多投稿论文中脱颖而出的分论坛的发言者,并向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介绍专委会宗旨及学术活动组织情况,期待未来能进行更好的学术交流。


     朱介鸣教授

    朱旭辉总经理在致辞中代表我司向来自各地的专家委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对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开发模式、空间形态和综合效益等都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从增量时代物质规划向存量时代的品质规划转型、塑造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国土空间,以高品质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当前城市科学研究和城乡规划发展的重要方向,也自然成为本次年会的核心议题。


    朱旭辉总经理

    随后专委会主任委员朱介鸣教授为增补委员杨上广(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特色小镇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邹伟勇(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韩青(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建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张其邦(厦门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刘宣(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钱慧(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和程亮(华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与建筑设计院所长)颁发聘书。


    为增补委员颁发聘书环节

    随后,各位嘉宾、委员在会场合影留念。


    嘉宾、委员及获奖作者合影


    主旨报告

    第二阶段为主旨报告。在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长聘教授、副系主任田莉与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研究员、Cities主编赵鹏军主持下,王富海、陶然、杨忍、李翅、林永新与陈晨等六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为听众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田莉教授


    赵鹏军主编

    王富海董事长作了题为《规划2.0:空间治理+综合营造》的报告,他指出规划1.0的关键在于“好方案”,具有理想化、综合化、系统化的特点,成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增长的手段。规划2.0是经济社会转型的产物,需要好管制、好服务、好技术,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建设规划群类的统筹,是空间治理和综合营造的结合,2.0时代下城乡规划除了硬质建设外还需考虑软性运营,规划师必须适应运营咨询等“非图化”的新型业务以及复杂技术等“技术化”的新型工作,如此才能占据规划编制价值链的高端。

    王富海董事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以《中国城镇化模式与集体土地入市》为题,论述了1995-2008与2009-2018两个阶段国有垄断企业、国有垄断金融部门、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间的互动关系,指出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发展沿袭着一条类似、但又不同于东亚发展型经济体的依赖投资与出口导向道路,以此推动了高速增长,但在此期间也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与经济风险,未来的城镇化要走向良性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必须要打破“三面夹攻,一面突围”的格局。


     陶然教授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杨忍作了题为《中国乡村发展:分化与重构》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乡村发展及多功能空间转型过程及机制,并运用大数据和计量分析展现了村庄地域功能分布的历时性演化特征,接着以珠三角为例在区域、市域、村域三个尺度上阐述了城乡发展转型中乡村空间分化与重构,最后对中国村镇建设格局进行了思考,引入了交易成本的中心地一维竞争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放射型均衡中心地与多核心中心地等四种乡村布局模式。


    杨忍副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李翅教授以《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为题,他指出黄河滩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地带同时承担着河道行洪属性与居住生活需求,使之成为韧性城市理论的适用场所,在韧性视角下滩区需要主动适应、并复合利用空间。他从工程安全与生态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生态安全空间分析,并从生态安全格局、公共服务功能、生产空间体系、交通体系、地方文化特质等方面探讨了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空间优化策略。

    李翅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永新作了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温州传统地域文化对空间的塑造机制》的报告,他从交易成本和社会网络视角分析了温州“熟人交易”行为的文化成因,并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城区、县域、市域三个尺度对温州空间格局的形塑,从文化角度阐释了同为宗族发达区的义乌与温州的不同发展道路的成因,他在总结中指出宗族文化形成的人格化交易在改革开放早期具有其正面意义,但回避了现代市场经济正式制度建设问题,这是其局限之处。


    林永新主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陈晨作了题为《云南鲜花产业发展的空间特征及规划启示》的报告,为研究市场驱动下的城乡统筹,研究团队选取云南花卉产业作为典例,深入调查了交易地斗南花市的产业构成及种植地通海县的经营主体,提出了地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效率与公平的兼顾、血缘到业缘的社会变迁及三生空间的协调等议题。他分析了花卉产业的规模、价值区段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并从产销运三个环节探讨了规划干预的宏中微三个空间层次。最后指出在外生型产业发展动力逐渐式微的背景下,内生型的地方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是空间规划的新课题。


    陈晨副教授

    在现场提问环节,演讲嘉宾就规划教育改革、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熟人机制对于产业提升的制约等话题作了解答与讨论。



    现场讨论


    平行分论坛

    下午,大会进入平行分论坛环节。平行分论坛1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题,上半场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空间规划研究院副所长姚凯主持,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鹏担任点评嘉宾。韩青、贾晓韡、朱钊、隋玉亭、王丽丹等五位演讲者作学术报告。下半场由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建筑中心副主任韩青主持,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空间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裴新生担任点评嘉宾,张成、范婷婷、姚凯、张永刚四位演讲者分别作报告。


    平行分论坛1

    平行分论坛2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上半场由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陈晨主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林永新点评。陈珊珊、杨上广、庞乾奎、杨钦、蔡宇超五位演讲者作学术报告。下半场由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特色小镇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上广教授担任主持与点评嘉宾,张军飞、朱继任、周珂慧、李玥和温馨等五位演讲者作报告。


    平行分论坛2

    平行分论坛3以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为主题,上半场由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宣主持点评,郭炎、陈昭、徐佳芳、夏岩妍、张弛等五位演讲者作报告。下半场由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郭炎主持、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交通规划总监王昊点评,陆学、刘宣、伊曼璐、张莞莅等四位演讲者作报告。


    平行分论坛3

    平行分论坛的几个会议室里,各位规划界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大家展开热烈讨论与互动,气氛活跃。


    自由论坛

    大会最后的自由论坛围绕着《空间治理体系下的城乡规划》,主持人裴新生与讨论嘉宾朱介鸣、田莉、王富海、张立鹏、赵鹏军、姚凯分别就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的机遇与应对、引导性规划与实施性规划间的关系、刚性约束与弹性管控的关系、三区三线划定的技术方法与空间层级、规划教育的核心价值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自由论坛

    注:现场照片由我司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提供。

  • 城乡委2019学术年会分论坛1:国土空间规划发言集锦

    编者按

    2019年4月20日下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举行主题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平行分论坛。论坛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空间规划研究院副所长姚凯和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建筑中心副主任韩青主持,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立鹏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空间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裴新生担任点评嘉宾。共8位报告人围绕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的规划创新与探索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探讨。

    韩 青:“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中的支撑研判

    韩青首先从跨界和融合的角度提出需要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多学科融贯研究,尤其要结合习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提到的“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的要求,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支撑。其次是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的相关要求,建议性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内(优化开发区内侧重空间资源约束、重点开发区侧重空间与资源并重、限制开发区考虑资源环境优先、禁止开发区要严格进行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路。第三是以自然资源部确定的全国“双评价”试评价案例青岛市为样本,从资源禀赋刻画、问题识别解析、潜力分析和情景分析四个方面,探讨“双评价”关于生态、农业和城镇承载能级成果能为“三区三线”划定提供引导,将“双评价”工作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五级三类”制度体系,实现无缝对接。最后总结“双评价”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并反复实践的过程。

    贾晓韡:地级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内容框架思考

    贾晓韡以在荆州市开展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项目为例,系统阐述了地级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框架。在强调全域全要素管控和强调规划实施的理念下,优化规划内容的结构,从市域、市辖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面开展规划。在技术方法上,强调通过开展空间承载与适宜性“双评价”,为底线划定和空间方案提供支撑;以规划结构类图纸、用途管控类图纸和要素配置类图纸共同构成规划方案,解决不同的空间问题。贾晓韡还指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纵向体系上应界定清楚每一层级的规划事权范围和管控范围,以及之间的传导机制,将每一个层级事权跟规划内容做很好的对应;在横向体系上应该是“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所构成的体系才是真正意义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而不只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建立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总之,国土空间规划是个系统性的工程。

    朱  钊:全域管制下农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规划取向

    朱钊的研究提出“农地空间”的概念(指城乡边缘区的农地),并以农地为带入点,重新审视农地的空间与规划问题,尝试构建农业、生态与城镇建设用地统筹发展的空间规划体系,以适应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他在四川眉山的实证研究中,从经济结构、社会组织、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四个方面,总结了农地“生产—生活—生态—管理”四类问题,虽各有独立表征却也密不可分。由于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全域空间管控,国土空间规划理应重视农地的规划取向,并强调农地的三生融合需要整体性的考量,在具体措施上应包括:资源保护与空间组织,核心是兼顾优质农地保护与关联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整治,以优化农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布局与人口安置,核心是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协同布局,以保障多元农业经济的发展;污染防护与生态提升,核心是将农地置于全域生态系统中制定修复策略,以降低污染提升生态价值;提出全域管控目标下的农地管控模式与政策转变建议,以保障空间规划的实效性。

    隋玉亭:从三调技术调整透视国土空间治理的政策导向

    隋玉亭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技术调整为切入点,通过解读调查流程、调查内容、调查要求等,总结国土空间治理在更高质量保护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提升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针对性解决地方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改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式等5个方面的政策导向性。他的报告既是对“三调”技术内容和方法的详细科普,也着重指出了与“二调”相比,“三调”有技术革新和政策导向的双重变化,作为自然资源调查体系“1+X”中的“1”,承担着为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提供基础性支撑的作用。

    王丽丹:新时期沈阳蒲河流域空间发展评估与应对策略

    王丽丹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时期,沈阳近郊的蒲河流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区域,过去新型城镇化主导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强调以城为主的拉动作用,乡村地区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以行政区域的各自为政的空间发展和项目安排,使得蒲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发力也仅是停留在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上。在报告中,她以对目前沈阳城乡发展关系的判读入手,在客观评估蒲河流域城乡空间发展特征与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凸显蒲河“生态+”的理念,将生态作为促进沈阳流域城乡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梳理出加强保护治理打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带、加强转型升级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产业带、加强城乡融合互动打造功能完备的宜居带等蒲河流域国土空间的发展策略。

    张  成:地方政府对规划编制需求的变革及应对

    张成在报告中提出,作为规划技术服务提供方,必须要重新审视规划师所扮演的角色、认清编制阶段在规划全过程中定位、以及思考规划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就是要应对规划为谁编制、怎么编制和如何实施的问题,要避免规划编制为未来的规划实施挖下深深的大坑。他以亲身参与的日喀则的规划管理工作为例,按照“调整思路,面向管理,以实施为导向,加强在地服务,密切地方合作”的主导思想,提出针对地方规划工作需求对规划编制的十项建议,主要包括:一、规划编制要讲政治,要脚踏实地,要做好第一手资料调研工作;二、规划编制要针对地方规划管理实际需求开展,在实施中发挥作用;三、要把好规划编制质量的第一关,编制对地方有用的规划;四、规划技术服务要建立长效机制,起到保障规划实施、成为地方智库的作用;五、培养本地规划人才,建设本地规划队伍;六、推进地方规划干部人才交流与培训的多元化体系化制度化;七、建好一个数据库,做好一个平台,一张蓝图管到底;八、城乡统筹,全域规划,调动自然资源各要素的发展动力;九、加强合作,引进外脑与地方技术力量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十、共谋共建共治共享,走向多维驱动空间治理新模式。

    范婷婷:沈阳市规划改革实践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

    范婷婷系统介绍了沈阳作为先行城市在空间规划改革方面进行的种种探索,包括:在深入理解本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改革历史背景与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人地和谐的规划理念,建立从调查-评价-规划编制-实施-监管的闭环规划工作体系,加强规划编制调查、评价前期和实施、监管后期的编制链条延伸,聚焦空间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的编制核心内容,达到重质量、重存量、重特色、重生态的国土空间规划转型;在数字化现状图绘制、“双评价”研究、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三区三线”协同划定以及“一平台”与“一系统”建设等重点技术环节开展深入研究,总结在重点规划编制环节的攻关核心思路以及还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其他县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开展提供了相关做法与建议。

    姚  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为例

    姚凯的报告针对生态空间交叉重叠、多部门管理、保护与 利用矛盾突出等问题,以我国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为例,以构建雨林国家公园为主体,提出了一套自然生态空间整合方案、一套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和一套实施保障机制,“三位一体”地探索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系统的规划方案。其中,一套自然生态空间整合方案是立足西双版纳生态大格局,基于山水林田湖草全自然要素调查和“双评价”,整合现状分散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增加亚洲象等生物迁徙廊道和雨林修复区,统筹划定国家公园范围,确定市域生态空间-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核心区(生态红线区)的层级嵌套结构和空间布局;一套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是在边界管理、名录管理、指标管理的基础上,对自然生态空间实行区域准入和用途转用许可制度,形成国家公园核心区内以用途准入为主,核心区外以用途准入加详细规划为主的规划管控体系;一套实施保障机制是在法律保障、体制保障之外,结合西双版纳特色,提出建设建立区域开发权转让与生态补偿机制,维护原著少数民族护林共生机制,核心区外生态修复和旅游特许经营机制等创新实施举措。

    张永刚:善待资源,改革规划——谈三个设计规则问题

    张永刚指出,设计是一切人与自然环境互动过程的初始行为。设计如何作用于自然资源和人工环境?设计过的资源和环境,反过来又会给使用者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是设计的重要关切,更应该是设计规则的终极关怀。更为合理的规则,是设计更加正确的根本。

    如非建设用地的边界,应与建设用地边界同样重要,在管理规则上:明确管理主体,避免多方管理;大幅度精简管理内容,积极不干预,把自然资源还给自然;落实管理范围的地理空间物质实体,不是建围墙、铁丝网或硕大的门,而是设立有美感的标示物。

    再如现行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人的督察作用明显大于让人善待资源的作用。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不应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经验主义指标。总量控制有必要、是关键,应以详实并科学的统计和研究为前提。客观分析、理性评估、因不同地方和资源实际情况而不同的同一指标,才会是有统一管理作用用的指标。

    还有道路红线退让用地规则,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还产生(1)土地使用权属不明的法律问题,(2)城市路网密度低下的根本性交通问题,(3)街坊尺度过大及建成环境密度失调,进而导致基础设施浪费或不足、空间形态不正常的问题,应彻底废止。

  • 城乡委2019学术年会分论坛2:新型城镇化发言集锦

    编者按

    2019年4月20日下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举行主题为“新型城镇化”的分论坛。论坛上半场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陈晨主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永新点评,下半场由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特色小镇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上广教授主持和点评。共有10名参会嘉宾发言,从经济、政策、空间等角度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陈珊珊:面向未来的我国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分布格局研究


    陈珊珊认为我国在跨国城镇化中心门槛后人口城镇化增长趋势将持续放缓,区域差距缩小,城市群承载城镇人口比重进一步上升。依托国家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公共平台,项目组运用年龄演算模型、必要劳动力分析法、趋势外推法等方法,以总人口增长、年龄结构变化及城镇人口的增长变化为三大核心要素,从保障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未来东、中、西、东北区域人口格局、大中小城市人口分布格局、城市群和都市圈人口分布格局进行了预测和研判。项目组认为未来东部城镇化人口增长趋势将显著放缓;中西部地区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而东北地区由于原城镇化水平较高,将来或保持较低速增长;城市群和都市圈仍有一定集聚力,承载人口比重会保持上升态势,但是趋势会放缓;县城和镇作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未来会承担相当大一部分的人口集聚。项目组希望以此作为未来我国城镇化动态监控评估和精细化调控的重要参考,同时为国家未雨绸缪,前瞻性地部署重大战略和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杨上广:宁波都市圈空间演变与治理研究:区域与城乡一体化视角


    杨上广以宁波都市圈为实证案例,从行政联系、交通联系和经济联系等多维视角,采用引力模型、潜力模型、城市专门化指数等计量模型,剖析宁波都市圈的区域联系以及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和状态格局,并构建区域和城乡一体化的一种经验模型。杨教授认为,中国城镇化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东部沿海都市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评估是城市的新特点新趋势,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重建以县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庞乾奎:浙江台州小城镇“小微园区”建设模式与评价


    庞乾奎的研究以台州111 个乡镇(街道)为样本,总结出“小微园区”建设的四种类型,即政府主导型、自主建设型、工业地产型、村集体开发型。在此基础上,从内外两个层面对小微园区进行评价。内部层面分为土地利用率和产业聚合度两个定量指标,考察小城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土地利用率指标评价入园企业单位土地面积产出产值,与整治之前小城镇单位产出进行比较,评价入园后亩产值提升状况;产业聚合度指标衡量入园企业产业集中性与相关性,也即所形成的工艺、橡胶、电子、医疗器械和新材料等园区。外部层面通过实际案例,考察小微园区建设之后带来的城镇人居环境优化,包括城镇生态环境、交通秩序、居住环境三个定性指标。通过上述研究,庞乾奎认为小微园区建设有助于小城镇块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居环境高品质建设,各乡镇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应建设模式。

    杨  钦:粤港澳大湾区先富农村二次腾飞的路径研究


    杨钦介绍了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西部的罗南村,其曾被誉为“广东第一村”,是名震全国的经济强村,然而现如今土地开发强度已经接近极限,村内的工业厂房也面临着升级转型的挑战。另外,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罗南村也面临着建设美丽文明示范村居,活化特色古村,为村民留住“乡愁”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与任务挑战。再者,村的领头人属于社会能人,威望极高但已年届七旬,如何通过建立机制确保不因人事更替产生动荡,也是摆在罗南村当前的迫切问题。杨钦的研究应用IPFS(I-产业定位、P-空间规划、F-财务分析、S-社会治理)的研究框架对罗南村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从短期、中期、长期三阶段动态分析罗南村二次振兴的路径。鉴于此类农村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普遍性和相似性,进而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先富农村二次腾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建议,为大湾区先富农村解决如何“富下去”和“美起来”等共性问题提供具体借鉴。

    蔡宇超:上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问题与理论探讨


    蔡宇超针对当前上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借助制度变迁理论与经济转型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成因与机制并提出对策。他首先指出,上海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制度环境经历了入市通道基本受阻、入市改革困境、入市制度逐步放开、入市试点全面推进等宏观背景演变过程。通过进一步分析上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演变所经历的结合土地整理的有限入市、面向机制建立的流转入市、突出宅基地改革的集中入市、围绕同地同权的同等入市、针对供需矛盾的存量入市五个关键阶段的内容与特征,探索上海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变迁中可能存在的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等个性问题。基于此,蔡宇超以上海市唯一在列的全国集体经营性入市试点地区松江区为例,对已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交易数据进行统计与比较分析,并基于此借助转型经济理论搭建框架展开分析,指出在“市场化、全球化、分权化”三大转型驱动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激励、竞争、治理三大运行机制,并借助“赋权”与“赋能”共同推动入市进程,依托“提质”与“增效”协同保障入市效果,通过“同权”与“同责”有效实现入市目标。最后,他提出审慎推进渐进性土地改革,降低制度变迁摩擦成本;重视激励农民主动参与,激发活化改革内生动力;积极引导自发市场行为,发挥诱致性制度变迁作用;探索供需主体共赢模式,优化土地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增强集体土地供给权能等五个方面的制度完善与政策保障建议。

    张军飞:生态城镇化路径的西部探索--基于西咸新区的观察与实践


    西咸新区是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新区提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理念,旨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新区。张军飞以长期的跟踪观察和历版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分析为基础,结合文献整理、案例比较、历程梳理、数据对比以及GIS 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从城市转型升级和创新治理的角度,探讨新时期西咸新区的生态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延续“现代田园城市”核心理念,按照国家最新发展要求,紧抓区域战略机遇,实现新时期新区建设和发展的生态转型与创新发展。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倡导“天人合一”的传统营城理念,在实现人与自然一体的同时,实现产城一体与城乡一体;二是强化城市开发与建设过程的“生态导向”,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与影响程度;三是解决新区在发展、建设、运营与管理过程的现代化和生态化,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生态化。

    朱继任:“规划型”城市蔓延的时空特征与动力机制——以武汉为例


    朱继任认为,我国当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多种城市蔓延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应对城市蔓延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倡导“新型城镇化”、践行“存量”规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挑战。然而,现有对城市蔓延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两大不足:一是对中国式城市蔓延的定义依旧模糊,并未从我国城市蔓延的本质主体出发来进行深入的内涵理解;二是对于城市蔓延的研究范围仍然大量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内陆中心城市的研究少有问津。基于我国独特的制度背景和明显的政府主导城市化特征,朱继任提出“规划型城市蔓延”这一概念并构建以区位背景分析、中央-地方制度变迁转型、和城市空间形态测度相结合的研究框架。其次,以中部核心城市武汉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我国内陆地区城市蔓延的时空特征和相关动力机制。通过文献总结、空间分析(GIS 和RS)、政策解读、实地调研等方法,提出:1)规划型城市蔓延的政府作用机制在内陆地区要远远强于在东部沿海地区;2)相对于在沿海地区普遍发现的以乡镇企业和村集体为主导的城市蔓延现象,区级土地开发权力的竞争与博弈是内陆地区城市蔓延的主导推动力;3)自1996到2014年,武汉城市蔓延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市与区两级政府的规划手段及引导策略存在较高的契合度。最后,立足规划型城市蔓延的时空特征和形成机理,他提出以协调蔓延主体利益格局为导向的城市蔓延治理策略,为中国城市蔓延问题由被动管控向主动治理转化提供实践指导,从而实现城市发展与规模控制两者的平衡。

    周珂慧:产业嵌入、生态闭环与友好社区构建——浅析昆明西南郊县新型城镇化的探索


    周珂慧以昆明市西南郊县为例,尝试以全面落实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和中国健康之城的决策部署,立足自身高原湖滨特色、古滇文化的发祥地、鲜花产业领跑云南等自身基础,走出高端定位、产业闭环和社区构建的探索之路。一方面,充分把握“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国健康之城”建设的战略机遇,根据总目标,引入大健康产业及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产业嵌入与本地化的正效应溢出。在此过程中,尤其关注当地农民与城镇化的互促互动。一是构建农村合作社的模式,通过花田与农作物的耕作与深加工,形成的产品支撑大健康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二是转变农民为市民,吸纳为服务业从业的劳动力,形成“生产—市场—服务”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闭环。另一方面,在上述产业嵌入与社会认同的基础上,通过人口导入、服务下沉至社区,实现基层社区生态与全龄友好。不仅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强化了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上述探索,以期为我国的其他经济欠发达区域,在生态文明及历史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赢提供借鉴。

    李  玥: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城镇生态景观规划策略研究—以新乡市大块镇为例


    李玥以新乡市大块镇为例,首先分析了城镇的地域文化、产业基础以及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根植基地特质、对接区域资源、市场需求,提出了建设“牧野田园,谧林水岸”的新型生态城镇的目标,作为新乡市的绿色态储备基地,生态旅游共享社区。最后,围绕生态体系构建、经济产业升级与民生提振三个方面,提出了四大生态发展策略:

    1.生态产业策略:以林业产业、苗木花卉培育、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最大程度减少原有污染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生态修复策略:以水体净化和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为主要内容,提升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

    3.生态规划策略:构建林网、水网相互交织的绿色生态廊道体系,布局苗木培育、林木生产、科技研发、生态教育以及观光休闲的复合用地结构;

    4.生态生活策略:以风景廊道、传统文化、公园与庭院景观建设为重点,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和谐宜居城镇。

    温  馨:广东沿海经济带城乡协同发展态势及优化策略

    温馨以广东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乡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判模型,分析了2010 年、2014 年和2017 年期间城乡协同发展水平和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广东沿海经济带城乡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港、产、城三级联动的发展新格局,但城乡、乡村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协同的子系统失衡,具体为城乡经济协同度较好、生态协同度次之、空间协同和社会治理协同度较差,且协同度较差的区域集中在粤东和粤西生态两翼的沿海地区。三个时段城乡系统耦合度由离散到平稳提升。为此加快构建兴农绿色产业,以差异化协同发展融入广东沿海经济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支撑汕头、湛江两市向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培育海滨城市强化县乡两域经济,引导沿海县乡向海而兴。盘活沿海乡村闲置资产与产业,就地实施城镇化,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保护地域特色文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吸引城市人才、科技、资本、管理等要素流向乡村,推动汕潮揭、湛茂阳同城化发展。


  • 城乡委2019学术年会分论坛3: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发言集锦

    编者按

    2019年4月20日下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举行主题为“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的平行分论坛。论坛由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院副教授刘宣、武汉大学城市设计院副教授郭炎主持,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规划总监王昊点评。9位报告人围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的规划创新与探索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探讨。

    郭  炎:武汉市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郭炎认为,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乡村转型发展,作为乡村生活的物质载体,乡村聚落空间也经历着剧烈重构。如何引导其有序重构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学术命题。报告以武汉市作为中部平原大城市为典型,依托多时段的截面数据,基于ArcGIS 的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了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并从历史格局、自然地形、道路交通和城镇发展四个方面剖析影响机制。郭炎指出,武汉市乡村聚落空间的剧烈重构受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城市大扩张外源动力和新农村建设下村庄的内生性响应双重驱动,相比一般镇和产业重镇,县城所在城关镇的乡村聚落重构程度更为剧烈。据此,他提出了推动中部地区乡村聚落精明收缩的政策建议。

    陈  昭:中国“新村”观念的流变:以村建设实验为例


    陈昭提出,“新村”作为一种“理论-实践”统一体,既是现代城市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城市建设实践的典型代表。其中“新村建设实验”兼具了上述两方面要素,是新村实践的体现。报告以1920 年以来中国的四次新村建设实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以来新村“观念”的流变及其背后反映的城镇化理论与实践范式变迁,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城市化条件下的“新村”观念,从“新村”的理想图景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比较。陈昭认为,新村作为一种基于观念的集体行动其内核是应对城市危机的反应,也是修复城市危机的重要手段。

    徐佳芳:山西陵川东部区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研究


    徐佳芳认为,山地型乡村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重点。山西陵川东部山区的乡村是非常典型的山地型乡村,乡村聚落受山地环境影响,具有一些类似的特征,又由于区位和用地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分处于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报告通过对山西陵川东部山区内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特征分析,总结出该片区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特征和机制,编制该片区的乡村整治提升规划,确定其规划定位和发展方向,并探讨引导该片区乡村永续发展的措施。

    夏岩妍: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春市庄规划编制要点探讨


    夏岩妍以严寒地区气候为切入点,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比严寒地区村庄规划相关规范、分析长春市村庄规划案例,以实地调研和统计数据为支撑,明确提出气候对村庄规划的影响因素。报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长春市乡村振兴目标,应对严寒地区气候特征,以目标和问题“双导向”的研究思路,针对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和特色保护类三类村庄,分别从规划原则、村民住宅用地选址、道路交通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防灾减灾规划及重要建筑节能设计及景观风貌规划等方面提出村庄规划编制要点。

    张  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原牧区乡村振兴规划——以西藏那曲地区安 多县多玛乡总体规划为例


    那曲地区安多县是西藏的北大门,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县份之一,“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多玛乡总体规划”作为援藏项目,不仅贯彻中央精神,也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原牧区乡村振兴规划的突破。报告从区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镇区用地布局等方面具体的探索了高原牧区的规划模式,根据高原牧区独特外部条件,将安多县多玛乡打造成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的高原牧区的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张弛认为,本次总体规划的编制,不仅为高原牧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指导,也成为全国范围内海拔最高的城乡总体规划,同时也拓展了援藏的新形式。

    陆  学:解译南粤村庄规划的方法论——兼论精准规划


    陆学以2018年广东省南粤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大赛清远连州市田心村、大营村村庄规划为例,从技术方法视角对其实践工作方法进行总结,进而提出“精准规划”的理念和方法。他认为所谓精准规划,指在有限的规划目标下,通过聚焦和挖掘村庄特色,识别村庄发展的基础性需求和提升性需求,对规划内容进行差异化引导,最终在村民自治的语境下,通过广泛的村民参与凝聚规划共识,形成规划方案。他的报告按照可推广、可借鉴和面向规划实践的基本导向,从原则、方法、成果3个层次初步构建了精准规划的技术方法框架,阐述了精准规划的方法体系:352 理念、主题式调研、分类型编制、参与式管理。他指出,精准规划虽然源于村庄规划,但精准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刘宣:产权视角的留用地利用特征与机制分析—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


    刘宣的报告以广州市黄埔区作为研究对象,以黄埔区实行的留用地政策及其实施为切入点,分析在该留用地政策下留用地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具体分配,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她指出,《广东省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中所规定的“留用地的使用权及其收益全部归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在实际落实中由于产权安排无法实现对集体经济的有效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留地性质以国有用地为主,但留地落实效率低,仍有大量留地停留于协议阶段;(2)留用地使用权未得到充分保障,国有用地的使用权与集体用地同样受限;(3)收益权仍受限于失地农民的土地运营能力,收益最大的直接经营模式采用比例较少,多土地直接出租;能人效益明显,留用地使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村领导人的才干与能力。(4)转让权受限,留用地必须通过政府收储后才能转让给开发机构,主要收益由政府获取。

    伊曼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存量更新模式探讨——以汕头市新型城镇化为例


    伊曼璐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汕头市为例,针对如何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从五大类片区(老城中心区、功能混合住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产城(镇)融合地区、村镇混合地区)进行更新模式与更新策略的探讨。她认为,省、市一级的新型城镇化,是对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地方化落实和具体探索,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地方化和特色化。这就需要从城市本身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发展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理念,构建适宜于地方近期发展的可行性目标和建设策略,进而完成从生产空间到三生空间、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从用地为纲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最终有效探索出新型城镇化要求下的城市存量更新模式方法。

    张莞莅:城市“微更新”制度化推进的探索与创新


    张莞莅提出目前微更新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建设管理机制滞后于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要从理念、技术、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找到一条城市微更新制度化推进的模式与路径。她的报告从分析目前推进微更新工作的实施困境展开,就如何在宏观层面搭建微更新工作的制度框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及制度建议。完善城市微更新工作的制度设计,目的在于实现城市更新的纵深推进,改善城市安全;同时也希望通过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推动城市建设领域相关行业产业创新与转型,促进企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互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