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 行动探索 | 深圳市大鹏新区龙岐湾滨海地区用地功能研究及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AND RESEARCH ON LAND FUNCTION IN COASTAL AREA OF LONGQI BAY, DAPENG NEW DISTRICT,SHENZHEN CITY


    深圳市大鹏新区龙岐湾滨海地区用地功能研究及城市设计 


    项目类型:城市设计
    项目地址:深圳市大鹏新区龙岐湾滨海地区
    项目规模:2.92 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5年10月
    设计团队:刘琛、黄汝钦、李斌、朱梦涵、叶坚林、黄玮、陈勇华、胡思阳、胡宇帆


    全文2800字,阅读需要6分钟

    2

    01

    项目背景

    龙岐湾滨海地区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中部东侧海岸,处于大鹏半岛咽喉之地,面朝大海、三面环山,北接大鹏所城,南连桔钓沙片区,是“纯深圳、最大鹏”的山海活力内湾的核心组成部分。规划范围用地规模约2.92平方公里,现状以滨海养殖为主,是《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确定的重点开发地区。

    3

    在粤港澳大湾区格局构建的背景下、在深圳城市东进的战略选择契机下、在大鹏新区筹建5A级景区并拓展“全域旅游”的需求下,龙岐湾滨海地区作为大鹏新区城、湾联动的半岛中枢,和粤东滨海黄金旅游发展带上西联东接的关键支点,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亟待通过战略项目的共生集聚和滨海空间的创新营造,再圆深圳城市卓尔不群的蓝色梦想。

    4

    02

    规划思路

    龙岐湾滨海地区涉及城市规划与海洋规划之间在“岸线范围”上的冲突,虽有《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提出“新增填海面积50平方公里”的政策支撑,但考虑到省级海洋保护区、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的影响,以及市场开发不确定性等挑战,本次规划的关键在于应对填海条件和填海政策要求,做到“审慎填海”、“精明用海”,既服务发展、服务地区战略目标的实现,又兼顾实施,兼顾现实操作可行性,探索出更灵活、更多元、更可行的用海与填海方式,优化用地功能布局和空间方案设计,进而为地区功能集聚、空间营造和实施行动提出“进阶生长”的规划指引,有效引导后续法定规划修编和项目选址建设。

    03

    主要内容


    1)目标定位

    契合新时期国家城市与经济发展战略,把握国际化、湾区化、休闲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结合与龙岐湾在深圳东部“唯一山海内湾”、“唯一功能连续性湾区”、“唯一同时珍藏自然与人文印记的湾区”三大个性特征,并综合考虑龙岐湾的用地供给之于大鹏新区机遇性项目落地的稀缺性,以及龙岐湾与南澳共筑粤东旅游陆海集散枢纽的整体构想,明确龙岐湾滨海地区“国际旅游岛创新合作区”的战略目标,以及“综合性滨海公共活力中心”的功能定位,延续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战略发展地区”的角色定位,并将龙岐湾滨海地区上升至大湾区合作架构内,纳入未来城市发展框架,同时也为未来必要的集约填海提供公共政策支撑。

     5


    2)功能主题

    立足湾区、城市、半岛多维视角,构建与区域互动融合的功能结构与核心主题:

    (1)湾区视角下,龙岐湾作为东进战略湾区合作的前沿和陆海联运的综合服务中枢,提供辐射区域,涵盖城市公共服务、旅游休闲服务、社区配套服务与交通集散功能的公共产品,构筑东部黄金海岸旅游带上的国际化滨海公共中心;

    6

    (2)城市视角下,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打造滨海创意性文化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度假消费新亮点;

    7

    (3)半岛视角下,作为大鹏半岛5A级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提供城湾融合、游业联动的旅游度假产品,引领大鹏全域旅游的发展示范。进而综合确定龙岐湾滨海地区“滨海公共服务”、“旅游集散枢纽”、“海上嘉年华”等三大核心主题及用地功能需求。

    8

    进而综合确定龙岐湾滨海地区“滨海公共服务”、“旅游集散枢纽”、“海上嘉年华”等三大核心主题及用地功能需求。

    9


    3)设计蓝图

    基于填海条件分析与湾区形态研究,并应对本次规划所面临的填海政策限制与挑战,制定不同情境间的“可生长”方案,实现近远期灵活衔接。同时,空间方案设计围绕整体目标定位,优化图则、道路交通组织、生态空间/公共系统框架、以及用地功能布局,校核地区开发容量,并对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空间结构、交通组织、景观体系、绿化网络、海岸线利用、建筑设计等多方面开展整体城市设计研究,提出核心价值要素的导控要求;进而对重要节点和重点地区进行详细设计,并制定城市设计指引。

    10


    4)行动计划

    针对龙岐湾滨海地区发展的紧迫性和受填海政策约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为有序有效的指引后续项目开发,本项目划定“开发单元”,根据实施性要求,以近期“聚势”破局、远期“提升”完善为目标提出分时序建设引导;同时对后续填海申报与项目开发提出实施建议。

    11


    04

    创新特色


    1)有机生长、近远衔接:化解填海限制,精明制定从用海到填海的生长型方案设计

    针对城市规划与海洋规划就岸线边界划定上的差异,鉴于省级海洋保护区、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以及填海政策的限制,考虑到龙歧、新大交界处的填/用海对于龙岐湾区岸线、功能、交通和空间脉络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关键作用(即填/用海必要性),规划综合考虑现状堤坝、海洋规划岸线与城市规划岸线,从近、远期可生长衔接的角度出发,结合填海政策,审慎确定龙岐、新大之间50公顷范围内,“用海”与“填海”的可生长性方案,且同时保障近、远期用地与设计方案岸线的完整性、可达性和体验丰富性。

    12


    (A)近期用海方案:集装箱模块化的滨海市集与创意聚落

    以现状海堤(与2008 年/2014年海岸线一致)为界,海堤以内优化用地布局和相应方案设计,海堤以外以集装箱模块化组合构成浮岛,用栈桥连接,打造滨海市集和创意聚落,实现精明用海。考虑到集装箱具备成本低廉(以港口废旧的集装箱为单元模块漂浮于海上)、安装简便(采用“现场安装+工厂制造”模式,将集装箱由低到高堆积木,用螺丝拴住即可)、空间灵活(模块化空间为单元,可灵活组合适应商业、酒店、文化设施、住宅等建筑空间)、绿色生态(节约60%的水河混凝土,减少70%装修垃圾和施工垃圾,节能50%)等建设优势,用海方案上通过对集装箱模块组合进行探索,以形成有推广意义和地标影响力的创新示范。

    13


    (B)远期填海方案:综合性城市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职能

    以满足填海政策要求为前提,申报1个填海单元,且填海规模不大于50公顷,上报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批;填海用地主要用于综合性城市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完善,保障滨海一线公共性的同时,形成完整连续、体验丰富的龙岐湾湾区岸线。

    14


    2)多维客群、欢乐时空:围绕差异与共生的双向需求,激活“海文化”与“海生活”

    龙岐湾作为粤东黄金海岸带和深圳东部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海岸带各旅游度假板块或节点的应该在差异化和共生性双方面都得到进阶提升,综合其三大个性特征、承载机遇性项目的用地供给支撑,以及作为半岛动静转换和区域交通集散中枢的区位条件,应以区域中高收入家庭客群为核心,以年轻群体及商务客群为辅助,打造具有国际性品牌号召力、区域吸引力和产业带动力的综合型城市旅游产品,共筑尺度亲切、服务完善、动静皆宜、游业居一体的滨海风情小镇,激活海文化与海生活。

    15


    3)生态海绵、水岸绿城:构建低冲击海绵基础设施框架,回归“海自然”生态文明

    16

    针对龙岐湾内海水自净能力差、王母河及新大河受生活污水和海产养殖污染,以及季节性台风导致的风暴潮影响对地区发展的限制和挑战,规划倡导“海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通过改造与修复,在保证河道蓝线的前提下打造3个生态湿地公园;通过识别山体径流预留 4条汇水路径,促进区域水系微循环;通过渗、滞、蓄、净、排等多种生态技术,打造去工程化的多级台地净水系统;并补充10条生态草沟、2个生态雨水花园等半人工设施,积极构建低冲击的海绵城市框架,实现自然做工与工程处理的有机结合,维系“七娘山下白鹭飞”的地区生境,支撑地区持续繁荣发展。

    17

  • 行动探索 | 成都市双流区彭镇片区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OF PENGZHENG  TOWN, SHUANGLIU DISTRICT, CHENGDU CITY


    成都市双流区彭镇片区城市设计


    项目类型:村镇类
    项目地址及规模:成都市双流区,5.5平方公里
    项目开始时间:2017年3月16日
    设计团队:陶涛、潘仪、夏巍、闫冬、寿海翔、苏紫广、王然

    全文1700字,阅读需要3.5分钟

    2


    01

    项目背景

    彭镇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双流古场镇之一。以杨柳河的码头运输兴起,物产丰腴,又吸引了彭端淑等大学子在此办学立教,成为了蜀中的教化渊源之地。随着多年来的高速发展,现代化社区、安置房、工业厂房的快速铺开,彭镇面临着老场镇传统文化空间遗失,新镇区公服功能离散,工业区更新动力缺乏,生态区逐渐被建设侵蚀等问题。

    3

    传统的古镇开发,一般以纯旅游开发为主导,业态单一,受旅游淡旺周期影响严重。古镇开发与新镇发展往往存在着割裂与矛盾,不能形成很好的联动与共赢。在古镇林立的成都,彭镇品相一般,仅尚存一个享誉全国的观音阁老茶馆。随着双流行政区划的调整,核心区空间的向西战略转移,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快速崛起,彭镇迎来看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如何探寻古镇发展动力,促进新镇提升转型,成为本次规划的重点。

    4

    02

    规划思路


    项目由观音阁老茶馆入手,深度挖掘老茶馆与成都文化的内在联系,复原老成都传统的市井生活,把彭镇塑造成以茶馆为名片的川西古镇,提出“中国成都、茶馆小镇”的总体目标。

    5

    首先,老镇的建设应当融入双流大区域发展的版图,结合地铁站的建设,与外围的高新产业园区、五湖四海生态廊道建设相衔接,成为城市特色的配套服务功能区,植入产业服务功能,在空间上做好内外联通和动静联系。

    其次,老镇的建设应当活化镇区的文化传承、活力延伸和民生改善,产生古镇发展的原生动力与魅力,加强社区配套服务建设和环境治理。

    再次,老镇的建设应当抓大放小,充分体现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尤其对于彭镇此类非文保对象的老镇,在保护老镇传统格局的同时,以茶馆文化为主题,建设茶院子来活化老旧空间,引入新的业态和人群,为老镇提供动力。

    6

    03

    规划思路


    无中生有——复原古镇格局

    彭镇目前在空间上,除了观音阁,并无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保留。老场镇空间是彭镇文化传承精髓所在,故无中生有,对彭镇传统格局进行复原。以彭镇“一字鱼骨,兼顾方位”的格局制式,复原“六庙”、“三馆”、“两桥”、“两楼”、“一阁”的传统格局,并结合现代的发展需求,为复原的传统建筑赋予新功能。

    7


    双管齐下——强化产业功能

    为避免旅游体验贫乏,古镇功能单一的问题,双管齐下,以“加强体验”、“创新模式”两个手段,植入旅游产业的同时也引入其他创新产业,让古镇长效发展,自我造血。

    8

    加强体验:策划“白+黑”的24小时全天体验,以博文览史、高朋满座、摆茶闲话、畅游柳江、火神养生、曲苑听风、商贾夜市、月伴茶乡九条分时、分段的游览路线,串联老镇各主题分区,盘活周边艺体学校、银榕园、茶馆民宿。

    9

    创新模式:以茶院子为空间载体,以市场为导向植入多元业态,打造企业会所、创业办公、文创设计、企业展示等多元空间,与节假日旅游服务功能混搭,保持全周期高活力。


    多元并举——辐射带动镇域

    彭镇尚处于小城镇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古镇为触媒,圈层带动,整体提升。

    生态筑基:通水穿绿,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10

    古镇激活:凝聚人气,植入旅游,以商业旅游和复合功能盘活老镇;

    11

    新镇强心:保留强化新镇综合服务功能;

    12

    旧厂更新:腾挪产业区工业用地,引导引导商务、商业、创意、研发、入驻,同时注入产业配套功能;

    13

    社区提升:完善社区公服配套,构建复合型生态社区;

    14

    圈层辐射:以老城镇为中心,进行圈层式功能释放,构建发展核心、旅游服务、农林保护、旅游地产四大圈层;

    15

    旅游渗透:集合彭镇旅游开发,促进生态廊道内旧村、旧厂转型升级为旅游服务功能。

    16

    04

    创新特色


    1.  全域视角的特色定位

    以全域视角纵览彭镇,对彭镇的发展契机与发展动力进行重新审视,确定彭镇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

    17


    2.  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

    对于茶馆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联系成都的市井生活,发扬、转化古镇的文化内生动力;

    18


    3.  空间模式的利用创新

    在院落改造中,以茶院子的形式盘活古镇,控制总体建筑风貌、体量和院落形式,以社会需求自主填充茶院子内部功能与形式。

    19


    4.  政府社会的通力合作

    建设模式上采用政企合作的开发模式,除了市政、道路等设施政府率先投资,重要文化设施、历史遗存、茶院子等以进行ppp模式进行社会资本化运作。

    20

  • 行动探索 |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城厢古城保护开发综合发展规划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LAN OF CHENGXIANG TOWN, QINGBAIJIANG DISTRICT, CHENGDU CITY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城厢古城保护开发综合发展规划

    项目类型:村镇类综合发展规划
    项目地址及规模:规划范围含古城及七星岛两部分,共7.5平方公里;城市设计含古城及周边,共1.6平方公里
    设计时间:2015年6月——2016年6月
    设计团队:魏良、兰潇、钟雯、李芳

    全文2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2

    01

    规划背景

    城厢古城位于成都东北部,西临青白江主城区,南临成都国际铁路港,紧邻成青快速路、第二绕城高速及待建地铁11号线。历经千年,因仿制成都的龟背格局而被称为“小成都”,有幸保存了成都周边绝无仅有的县治格局而堪称一绝。

    3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一路一带及国际铁路港建设、成都乡村度假与古镇旅游兴起、青白江转型发展等外部发展机遇成熟,古城自身面临历史文化及风貌格局破坏的迫切需求,缺乏指导城厢保护与发展的针对性研究及实施纲领,综合发展规划应运而生!

    4

    02

    规划构思

    规划包括7.5平方公里的概念规划以及1.6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两个层次。概念规划从整体层面对古城、铁路港、绣川河、七星岛等核心资源全盘考虑,建立总体发展框架;城市设计围绕历史古城及周边进行详细的空间设计,全面指导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以及后续控规的调整编制及具体项目的方案深化。

    5

    03

    主要内容

    战略定位:通过营造古城“场景式生活旅游体验区”,借力铁路口岸实现服务需求配套及创新型产业集聚,填补成都北郊旅游体系的主题型旅游度假区三大发展战略的联动,构建“古城生活场景体验、蓉欧+创新产业集聚、主题旅游度假”互补,“宜居 + 宜业+宜游”融合的综合发展模式,打造“千年城厢,丝路新语”的总体发展目标。

    6

    概念规划:基于古城空间格局保护需要,整体采取“古城疏解、生态缓冲、外围集聚、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思路,构建“一心、两轴、三片、六组团”的空间结构,依次形成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两个特色小镇、三个主题聚落”的整体组团布局。

    7

    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古城作为保护与开发的重点,主要采取七大设计策略进行古城空间格局及生活场景的修复,分别包括:连通水系,让自然做功;保留田园,得生气绵延;开辟游园,增公共生活;复建配置,现人文胜景;修补街巷,营市井趣味;控制形态,续古城肌理;修复院落,留历史精髓,构建“一环、两轴、五区、一带”的总体布局。

    8

    9

    10

    11

    行动计划:基于渐进更新的行动规划理念建立分期实施及相应的项目行动库,前期,以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方式,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精品项目,实现古城格局基本成型、九大文化亮点激活、主题游线串联成环,开发模式初步建立;发展期,以政府管控、市场主导的方式,推行多元开发,推动持续更新,实现古城格局完全恢复、服务配套逐渐成熟、精品街区连绵成片、更新模式成熟运用。

    12

    实施指导手册:根据城市设计制定实施指导手册,建立系统管控与分区控制图则,以指导后续规划建设。

    13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办法:建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办法,明确保护、管理、利用、法律责任,指导古城保护的相关工作衔接。

    04

    特色创新

    保护与发展的破题:鉴于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冲突以及成都周边古镇众多但有形无神的弊病,依托城厢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及舒适的生活方式,创造性提出建设场景式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方向,建立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原真性保护与开发原则,恢复历史场所、植入人文场景、完善生活服务、保留原住居民,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和谐共赢,避免过度商业化对于生活的侵袭;同时,以独特的人文气息与生活魅力独辟蹊径,通过差异化优势实现旅游发展突围。

    劣势到优势的转化:针对古镇发展动力不足、人口大量流失、老龄化严重、园区侵蚀的问题,创造性提出古城复兴与铁路港互补发展的思路,借力口岸经济的服务需求及“互联网+”引发的衍生效应,发展现代服务、商贸交流、文化交流、生活服务等特色产业功能,集聚产业与人口要素,实现从商贸古城到丝路驿站的转身,并打造独一无二的“智慧古城”。

    14

    规模与品质的取舍:应对古城格局被现代城市、工业园区无序蔓延、不断侵蚀的现实危机,创造性提出“”古城疏解、生态缓冲、外围集聚、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思路,在古城外围划定生态控制区,内部严控建设,外围集聚疏导,通过加减法实现古城保护与新城建设的协调发展。

    15

    文化到空间的耦合:面对古城悠久的历史积淀,采取考古式的历史梳理,保护与空间设计同步进行,依托核心项目与场所形成“县治文化,宗教文化,科举文化,移民文化,士绅文化,爱国文化,院落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文化”共九大文化交相辉映的场景式体验体系,让文化以具体的空间载体实现,让空间赋予真实的精神内涵,实现历史人文复兴与空间场所重现的耦合。

    16

    蓝图到行动的实践:基于行动规划理念,以综合规划为平台协调城市开发,结合城市设计策略制定保护与开发实施指导手册,构建系统管控-分区控制管控体系,同时以保护办法为载体进行发展要求的转译,实现蓝图到行动、非法定到法定的转译,有效保证规划的指导性。

    17

  • 行动探索 | 浙江省玉环县坎门街道、大麦屿街道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ENVIRONMENTAL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PLAN OF CANMEN STREET AND DAMAIYU STREET IN YUHUAN COUNTY,ZHEJIANG PROVINCE
    浙江省玉环县坎门街道、大麦屿街道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项目类型:村镇类
    设计时间:2016年9月1日起至2017年2月14日
    批复部门:玉环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设计团队:潘仪、陶涛、夏巍、黄仲伟、纪秀丽、叶鑫、杨波、孔婷婷


    全文2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2

    01

    规划背景

    2016年,浙江省在首推特色小镇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对全省范围内的行政镇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建设厅为此制定了详细的整治规划要求,涉及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内容,是典型的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的先试先行。这次整治也是全省的大比武,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覆盖全省1191个乡镇,玉环县是台州市重点申报的全国百强县、特色海岛县。为了实现县域统筹的目标,本次规划首先对全县11个街道的整治进行技术统筹。再针对重点街道进行详细的整治规划设计。

    3

    最终,坎门街道整治规划在浙江第一批达标乡镇评优中获评优秀规划方案,结合深圳整治的先进经验,以城市双修为理念,在一千多个乡镇中突出重围,是四十个优秀项目中唯一的一家省外单位。对整治规划的编制起到了“样板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02

    基本思路

    一般的整治规划,会流入立面整理和绿地景观设计的细节,容易沦为短期内的政绩工程。本次整治规划构建科学务实的建设观,如何实现特色、创新、经济、高效是整治的关键,将全省整治要求与玉环县的发展相结合,把公共投入放到最需要的地方。
    因此本次规划制定如下基本思路:
    1.彰显特色立目标: 

    基于对项目的以上理解,从县域层面对玉环各镇进行特色梳理。玉环在环岛的城市格局基础上,与台州的联系形成了由半岛向内陆转变的地缘形态。十一个镇街镶嵌其中,“山海田园皆有,南北特色不一”。

    4

    同时,玉环是浙南村镇块状经济的典型代表,各个街道具有鲜明的产业基础。由此,规划从风貌和产业方面对十一个街道进行特色化的定位统筹,避免同质化整治。

    5


    2.紧扣双修做方案:

    本次规划重点对坎门街道、大麦屿街道进行综合整治,以双修为理念,把城镇结构与大生态环境相结合。

    6

    坎门是玉环的源起,也是最能体现玉环传统渔港风情的街道。规划以“山海渔韵、乐居坎门”为总体目标。坎门最大的特色就是山海城相依的城市本底。由坎门入城口进入滨海,形成了由山体阻隔的五段街区。策划“五光十色,五坎十门”,以坎门时光为主题,体验古今历史切换,海陆风情变迁,形成隧道进出的五幕情景。

    7

    一坎入山,绿色门户,榴岛一转入坎门。打造节点标志形象,完善道路绿化,新增城市家具,加强隧道山体绿化美化,塑造入口门户空间。

    8

    二坎临港,生活风情,海堤路上显港城。通过坡道墙体海洋元素的植入,隧道口建筑立面整治,十字路口形象提升,构建临港特色风情体验段。

    9

    三坎弄潮,金色沙滩,东港听涛游海滩。新增沙滩游憩设施,丰富两侧山体建筑色彩,塑造滨海休闲人气场所。

    10

    四坎倚湾,海湾社区,黄坎舞带系渔港。拆除滨海围墙,彩绘冷冻厂,设置绿道,使黄坎路成为串联滨海社区的特色纽带。

    11

    五坎环沙,文化渔村,鹰东豁然见渔村。对东沙渔村进行夜景灯光亮化,为渔村夜晚注入新生活力。

    12

    大麦屿为台州港南部工业港口,一直保留对台直航功能。以“海上门户,活力港城”为总体目标,将大麦屿建设成多元、现代、活力的港口新镇。对平直的主路兴港路策划“起承转合、产城融合”的特色主题。

    13

    起:塑造陈屿隧道口三角公园,构建绿色门户。

    14

    承:整治沿街建筑厂房立面,塑造产业新风。

    转:提升庆澜公园滨河景观,营造多彩生活。

    15

    合:打造西入口公园,塑造活力港湾。

    16

    对港台商城、大麦屿街道办进行重要节点建筑设计,凸显港城魅力。


    3.整管结合抓重点

    本次整治不仅仅是实体项目的建设,更是将城市管理提升与空间建设相结合。主抓四大方面内容,下面以坎门街道为例进行介绍:

    整治环境卫生:加强地面保洁,保持水体清洁;

    17

    整治城镇秩序:治理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线乱拉;

    18

    完善配套设施: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道路交通设施。

    19

    整治乡容镇貌:加强沿街立面整治、提升园林绿化。

    20

    以现代手法加强对传统建筑语汇的应用。对于重点影响风貌的空调机位、广告位、立面元素、色彩及天际线五大要素,分类型、分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引和控制。

    21


    4.行动落实理计划

    制定整治行动计划表,明确整治项目的空间、位置、规模、目标,针对政策导则区分软性的管理型项目与硬性建设型项目,明确项目时间节点,评估经费预算,保障平稳、高效、有序地推动整治规划。

    规划有效地引领了下一层级的整治项目设计和建设实施。整治成果初见成效,其中东沙渔村特色最为显著,成为滨海特色旅游的目的地。

    22

  • 行动探索 | 造贝工业小镇(格力智造城)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FOR ZAOBEI INDUSTRIAL TOWN,ZHUHAI
    造贝工业小镇(格力智造城)城市设计

    项目类型:城市设计
    设计时间:2015年8月10日——2016年12月1日
    委托单位: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获奖情况: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设计团队: 张震宇、李凤会、高磊、黄虎、王溪溪、柳小路、覃美洁、刘高峰、高艺、刘颜欣、花丽红、孙泽杰、黄忠庆、袁阳、李众

    全文1500字,阅读需要3分钟

    01

    项目背景

    2

    在工业生产由1.0、2.0、3.0 向以LoT技术为代表的“工业4.0” 逐渐升级过程中,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发展重点都面临重大变革。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世界大国的核心发展战略,作为白电领域民族企业的重要代表,格力集团依托其的技术基础及工艺水平优势,率先探索基于智能制造的企业升级路径。在国内空调厂商依然通过购买方式实现智能生产的思路下,前瞻性提出建设拥有“工业生产技术(即信息物理系统)”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智能工厂的发展目标。

    3

    基于此,格力提出“五基地两中心”的五年发展计划,并在第一代制造基地原址上,升级建设格力智造城。珠海市政府大力支持传统战略企业的扩容升级做大做强,将格力现厂区周边现有的落后、低效的旧工业企业进行清退,为格力提供拓展空间。期望将其打造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并成为珠海其他老厂区改造、升级提供示范与样板。

    4

    02

    规划思路

    作为具有特定实施主体、面向实施操作的智能制造园区规划,为确保方案的前瞻性和落地性,在有别于标准通用厂房进行布局的一般园区编制思路上,重点突出“与公司发展战略的衔接、与空调智能制造工艺流程对接、与企业搬迁和土地收储计划的联动”三大方面内容。

    5

    03

    主要内容


    本地区城市设计分五大板块进行推进:
    1.与格力集团同步开展的发展战略衔接及量化分解。   

    以格力集团的发展战略为基础,聚焦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工业4.0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抓手,创新性提出格力智能制造全栈服务的战略定位。在功能上,加强建设格力大数据与云计算中心、研发中心和全球服务总部。同时弱化总部的生产规模指标,转而关注智能厂房的行业标准制定,以及面向批量化定制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探索。研究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格力发展战略细化各种功能类型,量化建设标准和规模配比。制定城市设计的具体任务要求。

    6


    2.与生产流线设计同步开展的空间需求精细测算及空间详细组织。

    摒弃常规标准工业地块划分的思路,对接格力自主研发的各种具体产品的生产流程,详细测算定制厂房的规模、尺度,划分地块规模和尺度。同时根据产品生产及组装流程对厂区的空间布局进行详细组织,实现生产流线的集约化、立体化、管道化组织,以最大程度提升制造效率。

    7


    3.与企业生产计划及土地收储时序结合的新厂区扩建及现厂区升级的时间计划。

    以场地内部旧村落拆迁难易程度、原有企业退出时序、交通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为因子,结合格力集团的生产计划、产业链条拓展时序,综合判断各种功能空间的供给计划。

    8


    4.区域联动、产城一体、绿色低碳、生态智慧、魅力多元的空间布局及形象设计。

    结合区域整体发展框架,布局生活、生产、生态功能。以片区整体山水格局梳理为基础,构建园区绿色生态休闲网络,实现园区内外核心景观资源之间的互动与共享。根据工业4.0下的内部研发员工主导的特点,构建共享服务带,满足员工的交流、体验需求。提出内部绿色生态建设标准,提升园区低碳水平;从车行、人行、水上等多角度分析合理设置地标建筑,精细设计重点区域,塑造片区形象。

    9


    5.制定指导政府土地收储、配套工程建设和企业升级、扩张行动的详细计划。

    详细计划细分为进展阶段、政府和格力集团需要开展的具体工作和各阶段的关注重点。

    10

    04

    特色创新


    1.定制式工业4.0智能制造园区编制思路的探索。

    在编制方法上,采用同步研究、一体设计的编制方法,确保了政府意图与公司战略的耦合。

    在编制内容上,加强与公司战略相结合的园区发展定位和目标明确及量化分解,与空调智能制造工艺流程相结合的空间组织研究,与特定人群需求相结合的功能服务配套设置,提升了方案的操作性。

    编制成果上,提炼制造园区的刚性与弹性控制要素,编制设计导则,指导园区开发建设。


    2. 定制型智能制造园区统筹机制探索。

    联席审查会议、定期工作营、公众参与等平台的落实,构建了政府、企业等主体高效推进智能制造园区规划、建设的机制。


    3.由规划设计拓展到技术咨询的服务拓展。

    组建产业、工艺流程、建筑、规划和工程技术等技术支撑平台,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从发展战略到专业技术到管控实施的综合服务。

    11

  • 行动探索 | 温州市鹿城区城市升级一体化综合咨询

    he Integrated Urban Upgrading Consulting of LUCHENG, WENZHOU
    温州市鹿城区城市升级一体化综合咨询


     
    项目名称:温州市鹿城区全域谋划一体化综合咨询
    委托单位:温州市鹿城区规划编研中心
    项目地点:温州市鹿城区
    设计单位:深圳东方小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策划咨询
    用地面积:294.38KM²
    项目负责人:宋兆娥
    规划咨询团队:蒋峻涛、刘泽洲、张震宇、魏良、潘小文、邵希娟、吴彧妮、向振鹏
    规划咨询时间:2016.12~2017.08
    图纸版权:温州市鹿城区规划编研中心&深圳东方小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全文5000字,阅读需要12分钟


    01

    一体化咨询及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诺瑟姆曲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率介于30%~70%之间时,工业化处于加速发展期,超过70%,增长速度趋缓。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截止2016年末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7.35%。部分沿海发达省份的城镇化率甚至已经超过60%。意味着我国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已经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而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发展的具体表现是由以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进入以提升建设用地内涵、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城市规划也由增量规划进入存量规划。北上广深大量的城市更新就是最好的体现。

    传统的规划思路及方法已不能完全解决存量规划阶段的城市问题。需要更系统,有路径,能落地,可运营的一体化解决思路,即一体化咨询。一体化咨询是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综合解决方案。具体包括战略定位、产业策划、空间规划、行动计划、运营开发等,涉及规划、产业、财务、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专业整合。避免传统规划多层皮,无法落地实施的问题,为企业及政府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2


    02

    项目背景


    转型升级·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大拆大整

    “十三五”阶段是温州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温州正全力加快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全方位转型。鹿城作为温州的核心城区,能否率先谋划,做好温州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关系到温州“十三五”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此,市政府提出“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为重点加快城市转型,努力打造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要求。2016年10月10日,鹿城区双屿街道中央涂村农房倒塌,导致22人不幸遇难。中央涂农房倒塌事故拉开了温州市“大拆大整”专项行动的序幕。本次“大拆大整”主要集中于“四旧”,即旧城中村、旧小区、旧工业区和旧市场,分批次、分时序提出不同的拆除整治措施。据初步统计,鹿城区未来通过“大拆大整”,将为城区发展腾出约20KM²的建设用地。那么“大拆大整”后如何“大建大美”是本次规划主要考虑的问题。

    基于以上三大背景,鹿城区谋定而后动,通过本次一体化咨询,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合理的路径与抓手,指导近期开发建设。


    03

    规划思路


    3.1整体评估:人·业·城

    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实现产·城·人融合互促发展。本规划重点站在市区一体角度,从“人、业、城”三个方面评估当前鹿城发展基础及面临问题。“人”的评估重点围绕温州市区及鹿城区人口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业”的评估着重从温州市及鹿城区当前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产业近几年发展趋势及特征展开,同时对鹿城区一、二、三产业及房地产市场、商务商业、文创园区、旅游市场等领域发展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城”的评估着重围绕整个鹿城区的潜力识别、现状空间格局、交通条件、服务设施、现状风貌等方面展开。

    3

    通过对“人、业、城”的整体评估,明确了鹿城区当前发展的优势与瓶颈,导出鹿城需要借助本轮“大拆大整”,实现三个优化,三个匹配。

    4


    3.2发展目标:时尚智都,山水美城

    本轮规划咨询结合整体评估,明确鹿城区的目标定位:时尚智都,山水美城。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大战略选择。

    5

    3.3产业策划:升级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四大新兴产业

    鹿城区是温州鞋服产业的集聚区,传统轻工业规模较大,但面临利润低、增长低、档次低的问题,产业亟待转型升级。同时,鹿城区科技创新的投入偏低,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偏少,在高新技术发展方面较为落后,导致新兴产业的比重和增加值也有所不足。因此,立足鹿城区产业本身发展基础,围绕发展定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本轮规划提出形成“2+4”的主导产业。即升级2大优势产业,培育4大新兴产业。

    6

    升级传统制造业,走向时尚智造。明确本次传统制造的三大升级方向,重点发展鞋服时尚定制制造、轻工智能装备和新材料、文化创意。

    7

    升级传统商贸,打造现代商贸。以满足温州大都市城镇居民多元时尚消费为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商业娱乐、电商和物流等。

    8

    借力各项改革创新优势,培育发展商务金融业。借助温州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创新优势,大力发展商务金融服务业,主要业态包括金融服务、总部经济、中介服务等,促进楼宇经济发展。

    9

    依托医养叠加政策优势,培育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温州市先后分别获批全国社会资本办医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叠加的政策优势为鹿城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带来空前机遇。本规划提出强化医疗健康服务,同时依托鹿城区西部优良的生态本底发展养生养老产业。

    10

    打造温州旅游集散地,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鹿城有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及丰富的文化遗产。2016年鹿城古城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围绕“构中心、创品牌、树形象”的发展思路,提出将古城“全部收储,整体打造”。

    11

    依托信息服务基础,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规划提出重点发展互联网+新业态、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和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2

    3.4空间优化:以城区综合品质提升为目标

    空间结构优化。本规划作为鹿城区未来“大建大美”的顶层设计,首先对于温州市总规层面确定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及细化。在原有总规确定的“双轴双心四片”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本次规划重点发展片区,细化总规明确的“心、片”。最终明确本次规划“一轴一带、三线贯通、七大平台、引领升级”的空间结构。

    13

    创新安置方案。为响应国家及省市提出的“对棚改区积极推行货币化安置”政策,本规划尝试提出对新签约的拆迁户实行完全货币化安置政策。方案提出划定六大集中的限价新型社区。通过引入大型开发房企对限价房区实行有品质,带示范的开发,吸引拆迁户的购买入住。拿到拆迁款的拆迁户可以自行解决住房问题,也可以优先到限价商品房区进行购买。通过限人均居住面积、限房屋交易时限等方式抑制炒房行为,保障限价房安置的顺利推行。本方案明确六大新型社区的具体范围,落实新型社区内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及规模要求等,为下一步招商做准备。

     “大拆大整”引起低租金住房的大面积减少,导致部分外来人口开始外流。为应对这一问题,本方案根据鹿城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初步预测不同产业区未来的工人数量,明确各片区的预期安置规模,划定五大产业配套公寓区,并通过提供高品质的配套服务,活力的氛围吸引高端人才入驻。

       14

    品质提升。鹿城区的品质提升着重围绕公共设施规划布局、旅游路线打造、风貌营造等方面展开。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思路为“市区一体,公共设施统筹考虑;补齐短板,优化公建配置;疏聚结合,重点板块高标配套”。规划优先落实温州市“十三五”确定的市级重大公共设施。针对现状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分布不均,配套标准不高、空间服务不均衡等问题,规划在原有专项的基础上重新校核公共服务设施,补齐短板,提升各项服务,打造宜居之城。在等级体系上针对现状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的问题,规划提出打造“社区服务综合体”。明确社区服务综合体的布局原则,相关占地及配套标准。

    15

    规划整合鹿城区的旅游资源,构建了“两轴多线”的旅游精品线路,“两轴”为沿瓯江水上体验轴、沿温瑞塘河水乡体验轴线,“多线”为轴线伸出串联各景点资源的体验路线。

    16

    针对风貌营造规划提出“以山为纲,以水为脉,重塑山水斗城风貌”。

    交通优化。规划提出建立与鹿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布局相协调,运输结构合理、设施网络完善、高效便捷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通过加强老城区与周边重点片区的路网联系;支路加密,打通道路微循环;轨道交通优化;静态交通优化等手段优化鹿城交通。

    17

    土地功能优化。对原有的控规用地功能进行优化,落实本轮规划的产业发展需求及各配套专项需求。

    18


    地下空间开发。在当前“大拆大整,大建大美”专项行动中,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成为了解决土地冲突、完善城市功能的必然选择。鹿城一直存在停车难、地下空间开发不足等问题。结合本轮“大拆大整”,系统开发地下空间成为鹿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次规划针对居住片区、商业区、交通枢纽区及其他特色用地地下空间提出不同的开发策略及手段。

    人才及营销策略。为保障本轮产业转型及城市建设能够顺利推进,规划提出“新白鹿引才”工程及五大营销手段。“新白鹿引才”工程围绕鹿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吸引国内外相关行业领军人才、号召温籍青年创新人才回归、留下温州地区高校创新人才,聚焦这三类人才,以改善鹿城人才结构,提升城市创新活力,推进产业转型为目标,增强城市竞争力。并明确了工程的具体构成。同时为重塑鹿城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本规划提出实施五大营销行动。

    19

    3.5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横渎片区是本次区里提出来重点打造片区。横渎片区原为横渎村,规划面积约60ha,紧邻温州市行政中心,是温州市重点打造的中央绿轴板块的组成部分,目前已拆迁完毕。该片区区位价值显著,可实现连片开发,需要重点设计。

    20

    规划深入分析横渎片区的现状建设条件,明晰该片区的基地特征。对接协调上位规划的基础上,着眼差异化发展,依托自身潜力优势拓展和植入特色服务,进一步强化行政中心服务功能,未来形成以文化商业、科普教育、儿童主题、教育培训、特色滨水商业、品质住宅于一体的文化商业新坐标,特色复合街区及品质宜居家园。提出该片区的目标愿景:温州独具品牌标识的文商活力坐标、城市中心片区的特色复合街区、绿色生态的品质宜居家园。

    21

    为满足鹿城区对该片区不同的发展诉求,本次规划基于空间发展重点的不同构建了两个设计方案。并对两个方案内涵做了具体阐释。

    22

    同时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方案初步提出横渎片区的开发控制计划。

    23

    3.6行动计划:快起步,做安置;稳推进,强配套;谋发展,重产业

    为保证规划方案的落地,结合鹿城区的顶层诉求,规划提出“快起步,做安置;稳推进,强配套;谋发展,重产业”的行动思路,在每年都有住宅可销售,有配套可服务,有产业可就业,有土地可储备的大前提下,保证每年都能实现建成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实现年年有看点,年年出亮点,三年一跨越的建设成效。最终规划分为三个行动阶段,第一阶段主题是激活与立势,并在此阶段将所有四旧范围内的用地收储;第二阶段主题是提质与集聚;第三阶段主题为强化与完善。

    24

    3.7财务策略:多维度、多角度下的综合性财务测算

    规划方案的确定及落地与政府的融资决策、资金管理等策略息息相关。根据区政府的诉求,本规划需要全程对政府的投入产出进行测算,为区政府进行决策提供支持。为保证此次财务结果的科学有效,测算之前明确三大前提条件:分析的空间范围为鹿城主城区的四旧范围、政府采用“先做地、后出让”的策略、“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的资金实现封闭运行。

    本次财务测算以“2+4+4”的方式,从两个角度,分四种情境,分别对四个对象进行计算并分析。两个角度即“市区一体”和鹿城区的角度;四种情境即根据“征地拆迁补偿方式”及“征地拆迁推进方式”不同组合成四种情境;四个对象是指根据后期开发方式的不同将主城区内分为“新型社区”、“古城改造区”、“其它功能区”、“整体”四个对象分别分析。从而模拟出29种财务解决方案供市级及区级政府决算。本论文以一种情境下财务测算分析为代表叙述。

    25

    情境Ⅰ设定的条件是“四旧均集中在近三年进行征地拆迁”和“四旧均100%货币化安置”。

    26


    04

    总结


    本次一体化综合咨询项目整合多专业、多团队,为甲方打造了“产业策划—空间规划—城市设计—行动计划—财务测算”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通过本次咨询,有效地帮助鹿城在全市范围内积极争取“大建大美”的主动权,为区里争取了更多的规划建设及管理权力。同时有效指导鹿城区当前“大拆大整”的实施计划及进度。本规划提出的建设六大新型社区等措施目前已经进入实质推动阶段。

  • 行动探索 | 贵安新区大数据小镇概念性方案设计


    CONCEPTUAL DESIGN OF BIG DATA TOWN IN GUIAN NEW DISTRICT


    贵安新区大数据小镇概念性方案设计


    项目类型:城市设计
    项目地址:贵州贵安新区
    设计时间:2016年6月2日——2016年6月21日
    设计团队:秦雨、邱乐、田欣、蔡杰钦

    全文23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2

    01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栋青路与思孟路交界的西北侧,面积32.6公顷,以丘陵地形为主,包括三个地块,其中地块二为贝格大数据小镇一期项目,地块一和地块三尚未有明确的招商意象。因此,本规划需要明晰地块一、三的产业细分及业态策划;同时应进行空间方案设计,突出大数据小镇特色,对未来小镇提出形象指引。在这样的理解下,我们从“什么是大数据小镇?做什么样的大数据小镇? 如何构筑有特色大数据小镇?”三个关键问题切入项目。

    3

    02

    规划思路


    什么是大数据小镇

    大数据小镇有别于传统的行政单元和产业园区,是一个以“聚而合”、“精而美”的小镇空间形态为载体,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同时具有文化、旅游、社区、生态功能的复合型发展平台。

    4


    做什么样的大数据小镇

    目前,贵阳凭借其气候、环境、成本等优势,依托省、市、区层面出台的一系列大数据发展政策,初步形成了“一轴两基地多园”的大数据产业格局。

    本项目作为两基地中的贵安大数据存储基地的重要部分,具有紧邻大学城的智力优势;靠近环城快铁、环城高速、城市干道的交通优势;山林、河流保留良好的生态优势;传统阳明文化与创新大学精神相结合的文化优势;大学城“一镇、一园、一港、一地”四大大数据产业基地联动共生的产业优势五大优势条件。

    5

    结合地块二上海贝格计划打造中国最大的大数据采集与清洗基地的招商条件。本项目将成为承载呼叫中心、数据与灾备中心、IT教育培训、智能医疗等数据开发应用的“四云中心平台”,同时建立以企业和人群为本的服务体系。最终构建以呼叫云、数据云为核心,教育云为辅助,服务云为配套,应用云为衍生产业的大数据小镇产业体系。


    主要内容——如何构筑有特色的大数据小镇

    基地现状交通便捷、生态优良、服务高标准但场地割裂明显。规划从“利用山水资源、化解空间分割、营造特色活力、完善城市配套”四个挑战出发,提出“弹性高效的智汇云谷 ·依山傍水的林溪黔院”的发展愿景。并制定五大设计策略。


    弹性绿谷

    规划尊重地形地貌,保留各地块的浅丘,围绕浅丘布局簇群状功能组团,形成可生长的独立雨水循环系统和生态水单元。贯彻海绵城市理念,采用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形成源头管理、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的多层次全流程雨水管理系统。保留山体形成三个绿谷公园,利用环城高速低洼地形成溪谷公园。通过放射状与绿谷公园连接。建立与“两河两园”滨水步道的空间联系。形成层次分明、路径连续的开放空间系统。

    6


    产业社区

    从区域衔接的角度出发,形成“三轴一带三心”的发展结构。以栋青路为依托,形成城市产业创新发展轴。以人才路为依托,形成商业办公发展轴,以环城高速为依托,形成城市形象展示轴,结合山势在南部设置共享中心,作为核心地标及综合服务中心。延续人才路商业界面,在基地中心区域设立活力核心。在轴线交汇处设置体验门户,作为产业创新发展轴的重要节点。构建共享服务带,串联三个核心节点。

    7

    在基地内部,规划以100m步行尺度为模式,以微单元聚落为基础,组织大数据社区,形成大数据小镇的基本单元。各社区在核心产业主导下,整合配置相关的创业服务、会展、培训等多功能形式,设置集餐饮、商业、运动休闲等为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形成复合多元的功能空间,促进各色交流与融合。并通过地面和二层连廊系统,将服务节点进行空间串接。最终形成“9个社区微单元+ 5个共享服务中心+4个社区共享服务设施”的产业社区机构框架。

    8


    黔镇院落

    规划吸取贵州传统建筑“顺势而生,依势而建,台院布局,一街多院”的特征,构建依山就势的整体空间,保留多个山丘,减少土方量。结合传统院落与大数据小镇办公建筑尺度与现代处理方式,形成新型产业院落模式。底层建筑沿等高线方向自高向低,层层跌落布置,结合裙房屋顶花园、架空塔楼,保证空间连续和空气流通,并通过云天街与各个院落无障碍联系。

    9

    立体空间上,打通以中心绿地为核心的景观视线通廊,组成整体的绿色网络,实现山、镇、河的自然对话。城市界面上,规划主要商务商业建筑群面临开敞空间展开,呈现滨河跌落的形态;在重点地段设置地标建筑,形成富有动感的建筑高度分布。

    10


    云路天街

    规划顺接外围城市道路、通过城市公交加强与轨道站点的交通联系,形成联通区域的干线网。针对小镇功能分区、不同人群的到发交通流向,确定小镇主出入口,内部采用环形流线组织交通,促进小镇内部各大功能社区间的交流。

    设置大数据体验环、公共服务体验环、开放空间体验环三条主题慢行体验环。提供安全、舒适、特色的小镇户外慢行系统。

    通过一条云中漫步道突破各地块的分割,与机动车分离的同时加强与各建筑、节点以及周边区域的结合。提高步行的连续性与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

    11


    智慧配套

    智慧服务方面,在全区公共区域实现WIFI的全覆盖。布局两级智能服务点,满足居民游客的使用需求。一级智能服务点结合主要公共中心布局,是一个舒适的休憩场所,二级智能服务点结合街角绿地成网布局,提高市民使用便利程度。

    智能交通方面,在主要交叉口设置电子警察检查器等智慧交通设施,建立综合交通监控平台,实现智慧交通管理。同时开发智慧交通app及软件服务。

    12

    市政配套方面,针对数据中心高耗能的特点,新增1座110千伏变电站, 7座10千伏变电站,数据中心内部自设多座10千伏变电站,并接到规划区外的备用变电站,形成双电源供电,并配置备用电源并增设应急电源。通信设施需建立公共安全系统和自动控制管理系统,实现信息通信设施智能化,并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WIFI网络。

  • 行动探索 | 贵州梵净山梵净谷修建性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ANJING VALLEY IN FANJING MOUNTAIN,GUIZHOU PROVINCE


    贵州梵净山梵净谷修建性详细规划


    项目类型:村镇类


    项目类型:修建性详细规划
    项目开始时间:2016年3月
    项目地址及规模:贵州铜仁市江口县梵净山,概规7平方公里,修详2平方公里
    设计团队:陶涛、王雪、张源、潘仪、孔婷婷、叶鑫、夏巍

    全文26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2

    01

    规划背景

    项目位于梵净山东部山脚下,从地理地脉上属于武陵山脉,自古是从湘、渝进入贵州的东部要冲。武陵山脉是古老生物基因库和中华民族文明重要起源地。梵净山因此成为了神奇的疗养胜地,尤以负氧离子、矿泉水、神农百草特色突出。

    3

    基地内部水源丰富,亚热带植物葱葱郁郁,在地生活呈现山水田园村落人家的景象,具有非常鲜明的山、林、村的西南山野意趣。


    02

    规划难点


    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同时,项目的难点也非常突出:

    1.基地所处的太平河风景名胜区内建设用地受限,如何保留利用农田村庄实现开发盈利。2.在梵净山大旅游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如何提供特色定位。3.项目范围内原有高尔夫球场被清查,如何利用其建设基础转型。4.业主(劲嘉集团)具有一定的大健康资源,如何设计匹配的产品。由此,本次工作以策划为导向,修详为抓手,提供了全流程的解决方案。


    03

    定位策划:梵净山下的养心禅地

    梵净山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各宗佛教门派中,独盛临济禅宗。禅与梵天净土的自然环境,与清静优雅的精神追求,与洗涤身心的健康观念都不谋而合,所以我们选择禅,作为项目的文化内核。

    未来,项目将结合周边项目,形成“山、佛、禅”三个重要项目集群,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共塑大梵净山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梵净谷以原生态养生体验为主,基地不进行大规模开发,在有限的用地里以野奢酒店为服务载体,定位中高端客户。

    4

    利用优厚的自然疗养资源与禅文化内核,将形养与神养相结合,以“禅”为灵魂,以“养”为特色,以“村”为空间,引入高端养生度假项目,旨在打造成为极具特色的东方禅意养生村落。

    04

    空间规划:山野顿悟的一念七村

    在禅宗里有一种证悟叫做禅七,七为一个循环和精进,所以我们以禅七为主题,寻找了七个村子进行禅境的规划。同时,通过地权、林权、防灾、景观等条件对这七个村子进行综合分析,每个村子都采取严格遵循自然的设计法则,注重在地居民生活,以复兴村庄活力为目标。

    5

    因此,项目以七个村庄为载体,依托资源特色赋予村落不同的禅养体验,一村一主题,每一个村落都有一颗禅珠的寓意,将给宾客带来不同的禅养体验。同时,七种不同主题的禅养体验也就是禅七的一个循环。


    序幕:禅境堂

    禅境堂位于整个园区的南入口,作为整个园区的接待中心也是整个禅养体验项目的起始。园区将在此举行禅境洗尘的迎宾仪式,宾客在此焚香更衣后,将会佩戴禅珠形式的健康监测智能手环,一切就绪后接待中心通过禅车送游客入园。

    6


    沐泉村:灌浴禅

    村落利用已探明的温泉矿眼,将冬季的户外温泉赋予禅意的特色,吸引游客来此体验反季节养生旅游。这里将温泉与园林、稻田等景观融合,同时提供温泉特色食品供宾客品尝。

      7


    文心村:赏美禅

    为整个项目的中心,由文化中心,会议中心以及运动中心构成。规划利用现状地貌,结合水面和梯田布置运动中心与文化中心,建筑与环境融于一体;会议中心结合山体地形变化,采用退台式布局,以山石园林为特色,俯瞰园区景观。同时,将利用户外场地编演大型户外生态实景演出《禅耕》,以文化活动为项目增加体验。

      8


    颐养村:理身禅

    注重在地民居,挖掘西南民居古街巷文化,再塑铜仁地区古城街巷。村落以水街作为主轴,把健康主题的休闲、餐饮、养身、购物等植入其中,为游客提供在地健康养生方式的场所。

    9


    稻香村:躬耕禅

    禅耕艺术园位于现状下寨梯田的西北角的洼地处,规划延续现状地块民居散布的特点,将禅耕居、艺术作坊、素心馆等建筑散布在梯田之上,并通过田埂串联各个功能建筑,将艺术创作与禅意居住相融合。村落传承唐朝百丈禅师的农禅法门,保留了村民古法农作,以躬耕而劳身养性,具有产地追溯保障的自种稻米,为游客提供稻田上的丰收盛宴等体验。


    谐趣村:游园禅

    将园区原有的高尔夫球道变废为宝,以游园的方式,赋予禅的意义。首先,高尔夫球道的前九洞相对平坦,划分为运动园、亲子园、艺术园、露营园四个主题的小游园,各小游园结合各自的主题策划不同类型的游乐活动,形成园区集聚吸引力与活力的主题片区。后九洞地势起伏,划分为观赏园、农业园两个主题小游园,各小游园结合各自的主题策划不同类型的游览活动,打造趣味性的主题游览片区。


    一禅村:如法禅

    规划在水溪沟车行道近端布置酒店接待区与公共活服务区,客房区以现状水溪沟村寨为基础,保留水溪沟村寨的肌理与脉络,以梯田为背景,台地式布局,层层抬升,户户观景。建筑功能将“一”的理念贯穿其中,一人房、一人茶、一人食体验极致禅意。

    10


    日月村:登高禅

    在对望梵净山的最高峰处布置高山养生酒店,酒店客房区顺应山势,采取退台的设计手法,层层叠落,隐秘与山林之中。客房划分为两部分,以不同的景观为主体,分别朝向西侧梵净山及东侧基地内部。为游客提供了月夜观星、听风悟禅的高端体验场所。

    11


    道路交通系统:一股绳络,三种体验

    七个村落如七子佛珠散落山间,道路如一股绳络串联其中,道路交通依山就势,巧妙利用原有高尔夫球车道进行建设,做到最小的破坏。

    12

    道路在串联七个村子的同时,通过不同的主题及旅游资源打造健康、文化、生态三大体验线。


    建筑风格指引:少即是多,简即是丰

    在禅意的美学上有个说法:少即是多,简即是丰。项目以贵州地区山地民居为原型,从当地的侗族、苗族、土家族的建筑中寻找元素,加以极简主义的精密表达。其中,酒店和第二总部以传统的民居院落为基础,加以现代生活的要求,使整体建设掩映在自然环境之中;中心区域采则取铜仁地区老街巷的形制,封火墙的元素,使整体建筑具有较强的张力和标识感。

    13


    05

    创新亮点


    1、以策划为导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在土地上找寻文化,在建设中一以贯之,以策划为导向让修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在修规的视角下让策划更加务实。

    14


    2、以禅为文化内核定位高端打造生态旅游体验目的地

    项目以原生态旅游体验为主,基地不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劲嘉集团的大健康产业资源,以“禅”为灵魂,以“养”为特色,以“村”为载体,引入高端旅游度假项目,打造成为世界级禅意养生村落。

    15


    3、利用建设基础设施帮助原有高尔夫球场转型发展

    将原有高尔夫球道变废为宝,通过设置设施型与生态型的游园设施,对其赋予禅的意义并进行活动策划,通过多种禅意活动实现对“禅”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会,为高尔夫球场的建设转型寻求了全新的方向。

    16

  • 行动探索 | 四川广元康养示范产业园项目策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


    PROJECT PLANNING AND DETAILED PLANNING FOR HEALTHY DEMONSTRATION INDUSTRIAL PARK OF GUANGYUAN,SICHUAN PROVINCE
    四川广元康养示范产业园项目策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

    项目地址及规模:四川广元市,约2平方公里
    设计时间:2015年10月——2016年2月
    委托单位:广元市城乡规划局
    设计团队:陶涛、叶鑫、孔婷婷、夏巍、杨波、陈永青

     

    全文23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2

    01

    项目背景

    近年来,国务院、十部委、四川省陆续出台了众多关于鼓励和促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的相关文件,结合广元市“文旅兴市”发展战略以及《广元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康养产业已提升到广元市战略支柱产业的高度。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四川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基础配套设施的四川广元康养示范产业园作为广元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应运而生。项目未来将成为广元市康养产业的引擎,促进带动广元乃至四川健康养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3

    02

    项目难点


    1、如何将基础型设施演绎为游览型项目

    项目已确定“教”——四川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和“医”——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两大核心功能作为基础和引擎项目。如何拓展并延伸这两大功能,将基础型设施演绎为集“教、医、养、游、研”功能为一体的游览型项目,是项目的一大难点。

    4


    2、如何开发利用山地的同时保证自然生态环境

    项目基地为山地地形,以10-25度的中缓坡为主,平缓坡较少,主要分布于“川”字形的谷地中。如何将规划建设项目通过设计,合理的利用谷地与山地,来消解人地矛盾,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是项目的另一大难点。

    5

    03

    创新与特色


    1、养生3.0时代的新型模式

    规划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对空间格局、产业提升和形象建设进行综合考虑,规划区作为广元市城北门户、康养产业旗舰,应搭建新的空间产业秩序,展示其传统文化和自然资源,我们提出“生动康养、产业引擎”的总体定位。其中,生动康养是一种发展模式的提升,是以康养3.0 时代为蓝本,将原来的被动康养模式升级为生动康养的新型康养模式。产业引擎是项目在城市产业格局中的定位,以“教、医”为基础,拓展为集“教、医、养、游、研”全产业链的康养示范产业园,构建广元市大健康产业的发动机。


    2、教、医、游三大核心的主题分区

    规划将整个园区划分为三大分区,分为以“教”“医”“游”作为核心功能。各分区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与“养”相结合,打造三大主题康养,分别为文化科普康养、传统中医康养、川北山地康养。

    6

    教——文化科普康养区:以“四川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以教育、文化科普功能为主,整体打造成为景区式校园和产学研一体的转化基地。

    7

    该分区以一条学院休闲游线串联学院图书馆、教学楼、音乐厅、演艺中心等公共建筑及休闲广场、沐光台等开敞空间,穿插以学院景观小道,形成建筑多样、连园连景的特色健康校园。

    8

    同时,将学院的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延伸。以人才培养为主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从而,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促进研发技术创新和应用。此外,学院还积极吸纳广元及周边城市的富余劳动力,通过职业化培训,培育高端服务业和科技的人才。

    9

    医——传统中医康养区: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核心,以医疗、中医养老养生为核心功能,以中医内涵和中医药文化为主题进行片区设计,将中医药文化进行展示、体验与传承。

    10

    该片区整体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医技核心区、科教康养区、主题疗养区,将各个功能区与中医药文化和川北地域特色结合,设计五行中草药园、川北养生廊和二十四节气养生湖三大景点,形成该片区的文化景观轴线。

    11

    五行中草药园充分利用广元既有南方湿润气候又有北方天高云淡的气候特征,培育广元各个县的名贵中药材,例如旺苍县的杜仲、苍溪县的川明参,作为广元特色中药材的窗口展示平台。

    秦汉时期是我国中医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广元发展的黄金时期,川北养生廊集中展示该时期中与修身养心相关的经典医药理论典籍、哲学及宗教理论以及名医的特殊医疗技术。

    环绕二十四节气养生湖,打造名医、名药、名技三大主题养生社区。同时,以女皇之名,环湖进一步开发多样化的中医女性美容康体服务和产品业态,发展涉及吃、饮、观、听、娱、购等现代女性健康养生业态。

    12

    游——川北山地康养:川北山地养生区充分利用现状川北山地特色, 通过萃取秦巴山区的山、水、田、村的特色元素山,以圈层式、指状渗透的布局,将秦巴风光浓缩的体现在项目基地中。

    13

    同时,结合中医文化的“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打造四大主题养生项目:“文化意养”——以养生文化为内核的云端意境街区;“自由神养”——以自驾营地为基础的山地娱乐休闲区;“运动形养”——结合山地自然地形地貌的三条特色康养步道;“生态食养”——培育特色生态农产品食材的有机农园。


    3、山地特色的空间规划

    14


    “三水三脊

    基地如川北山水的浓缩,山脊汇水,水流成溪,形成一个独特的川字。规划保留并强化这一自然格局,以水为纽带布局公共服务项目。在山地之上,规划借鉴并弘扬川北传统聚落的形制,建筑布局顺应山势和水势,依山而上,随山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层层拓展布局,体现了传统聚落布局中对于山水的尊重。


    “三谷三脉

    规划利用现状谷地区域布局项目核心功能,分别打造西谷国际教育谷,发展高端物业和国际教育;中谷职业教育谷,发展产学研及教育实训;东谷医疗养生谷,发展医学疗养及养生度假。顺应地形地势,按高程分区布置功能建筑群,创造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复合型建筑群体空间。


    “三心三通”

    规划引入城市主要道路,串联三大主题分区的同时与城北片区高度融合,加强基地与主城区的联系。同时,做强天利学校、职业学校、综合医院三大核心,打造北二环城市景观门户,瓷莲路产业品牌门户,联通千佛崖旅游文化门户以及规划横向主干道上的教育文化门户。

    15

  • 行动探索 | 中堂镇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规划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LANNING OF ZHONGTANG TOWN
    中堂镇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规划
    以产业转型、水生态修复为主题的行动规划

    项目类型:专项规划
    设计时间:2015年10月-2016年5月
    委托单位:中堂镇人民政府
    获奖情况:2017年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村镇规划类)
    设计团队:张建荣、蒋峻涛、谭名成、王炎、周章伟、刘峰、陈俊峰、袁志涛、李海东、翟翎、张广宇、杨鸽、陈健洪、莫广发、刘嘉敏

     

    全文25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01

    项目背景


    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唯一镇级单位,项目组全程协助示范区申报与编制规划。

    中堂镇地处东江三角洲的水网密集地区,河网密度居水乡地区之首,生态区位、水乡代表性十分突出。但经历过去三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堂镇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镇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在项目组的协助下,着力开展从“东莞市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示范”、“广东省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示范”到“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申报,并于2015年4月成功成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根据《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实施意见》,各示范区要编制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并有效实施。为指导中堂镇未来五年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同时满足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评价要求,争取上级的配合与支持,特制定本规划。

    2

    02

    规划思路


    编制“可实施、可评估、可示范”的行动规划

    基于本项目“满足指标要求、打造全国示范” 的特定要求,围绕国家创建要求中的十项强制性指标, 以及根据中堂特征梳理的三大重点示范领域,做到:
    1、可实施:通过资金校核、用地校核、部门协同,确保行动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对向上级争取的事项提出建议。
    2、可评估:通过将示范目标分解量化至指标,再将指标分解量化至行动,确保规划目标可评估、规划成效可保障,经得起考核检验。
    3、可示范:识别中堂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领域进行重点示范,形成可在全国推广、复制的经验。

    3

    03

    主要内容


    一个示范目标、三大示范领域、五大示范片区

    1、示范目标。示范总目标为“岭南生态水乡,国家生态名镇”。针对中堂是全国示范点中先污染后治理的典型、唯一的岭南水乡、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重要组成的特征,重点示范产业转型、水生态修复、生态人居三个领域。同时,在全镇域构建了生态型的空间结构与“四区”划定、湿地保护蓝线、自然岸线保护线共同组成的空间管制体系。   

    4

    2、三大示范领域。产业转型示范领域分为四大行动,分别为存量污染产业升级行动(细化到企业)、新兴绿色产业引进行动、休闲旅游培育行动、生态农业提升行动,同时提出加强统筹、用好“两高一低”政策等制度建议。水生态修复示范领域分为四大行动,分别为截污治污行动、河涌整治行动、水动力提升行动、生态护岸建设行动,同时提出创新水生态修复投融资模式的制度建议。生态人居示范领域分为四大行动,分别为滨水空间整治行动、森林绿化行动、低碳交通行动、绿色市政行动。

    5

    3、五大示范片区。规划五大各有侧重、各有亮点的重点示范片区,提出各片区的示范方向、以及要保证示范效应必须开展的重点项目。其中,北海仔造纸环保产业基地示范造纸业的绿色升级;槎滘绿色新城示范低碳新城区、新兴绿色产业集群;潢新围东部片区示范水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治理;下马四岛片区示范依托生态片区的生态旅游业;镇中心片区示范生态宜居、低碳集约的绿色城镇。

    6

    4、规划实施保障。通过分期行动、机制保障、政策保障、用地保障、重大项目保障五大抓手,确保规划落地实施。在机制保障、政策(资金)保障、用地保障上都提出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7

    04

     创新特色


    1、创新“行动规划”的应用,直接为行政一把手制定施政方案

    规划由镇长直接主抓,镇党政办跟进组织,在目标理念、重点片区、重点项目、行文表达等方面直接与镇长进行了面对面沟通修正,在指标责任部门、项目责任部门、项目可实施性等方面与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多次面对面协调、落实,真实反映中堂镇的发展诉求、决策者的施政理念,使本规划作为“行动规划”的行动统筹职能更进一步,直接成为行政一把手的施政方案。

    8


    2、创新“生产-生态-生活”全方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体系

    国家通知文件中并未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具体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基于此,本次规划充分参考生态文明领域相关规划的内容体系,构建了富有中堂特色的“生产(产业转型、清洁生产)—生态(水生态修复)—生活(生态人居)”三步走、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内涵,通过行动的划分,实际形成了从污染企业清退或提升、新兴产业指引,到截污管网建设、河涌清淤整治、生态护岸建设,再到滨水空间活化、森林绿化、低碳交通、垃圾分类等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全过程行动体系。

    9


    3、创新“目标-指标-项目”的分解体系,保证可操作、可检验、可考核

    针对国家创建要求的十项强制性指标,对每项指标编制了指标分解表,将指标目标值与现状值的差距、建设项目能实现的效果进行双向校核,如将“建成区绿地率”的差距转化为需要建设的公园绿地、村庄绿化项目,及旧改项目中需要捆绑的绿地面积;而当项目确认不具有可实施性时,则适当调低指标目标值。同时提出配套的公共管理要求,如新建项目配套绿化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验收。

    10


    4、创新示范规划的行动路径,建立政策、资金、用地、机制四维一体的实施保障机制

    根据国家文件“相关政策措施、资金、用地指标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在示范区”的指示,对中堂可利用的政策资金进行了全方位梳理,进而对每个项目的可用政策、按照政策上级可支持多少资金、本级需要出多少资金、需要多少建设用地、多少需要土规调整指标腾挪进行细化落实,极大提升了项目的可操作性。同时,从东莞市、水乡地区、中堂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等机制保障。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