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 ​蕾奥动态 | 王富海《深圳:年轻的城市,青年的规划》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王富海在第十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上以《深圳:年轻的城市,青年的规划》为题作报告。

    报告通过对深圳近40年快速城市化过程的回顾,展现了在这座年轻的城市中青年人的作用和力量,讲述了一代代青年规划师如何平地起新城,将深圳建成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还讨论了规划的未来转型并寄望于当代青年规划师。

    青年之于深圳

    深圳是一座具有高流动性的移民城市。不断有人来、也有人离开的人口流动状态使深圳人的平均年龄常年保持在30岁出头。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深圳在全国超大城市中是相对特殊的,享有巨大的年轻红利。因此,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超大城市。

    年轻人的特质塑造了深圳的城市气质,如敢闯敢干、开放包容、多元复合等等。深圳的文教体卫等配套设施与许多同类大城市相比,在指标方面相对落后,也源自其不成熟。

    更进一步讲,这种年轻的状态是有激情的、善于学习的、生态化的、不排外的。不同学历、背景、起点的年轻人形成了深圳重要的社会生态,这是深圳发展的重大要素。“来了就是深圳人”的非本地心态,是一个流动中的移民城市保持强大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深圳的人口构成状况背后有两方面动因。

    一是经济动因,全球化与科技革命。深圳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选择了流动性很强的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产业,从早期的加工到后期不断升级换代,从而导致了城市和人的迭代与更新。

    二是社会动因,中国的城市化。从人口结构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和城市收入结构是橄榄型,而中国是金字塔型。人口从农村进城的绝对城市化,进城的基本是相对贫困的人群。这种从头起步的城市化过程在几乎从“一张白纸”起步的深圳反而得到了较好的回应。


    青年之于深圳规划实践

    深圳第一版正式的城市总体规划是86版总规。负责人是中规院周干峙院长,依托的总体所的所长是同济老学长胡开华先生,总规期间成为深圳规划局长。项目邀请了当时中国规划界一批权威专家共同参加。

    那一代人经历了50年代注重快速建设、60~70年代城市建设的长期停滞,在这一轮深圳规划中,他们的青春积淀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释放。此轮总规作为中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提升,开启了中国“规划的春天”,为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了很好的样板,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青年规划师们的集体杰作。

    1993年,深圳已经从早期规划的375平方公里经济特区扩展到近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并开启了新一轮的总体规划。96版总规由我带领一群专业经验并不丰富的青年规划师全面承接,大胆突破,进行了多重创新。

    比如,规划范围从经济特区覆盖到全市域,将全市域的建设与非建设空间统筹规划;既要适度超前又要考虑人口结构、提出当量需求;延续了深圳滚动规划的特质,同时将区域协调工作放到整体城市布局与发展内容中等。这些创新思路在当时具有相当的领先性。

     至此之后,深圳规划行业的团队、数量、创新力和影响力都有了大幅提升。1999年,中国建筑学会推荐深圳总体规划申报国际建协的城市规划专项奖。我负责申报工作,以两版总体规划和深圳20年城市建设成就共同组成的申报材料《寻求快速而平衡的发展——深圳城市规划二十年的演进》获得第20届国际建协大会阿伯克隆比爵士奖荣誉提名奖。

    青年规划师与深圳共成长,青年人的不断涌现也让深圳规划持续创新。

    深圳的创新不局限于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开全国之先河,并始终保持领先状态;深圳的生态控制线早于全国城市生态保护线十几年,保证深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狭小的土地面积上得以保留大片生态空间;

    深圳的城市更新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在多方利益主体涌现的背景下,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开启了全新的规划范式,提出了“三阶段、七环节”的流程,开创了掌握政策并准确运用的先例;规划结合新技术进行行业跨界,面向未来不断探索创新,深圳青年规划师对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城市设想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

    深圳实践与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特区特例,改革创新;立足深圳,服务全国;来过深圳,奔赴全国。早期由于特区身份特事特办,在宏观环境与主观意愿的共同推动下,深圳在规划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规划设计力,涌现出众多的规划从业人员和单位,服务全国。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众多来过深圳的规划师将深圳经验带往全国各地。


    青年之于未来规划

    中国的规划百年,在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理想构建的性质未变。百年中,我们的规划教育一直是伟大的、不落后的。但在国家百年发展史上规划应用经历了坎坷的历程,只有一半时间(最近四十年)规划得到了正常的应用。以物质建设为主的规划在中国新城发展中收到了尴尬的实施效果,这一点值得反思。

    前年,中央文件对深圳的评价和判断是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这其实是一半的规划和一半的非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一部分是自上而下的规划的秩序深圳,有着明确的用地布局安排;而另一部分是自下而上的生长的活力深圳,受到很多非规划因素的影响。“两个深圳”融合互补,顺应了中国城市化初级阶段金字塔型的社会生态,是深圳成功的“特殊密码”。

    此外,改革开放使得深圳敢于打破条框。以华强北为例,自下而上驱动,政府不刻意经营,未使用土地和规划既有法规的大棒,而是积极引导街区式发展,给予宽松的优惠政策,形成低成本模式,提供了低廉的商务发展环境,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实施功能重组,自发完善配套。

    近30年来,技术变革和社会思潮带来了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而中国规划仍在沿用百年前的范式,百年规划带来的一个新课题是,能否出现中国自己的创见?

    规划基础理论方面,应该从“人口”走向“人类”,即考虑人口的分类问题与需求的多样性。依托新技术方法开启更加专业化和具体化的即时城市诊断,从规划编制与跟踪实施的模式转向发现城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规划结果与精英主义的价值观回归现实主义、人文主义。

    在城市漫长的发展史中,大规模快速新建只是阶段性的,更新和运营才是城市发展的常态。规划要学会从营造走向营运,在营运当中做好营造工作。在规划百年之时,我们的未来已经启动,青年仍然是规划的主要力量。

  • 蕾奥动态 | 助力钱塘再添“公园+TOD”项目,就在这个地铁站

    随着7、8号线的陆续开通

    几个地铁口的规划和配套建设

    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近期,地铁青西三路站TOD项目设计方案

    正式出炉

    涵盖“风情六廊”“特色十区”

    再现“公园城市+TOD模式”

    无疑将成为下一个新城建设焦点


    项目概况

     谋长远之计,助力钱塘打造面向未来的高品质都市核心,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本设计、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为“地铁青西三路”站点片区制定整体规划和行动方案。

    项目位于钱塘区江东片区地铁青西三路站,该区域是规划江海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研究范围涵盖青西三路站和青六中路站(7、8号线换乘站)两个轨道站点,用地面积约4.31平方公里。城市设计范围用地面积1.37平方公里。

    具体如何打造?

    未来钱塘“最三创”“最有趣”“最示范”一站

    作为钱塘轨道引领的先行探路者

    青西三路片区应如何实现未来城市远见?

    此次公布的设计方案信息量满满


    关键词一  “公园+TOD”

    什么是“公园+TOD”模式?TOD,即(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公园+TOD”模式,就是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TOD综合开发,将TOD与公园城市理念相结合,打造公园城市活力新社区。

    方案透露:未来将按照“蔓生—蔓链—慢享—漫游”的核心设计策略,以TOD为锚链接整合生态、生产、生活等各类资源,以持续运营的思路积极探索可推广的新区生长经验。

    城市设计概念氛围图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将通过筑“八园”连通区域生态网络。如打造偏向创新共享的中央商务公园、闯客公园,打造偏向城市活力和休闲游憩的河景绿谷、乐活公园、未来生活水岸、社区公园,打造偏向自然游憩和文化体验的滨河生态公园、文化公园等。

    在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上盖,一座座高楼点缀在大片的花海里,呈现出一幅绝美的城园相融的美景。这样的场景,未来可以在青西三路站实现。

    关键词二  闯客家园

    方案透露项目两大空间格局特色——

    • 风情六廊:以中央水脉为枢,形成链接东西的六条生态活力廊道。

    • 特色十区:四侧用地以居住片区为主,靠近地铁站点形成核心功能圈层,从西到东依次为“康体+枢纽综合服务区”,未来社区片区、三创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商务区。

    以城引人、以人促产、以产兴城。特色十区中,三创产业集聚区无疑是不可不提的一大亮点。在三创中枢,丰富的办公空间形态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落户和成长需求,三大产业服务平台伴随企业终身成长,立体坊巷将为三创人群提供更广泛的非正式交往场所,退台空间将绿谷的自然气息带入街区,这里将是“三创人”乐业乐享之地。

    通过吸引具有新时代闯客精神的青年人才,培养动态生长的“三创”产业生态,定制符合青年人才需求的人本之城,未来的青西三路站,将是代表钱塘、面向杭州湾的中央创智活力区,是“最三创”的一站。

    关键词三  活力创岛

    在公示方案中,多次提及“趣城”概念,“最有趣”成为项目的一大设计亮点,而项目的核心区——“岛苑”,则是未来最富趣味性的地方

    河景之舟效果图

    项目以“岛”的呈现形式,将构建立体高效的交通集核、营造全时友好的漫享空间、打造1公里“最河景”橱窗三大设计措施,精细营造融合城景与生活的核心区,树立片区新形象的未来钱塘之芯。

    值得一提的是,下一步,青西三路站西侧还将建设以综合服务为主的枢纽综合体,地下设置商圈和下沉广场,成为未来河景的全新地标。

    未来,漫步在这座未来之城的人们

    在游赏时,看遍四季风景

    在风景中,体会人城境业和谐共处的乐趣

    让我们一起期待

    走出地铁站的那一刻吧~

  • 行动探索 | “东海瀛洲·风情渔港” 衢山岛双龙湾地区概念规划设计

    背 景

    衢山岛地处浙江省舟山群岛中北部,位于我国南北海运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T”型交汇处,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前沿,人文自然资源丰富,海岛风情浓郁,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接轨上海的战略桥头堡和面向太平洋的海上门户,也是舟山自贸区离岛片区的核心区。而衢山岛双龙湾地区拥有着极具代表性的海岛景观、山林风光、田园风情以及渔村风貌,是衢山岛十景之一。

    为促进衢山岛双龙湾地区发展,岱山县衢山镇人民政府协同岱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面向国内外开展《“东海瀛洲·风情渔港”——衢山岛双龙湾地区概念规划》公开方案征集活动。要求以前瞻性、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国际化视野谋划衢山岛双龙湾地区未来发展,在科学保护该地区丰富的山、海、田、林、渔村等自然与人文资源基础上,寻求新动能,探索衢山岛双龙湾地区转型提质发展路径,塑造具有典型地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满足未来高品质发展需求的国内知名海岛旅游度假目的地。

    本次国际方案征集分为衢山本岛规划研究和双龙湾地区概念规划两个层次。研究范围为衢山岛范围61.8平方公里。双龙湾地区主要包括凉峙村、东岙村、涨网套村、石子门村等村庄及相关的山、海、林、田,规划面积约3.5平方公里。

    本次征集活动,共有29家应征机构(含联合体)报名,经机构遴选评审会审阅评议和4轮4次记名投票,确定了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晋衡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体、上海奇创旅游集团有限公司3家知名设计团队参与方案征集竞赛。

    最终,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的“ 国际海事岛,瀛洲东方龙”方案获得本次竞赛第一名。

    本次,重点介绍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策划方案。

    愿 景

    衢山岛·国际海事岛,坐镇东海门户的服务之岛。未来应是昭示东方美学的浪漫之岛,尽享东亚风情的无界之岛,以多元文化为内容交互的,世界知名的国际化岛屿。

    双龙湾·瀛洲东方龙,聚仙岛双龙之形,享风情渔村之乐,筑海洋文化之韵,衢山岛以生态山海渔村为载体,艺术文化风情为特色的旅游门户窗口。

    全岛整体策略

    衢山岛全面对接上海国际化资源,打造以海事服务为产业基础,以东方美学为风貌特色,以多元文化为内容交互的世界知名的国际海事岛。锚固全岛生态本底,划定山水空间和城镇边界。构建三大主题线路,建设六片发展中心,最终形成山海连通、三线六区的总体空间结构。

    双龙湾片区策略

    双龙湾片区确定以生态山海渔村为载体,艺术文化风情为特色的旅游门户窗口的目标定位,形成“二界”、“四村”、“六珠”的总体空间结构。


     “二界”多栖缝合

    双龙湾自身的天、山、海、村、沙滩,岛礁在这里向心聚合,形成了堪形揽胜的整体格局,独特的双龙盘踞之形胜,有着百福具臻、回环拥抱聚集美好的寓意,如臻玉一般存于山海之间。

    其本身的生态保护也至关重要,通过山体修复,保护现有多元的生态本底,处理好山上水塘、山体与溪流、边坡的关系,对山体进行保育;

    保持岸滩或海底形态和生态功能,禁止占用海岸线围填海,细化海岸线管控要求,对近海岸的滨海活动进行划分,加强海岸海滩修复工作;

    构建山海步行廊道,串接山海绿心,并结合现状的生态自然本底,形成五大景观特色段,分别是夜色沙滩段、艺术原野段、溪谷缓坡段、山海野林段、农塘花田段,形成双龙湾山海环游地图。


    “四村”有机更新

    双龙湾片区共有四个渔村分布。首先是三面环山,北面临海的得天独厚地理优势,享有“东海第一风情渔村”的美誉的凉峙村,村庄主要以发展旅游产业为主,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初具规模的民宿和浓厚的海洋艺术文化。

    结合凉峙的现状优势,给出凉峙村,是以东方美学艺术与精品民宿相互融合的艺术民宿村的发展定位,集艺术展览、艺术沙滩、海钓码头、文艺街区、美学建筑等为一体,打造双龙湾最具东方美学韵味的海滨村落,展现其美学内涵。

    第二个是坐拥最优沙滩资源的东岙村,其也是重要的交通门户,四石线公路贯通全岛,经由东岙村接入双龙湾。

    结合现状条件,给出东岙村是集旅游服务、酒店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村的发展定位,打造整个双龙湾片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并结合优质沙滩优势,打造休闲娱乐等业态。

    涨网套村拥有前后两面临海,左右两面临山的优越地理优势,渔业码头建设完善,渔文化氛围浓厚。

    在此条件,打造以融合海上游线到达、海鲜美食、渔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渔家风情村,通过对村建筑与空间进行改造,重点塑造五大节点:醉潮阳(海产品商业街区)、欢渔坊(渔文化展示体验)、识渔里(村庄活动中心),门户广场以及半山伴海度假酒店,整体创造多样趣味的渔村文化体验。

    石子门村三面临黄泽洋,具有良好的私密环境,建筑依山建设,形成跌落式建筑。

    提出了以为企业服务,酒店办公,企业活动会议的企业主题村。建设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企业拓展园、高端企业民宿、建设专用艇码头等更高的服务于企业使用。


     “六珠”产业联动

    搭建旅游文化与海洋经济为主导的都市复合发展产业体系,未来的双龙湾产业定位将围绕“旅游+”和“海洋+”的两个产业主题。“旅游+”依托岛内山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开发文化创意,打造海岛文化目的地,“海洋+”通过将自然山海融入现代企业服务,生态体验,海洋度假等。

    企业综合服务园,主要是重点服务于国际企业人群,提供酒店服务和企业交流的会议展览中心、企业拓展培训等功能。

    夜色沙滩,以打造多维度的全天沙滩为主,早上海上日出,清晨漫步,白天海边的沙滩娱乐,晚上沙滩电影、篝火晚会等等。

    双龙游客服务中心,集游客集散、服务咨询的游客服务功能与休息购物、酒店办公于一身。

    漂流图书馆,地标建筑,布局网红打卡风景地、咖啡图书阅览文艺活动、森林花园生态自然、海上漂流瓶等功能业态,丰富场地与游客的互动。

    生态精品度假村,在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即有当地特色又提供便捷的功能,同时建筑与周边自然山体完美结合,让入住者感受山间海边的寂静美好的生活!

    龙艺术馆,一方面作为向国际展示东方美学的载体,以绘画,雕塑、摄影作品、插画、装置艺术,以及工艺美术作品等的形式,展示中国地域性文化作品,同时也是一个与艺术文化相结合充满艺术气息氛围酒店。

    “东海瀛洲·风情渔港” 衢山岛双龙湾地区概念规划国际征集方案规划设计

    项目地点: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双龙湾

    项目规模:研究范围为衢山岛范围61.8平方公里,双龙湾地区概念规划方案范围。主要包括凉峙村、东岙村、涨网套村、石子门村等村庄及相关的山、海、林、田,规划面积约3.5平方公里。

    设计时间:2021年1月—2021年5月

    设计单位: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特色规划设计部)

  • 蕾奥动态 | 深圳首个重点区域平方公里级的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通过法定图则委员会

    近日,由蕾奥规划土地整备规划部编制的《龙岗区平湖金融基地辅城坳土地整备利益统筹规划研究》和《平湖金融基地辅城坳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政府收储用地法定图则局部调整规划研究》成果获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法定图则委员会2022年第12次会议全票通过。

    评委专家一致认为该方案研究深入,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方案合理,实施性强。

    本项目是全市首个重点区域平方公里级的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践行了委区规土改革框架协议“探索土地整备新模式”相关要求,率先探索并实践了土地整备留用地规划+政府收储地规划联动推进模式。

    项目位于深圳市中北部,该片区作为先进制造业拓展区是深圳市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将联动坂雪岗科技城,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助力电子信息产业迈向全球高端价值链。

    政府在规划研究阶段,已按照规划方案提前收储连片成规模的产业用地,为龙岗区全球招商引资、吸纳优质企业落地提供坚实空间保障,这也是本项目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之一。

    项目实施后,将清退生态线内违法建筑,打通市级生态廊道,促进完善区域蓝绿系统;将补足片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将一揽子解决村集体各项历史遗留问题,释放用地空间,推动社区转型发展。


  • 转载 | 王富海:新时代面向规划实施的地区总设计师制度探讨

    王富海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规划师

    摘要:总设计师制正在走向“2.0 版”,规划实施是理解这种转变的重要着眼点。本文在自身实践案例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下总设计师工作任务及需求的变化,认为总设计师制度要回归到建设好城市的初心上,根据当前条件下规划实施的需要,建立起更强调“过程合理”的总设计师工作新范式,进而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对地区总设计师的职责使命、角色定位、工作内容、工作机制等做出了新的探讨。
    关键词:总设计师;规划实施;制度机制


    1 总设计师制度:从1.0版到2.0版

    城市总设计师制度起源于破解城市设计编制与实施时空分离的问题。[1] 这个问题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及应对方式,影响了城市总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例如:在规划到设计的环节,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性薄弱的问题,开展精细化的城市设计优化[2-3] ;在设计到建设的环节,针对设计延续性不畅的问题,整体把关理念、意象的传导,强化条块实施的协同[4];在现状向愿景的演进过程中,针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问题,“以未来城市的前瞻研究为基础,指引现阶段城市优化设计”[5]。可以说,总设计师制度本质上就是为规划实施服务的。

    规划实施在传统意义上被理解为总体性的城市(建筑)设计的实施。国外早期经典的城市总设计师实践,如乔治· 欧仁· 奥斯曼(1853~1870年)①、勒· 柯布西耶(1951~1965年)、奥斯卡· 尼迈耶(1956~1961年)②的建筑设计实施,皆是如此。近年来的国内的探索集中为城市“重点地区总设计师”。例如:吴志强团队之于上海世博会园区(2003~2010年),何镜堂团队之于广州国际金融城(始于2012年),孙一民团队之于广州琶洲CBD(始于2014年),孟建民团队之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规划空间范围不超过8 k㎡,按中、高强度开发,工作侧重于微观层面且以集群建筑项目为主[1,6]。上述实践的工作逻辑是相同的,“基本上是以城市设计成果作为范本和管理的依据,本质上是通过节点的方式来推进的”[7],可谓“1.0版”的总设计师制度。

    但是,随着对地区总设计师探索的深入,发现仅仅在物质空间、建筑设计和美学问题上着力,并不能充分解决地区建设发展的问题。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开始提出并探讨总设计师“2.0版”的概念。孟建民指出,“2.0 版”要关注的不仅包括城市美学问题,还要考虑诸如城市片区发展的各种要素,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更广泛、更全面的城市问题[7]。王建国认为,“2.0 版”总设计师制度要协调、统合公众参与中比较分散的建议诉求,并在不同开发主体、管理主体、技术专业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7]。庄惟敏提出,总设计师需对建筑实践和城市建设全过程进行掌控,亟须将全过程工程咨询中“前策划、后评估”的环节和城市运营的知识缺口补上[8]。以上观点尽管并未给出清晰的定义,但也从问题范畴、价值协调、专业统筹等不同角度对“2.0 版”总设计师制度的特征做出了阐释。其共同点在于,都是将在当下实践中形成的对规划实施的深刻认识,反馈到对总设计师的制度设计当中。也就是说,如何理解并更好地实现规划实施,是促进总设计师制度的整体认知、推进方法和运行机制等方面[7]走向“2.0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延续这一思路,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践感悟,从面向规划实施的角度对地区总设计师制度“2.0版”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 对新时代规划实施内涵的辨析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向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转变,更多地区的规划实施面临着城市更新的问题。

    笔者团队负责的深圳某片区:一是非新城新区,可用空间资源有限;二是长期偏重产业,当前亟须寻找新动能;三是基础条件优越但经济实力不强,建设资金宝贵且有限。相较于前海新区、超级总部,该片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反而在城市中更具有普遍性。在分析具体实情后,笔者团队判断,总设计师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协助该产业发展区的管理部门做好存量条件下的功能提升,尤其是要把产业快速发展列为优先、最高的任务。为此,我们策划、开展了产业定位研究,绘制招商引资地图,并希冀通过存量提升、产业引进、活力打造、空间政策等策略,引导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有序实施。例如:建议加强生活岸线的整治改造,努力打造有灵气和烟火气的滨海特色消费区;考虑到综合保税区面积大且实施周期长,建议将其中一部分土地租借给政府用作产业孵化器,等等。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片区主管机构隶属发改系统,却依然将物质空间形象的提升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总设计师团队的自我定位与业主需求并不匹配,只能承担具体项目的技术审查工作。其后果是各部门对建设项目分散决策,新增建设和拆建更新各行其是,直接关乎产业转型的项目协调不足,而星级酒店这样效益不高但形象吸睛的项目反而优先上马。

    实际上,这并非个案。笔者团队担任总设计师的另一市级中心片区,开发建设也有近20年时间,组织过多轮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定位不断提升,标准不断提高,空间方案不断“高冷”(这也是目前很多重点地区规划建设中的“通病”),反而影响了地区中心功能的培育,计划中的高端商务功能也难有进展,甚至对全区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从总设计师对该片区的工作盘点来看,90%以上的工作集中在技术审查方面,虽有发展谋划、调研报告等技术咨询服务,但多数成果和建议未能有效转化为实施行动。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到,部分地区主管部门还是将总设计师制度定位为城市设计精细化管理机制,主要用以弥补“强区放权”背景下基层规划管理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但没有注意到新时代下规划实施内涵的变化。在存量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地区已不可能再做不计成本、不求近期回报的建设投入。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高品位审美,还应包括高水平建设和高效率运营,而且后两者更加重要。

    因此,总设计师制度“2.0 版”的关键在于规划实施范式的改变。“1.0 版”更强调结果合理,主要通过修改、优化方案,加强管控传导,实施评估反馈等方式编制“科学”全面的规划蓝图,以此作为对照来指导地区建设。而“2.0 版”更强调过程合理,要求基于城市和产业的发展规律,结合时间、财力、组织等运营要素,以渐进规划的方式对地区的建设运营做出合理的时空安排。衡量规划实施的指标,前者更看重规划蓝图的对照实施率,后者更看重长期可持续发展下的各阶段综合效益。总之,总设计师制度要回归初心,让城市建设得更好,而不只是为了让城市建设得更“好看”(图1)。

    1 不同版本总设计师制度对规划实施的理解差异


    3 面向规划实施的地区总设计师制度设想

    为顺应新时代下规划实施的需求,地区总设计师制度也应在现有制度设计之上“做加法”“调结构”。


    3.1 职责使命

    “城市总设计师”是一个统称,代表着相关专业人士将城市发展和总体控制作为核心任务而承担的职责[8]。但在存量时代,城市中多数地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空间资源问题,也不是风貌管控问题,而是已形成路径依赖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如何转型的问题。对于这类地区,总设计师制度的核心使命就是为片区发展的转型破题谋划可科学实施的规划,帮助其建立起城市建设发展的自我向善机制。

    围绕这个核心使命,总设计师的关键职责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仍是维护好“一张图”的总体控制机制。但这里的“一张图”,不应是静态的、遥远的、高标准的“一张图”,而应是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基础上有机生长的,在时间、空间、运营综合统筹下有限渐进的,在考量需求、财力、效率等因素后契合实际的“一张图”。

    其二,是发挥好专业综合的价值。在总设计师团队中吸纳规划、建筑、景观、交通、市政等多学科专家和技术力量已是普遍做法[1,6-8],该做法被视为克服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知识短板和“条块矛盾”的重要举措。但值得注意的是,仅靠相关专业板块建设内容的简单啮合是不够的,还需往上一层把握好地区空间发展的结构、功能等核心问题以找准工作目标来建立宏观规则,也要往下一层洞察地区的发展规律和运行特征以打通规划、建设、运维的关系。因此,战略规划视角和扎实运营经验为新时代下好的规划实施所必需。


    3.2 角色定位

    总设计师从规划设计编制到实施全过程的介入具有动态属性,也具有多重性[1]。一是标准设计者,除了明确整体城市设计的目标、定位、思路和标准等规划设计“规范”外,还要根据地区的空间战略、产业思路、运营策略等设计制订建设运维“规则”。二是方案裁量者,以前述“规范”“规则”为准绳,依托自身多专业综合能力,对规划管理提供第三方技术审查,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规划辅助决策。三是技术协调者,在规划设计编制过程中,负责协调各专业人员,保障规划意图的一贯性,整合研究成果、专业建议和部门意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协调各利益主体,搭建沟通平台,维护公共利益。应该说,不同地区的总设计师实践中都有上述三重角色的属性,但比例权重不同。

    从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实现好的规划实施,总设计师定位与主管部门的需求相互匹配是极其重要的。在具体地区界定、明晰总设计师的“责、权、利”关乎地区总设计师制度的顶层设计问题[1,8]。其中最关键的设计是作为标准设计者和方案裁量者的授权问题。现有的实践大多采取主管部门授予总设计师规划建议权和一定的量裁权力的形式,但如果总设计师制度进一步走向法制化,由地方行政立法部门授权[1,9],那么可以参考法国协调建筑师制度的经验[10-11],总设计师在介入环节和执行力度上都能发挥出更大的专业作用。

    地区总设计师如果找到了合适的角色定位,就要有长期工作的考量以求“久久为功”。荷兰KCAP建筑师与规划师事务所承担德国汉堡港老港区的总设计师职责已有30年,作为长期跟踪服务方,成功引导了汉堡旧港区向城市活力区的蜕变,这是世界著名的规划设计案例(图2)。2011年,深圳市笋岗清水河片区城市更新规划招标,荷兰KCAP建筑师与规划师事务所第一名中标,主动邀请第二名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城市设计的深化工作,项目组在总体结构和地块方案上进行技术协调,发挥了积极作用(图3)。笔者也向有关领导建议采取汉堡旧港区模式,签订长期协议,由项目组一直跟踪服务笋岗清水河片区城市更新过程(类似总设计师),但3年后因专责机构变化,技术服务终止,工作方式回归每个地块各自向市级规划部门单独申请的传统模式,整体实施效果欠佳。

    2 汉堡旧港(HafenCity)鸟瞰

    3 笋岗清水河片区鸟瞰


    3.3 工作内容

    总设计师的工作内容通常被分为研究、决策、管理、实施四个部分[12]。在“2.0版”中宜有两点变化:一是将单向的线性工作组织转变为“交流研究—技术统筹—规划实施—体检评估”的循环工作闭环,以符合动态规划科学实施的需要;二是规划实施不再是一个阶段性环节,而要在总设计师工作全流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即交流研究、技术统筹和体检评估等工作都是围绕和服务于规划实施的,反之,则要根据规划实施的需要,改变其他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图4)。

    4 面向规划实施的总设计师制工作内容

    在具体工作内容上,交流研究的核心是发挥政府智囊的作用,研究对象包括规划技术问题和城市发展问题,通过总设计师团队在专业、业界的影响力,以专家咨询、专题研讨、调查考察等多种形式为地区的发展决策拓宽眼界和思维。技术统筹一方面是推动规划意图的落实和管控一体化,另一方面是在多专业、多主体、多部门、多项目之间起到协调作用,系统地调配开发资源,做好时空安排。规划实施是总设计师的工作重心所在,须着力统筹好“营建+营运”[13]两大板块的各条线流程,监督项目施工并指导运营维护,通过“总师总控”机制[14] 保障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的高质量落地。此外,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和成效进行评估,让全周期工作形成闭环,可为前阶段工作提供效果反馈,也为规划实施提供及时调整和改进的依据。


    3.4 工作机制

    目前关于总设计师工作机制建设方向的探讨,多将关键词放在“统”上。例如:孟建民院士从系统性思维出发,提出了涵盖广度、深度和精度的“全方位思考”“全过程统合”“全专业协同”三全方法论[5]。但该方法论是针对超级总部这样的土地立体化利用的高品质实施管理地区提出的,对总设计师团队本身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要求极高。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情境中还需结合地方实情和团队实际,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分层次、分阶段、分梯度地构建总设计师工作机制。

    分层次是将总设计师工作分为常规实施和实施谋划两个层面。前者包括现有的技术沟通、会办、会审、豁免等工作机制[15],涵盖目前总设计师实践的绝大部分内容;后者是适应规划实施需要对工作机制的补充,以“总师”的建议来谋划工作,以实施规划作为组织平台,以运维评估建立反馈机制,提高总设计师工作的战略性和统筹性。同时,还要根据技术难度作出具体分工,基础技术力量承担大部分的常规实施层面工作,运维评估和实施规划由各专业“总师”及其团队共同完成,“总师”的建议由领衔“总师”牵头完成,以此明确总设计师团队各岗位的核心职责,形成稳定的工作程序,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图5)。

    5 分层次构建总设计师工作机制

    分阶段适用不同的工作机制已是共识[7-9],如在规划、建设、运营等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总师”工作模式[15],但这些讨论实际上是针对单一项目或地块的理想情境。在地区规划实施中,多项目、多地块的实施阶段往往交错推进,应当将项目(地块)的分阶段转换为对建设空间的分区或对工作事项的分类,再交由不同的专业团队去牵头负责。至于阶段的界定和分区分类统筹,则应由体检评估环节来发挥作用(图6)。

    6 分阶段选择总设计师团队工作模式

    分梯度是提高总设计师制度工作效率的必然之举。根据“二八”原则,以“政府行为等高线”形象表达政府管控行为的边界,以及管控力度可达范围内的梯度差异[16],以80%的精力抓好20%关键地区的规划实施,将80%的非关键部分留给市场和社会公众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刚性与弹性的“度”的把控上,可以建立从管控、导控到博弈,再到最后的“有限妥协”的“梯度适应”机制[9],从而更好地适应规划实施环境的动态变化。


    4 结语

    当前,面向高质量发展、服务于规划实施的总设计师制度“2.0 版”还处于探索初期,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深圳作为国内总设计师制度探索的领先者,已踊跃出一批眼光前瞻、思维开阔、经验丰富的地区总设计师群体,他们正在与政府部门携手共进,持续深化、丰富和完善深圳实践。在国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发挥深圳在存量发展中的先发优势,在总设计师实践中有意识地创新规划实施,为转变城市发展建设方式、构建全国的总设计师制度,提供“深圳样板”。■


    注释

    ①乔治· 欧仁· 奥斯曼于1853年被拿破仑三世正式任命为法国塞纳省省长,并主持推动巴黎改造工程,直至1870年被迫辞职。其继任者接手了未完的工程,前后延续了约22年的时间。

    ②巴西利亚可以说是最早由规划、建筑、景观三个领域的总设计师共同完成的项目之一。卢西奥· 科斯塔完成了城市规划方案,罗伯特· 布雷· 马克斯负责景观设计,而包括国会、总统府、最高法院、外交部、司法部、总统官邸、大教堂等在内的核心建筑设计任务则被交给了奥斯卡· 尼迈耶。当时就有评论称,巴西利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建筑师的城市,而不是一个规划师的城市。


    图片来源

    图1、图3、图5 :王富海绘制

    图2 :www.hafencity.com

    图4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发布的《深圳笋岗清水河片区城市发展单元规划大纲》

    图6 :李茂、陈昱帆的《面向实施管控的区级总设计师制度框架思考——以深圳市南山区城市设计实施管控为例》一文


    参考文献

    [1] 匡晓明,吴春花.“城市总设计师制”——城市设计实施 的协作化管理路径[ J ].建筑技艺,2021,27(3):20-21.

    [2] 孙一民.总设计师制与城市设计实施[J].建筑技艺,2021,27(3):6.

    [3] 夏晟,吕颖仪,蔡宁,等.精细化城市设计实施——以广州为例[J].建筑技艺,2021,27(3):40-49.

    [4] 杨旭,沈翰平,孟建民.立体化城市发展与城市总设计师制[J].建筑实践,2021(8):6-13.

    [5] 孟建民.关于地区总设计师制的思考与实践[J].建筑实践,2019(3):11-17.

    [6] 程哲.重点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7] 王建国,孟建民.院士观点:城市总设计师工作的缘起、特征与展望[J].建筑技艺,2021,27(3):7.

    [8] 庄惟敏,吴春花.三问“城市总设计师制”[J].建筑技艺,2021,27(3):8-9.

    [9] 金广君,吴春花.“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城市建设法制化的组成部分[ J ].建筑技艺,2021,27(3):10-11.

    [10] 黄静怡,于涛.精细化治理转型:重点地区总设计师的制度创新研究[J].规划师,2019,35(22):30-36.

    [11] 陈婷婷,赵守谅.制度设计下的法国协调建筑师的权力与规划责任[J].规划师,2014,30(9):16-20.

    [12] 沈磊.城乡治理变革背景下总规划师制度创新与嘉兴实践[J].建筑实践,2021(9):34-45.

    [13] 王富海,曾祥坤.城市营运与行动规划[M]// 孙施文,等.治理·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169-180.

    [14] 王康,李思濛,武俊良.面向指导重大项目高质量实施的城市总规划师模式的总师总控[ J ].建筑实践,2021(9):92-97.

    [15] 李茂,陈昱帆.面向实施管控的区级总设计师制度框架思考——以深圳市南山区城市设计实施管控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规划实施与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16] 王富海.开创城市规划2.0 :行动规划十年精要[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8.

  • 行动探索 | 马銮湾新城西滨片区旧村改造城市设计

    项目背景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

    关于“马銮湾”的由来,相传在唐宋交替时期,南方闽越一带战乱,一名叫杜浒的将领,为躲避战乱携其家眷从漳州前往泉州,在经过一个海湾峡口处时,马铃忽然掉落地上,于是勒缰下马拾铃。待其起身环顾远方时,只见三峰峻立,山峰下另有长河向东面蜿蜒二十余里而贯注其前。于是叹曰:此可聚族为子孙长久计也,因而称之为“马銮(恋)”。后来,马銮村及周边一带便被统称只为马銮湾。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岁月悠悠。倘若将马銮湾新城西滨片区分为三个阶段,与这数字“五”也有些渊源。

    五百年的海洋文明引领。马銮湾曾经是一处天然良港,港口贸易十分繁荣兴盛。曾作为海沧、杏林、集美的水陆贸易枢纽,将当地的土特产运往南阳及世界各地,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水产养殖业仍然是村民们的主业。

    五十年工业化持续驱动。1958年,杏林被确定为厦门工业区,建立了全省第一家纺织厂。一时间,数万名建设者从全国各地而来。外来人口的增加,使得原有的村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成为了工业的配套区。西滨便有了新的经济发展之道——将房屋出租给打工人为主要收入。自此,便有了多元的文化在城市配套与服务业的带动下,相互交融。

    五年新城筑基快速开发。近年来,为实现统一收储,西滨片区的城中村被全部拆除,外来人口快速外迁。人口与产业的转移,使得西滨仅遗存闽侨宗族文化的西滨陈氏宗祠、安居楼、清惠宫、大明庵等文化符号。 

    曾经的西滨文脉悠悠,历经沧桑后,与海的关系消失,居民在消失,城市的功能也在消失,保留下来的村落肌理仅是文化遗存的碎片。如今,伴随着厦门“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的城市战略,马銮湾新城西滨片区,从“城市边缘“到”环湾中心“的区位价值进一步凸显。

    为更好地促进西滨片区发展建设,厦门市马銮湾新城开发建设总指挥部主办,面向社会开展《马銮湾新城西滨片区旧村改造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方案》征集,经专家组多轮投票评审,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厦门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为西滨片区“量身定制”的旧村改造实施方案赢得竞赛第一名。

     该方案立足“都市生活”与“文化聚落”,力求打造“倚山拥海”的开放式生态涵养地和“串联古今”的闽南风文脉集汇点。通过TOD引领的有机开发和多层次共融的复合运营,使项目获得最为高效的经济流转。通过适度调整上位规划和全面打通地块区隔,最大程度优化整体空间、滨海界面和生活体验。最终使得西滨片区成为马銮湾最具文化底蕴和商业活力的强劲增长擎,乃至全市以及闽南地区新的旅游标的、国际舞台。


    发展目标
    目标1:文化活态博览园

    推动闽南文化引领的多元文化重构再生,打造强文化IP


    目标2:醉美晚霞风情湾

    将朱熹蔡林八咏的朝西之美演绎为醉美落霞风情休闲IP


    目标3:智慧双创综合体

    聚焦新城开发的双创孵化功能,打造智慧型的双创孵化IP


    规划理念
    一园筑魂:

    西滨充分利用政府产权单一的优势,以博物馆+博览园弥补厦门短板,打造闽南文化博览园,构筑闽南文化灵魂。


    一带延展:

    以文旅商业消费挖掘的视角,立足文化+,依托博览园核心风貌区外围延展U型文化创意新消费带。结合观霞景观长廊布局台地精品街,结合非遗互动体验,培育文创热点,吸引客流。


    四区变奏:

    紧紧围绕游客以及年轻人创新创业的需求,按照二八原则实现政府对市场的有效引导,植入四大关键功能,引导外围布局。


    山海舞台:

    整体控制三个舞台层次,外围城市开发主导区域演绎海韵风情;中部融合古今,形成向博览园过度的别样韵味的空间;前部以博览园环抱博物馆,形成山海舞台明珠。

    整体布局

    空间特色营造————“人、业、城”融合运营

    致力于打造“人、业、城”融合运营的全域沉浸消费示范区,为文旅客群、产业办公、日常居住等三大人群提供适配的功能。按照不同人群需求,精准定制产品,提高产品使用效率。改变重资产大代价招商模式,通过小而特、小而精的产品创新;锁定新区人群,打造成周末休闲必去之地,重游、研学、打卡。围绕新城高端客户群体需求,定制品牌商业与酒店,成为吸引厦门的主题驱动商业新兴地,导入国际品牌,成为厦门文旅度假目的地。将片区打造为具有文化体验、滨海度假、生态休闲、旅游景区等功能的短期休闲度假地,构建文商旅融合创新、全域旅游的示范区。

    以一条多元开放的都市路径,联系各个重要板块及轨道站点;一条绿色路径,连接自然景观与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以独特的空间形象,塑造城市的品牌和识别性。构建一座活力与绿意兼具的城市级商业公园,让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成就人与大自然和谐互动融为一体的极致视野,纵览落霞风光。

    风貌保护

    重塑西滨特色空间场景

    西滨充分利用政府产权单一的优势,以博物馆+博览园弥补厦门短板,构筑闽南文化灵魂。通过强保护、巧引导、沉浸式的手段引导核心风貌区为“一山带水、汇文融城”的意境,演绎一条展现500年西滨历史的活态时光道路,一座寄托情思和乡愁的邻里客厅,渔村水街、侨韵闽厝、流芳雅苑、青年公社、商贾圩市、文荟艺坊六片文化主题体验园区,八处现代鲜活演绎场景。

    西滨村街区活化的核心是尊重肌理、尊重生活,在可能条件下谨慎植入新的建筑和功能,一方面解决老旧房屋带来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努力维持历史街区的精髓,并植入新的当代生活空间可能性。我们依然希望在保留肌理的前提下,根据新的人群需求植入新的功能,拆和建之间界定合适的力度。在空间形态上,多样化的街道、院落与广场的组合体,通过街道宽度、转角节点,公共空间景观等要素的变化,营造非均质的线性空间,形成动态的曲折变化和丰富的公共空间。实现了交通空间与人们交往空间的相互融合。由于场地东高西低,西侧街区天然形成观景高差,在空间营造多处观景平台,形成最佳观景点。

    渔村水街:恢复西滨生态水塘景观,打造西滨渔村水街,修复破损的南洋古渡口,重现海丝记忆;水街两侧风貌建筑临水而建,舟楫相连,打造一幅昔日渔村繁华景象。

    侨韵闽厝:延续现状闽南大厝等级规格和建筑布局,塑造闽南大厝前埕后院街厝空间。

    流芳雅苑:结合场地特征,最大限度保留清惠宫周边现状传统民宅,打造闽南民俗文化体验园,展示闽南传统民居原生生活场景。

    青年公社:对保留的8栋高层民宅通过提升消防、配套及加装电梯、空中连廊等措施,改造成为青年人才公寓,实现由工人农民房向青年人才公寓的转换,也是工业文化遗存的别样升级。

    商贾圩市:东北部承接地铁和TOD综合区的人流,打造闽南传统休闲商业街区。

    文荟艺坊:建设闽南围合院落,作为厦门南陈论坛永久会址和闽南文化非遗传承中心,成为演绎厦门闽南传统民俗艺术的文化舞台

    闽南文化博物馆

    夕滨观阳、都市聚落、开放共享

    以“厝格、海韵”为基点,提取闽南大厝与海浪、礁石的整体意象,以一条文化内街贯穿南北,多条小径连接东西。中间为通高、大气的红砖天井,两侧分别是以内院为核心的功能群落,形成“一核高耸统率、两院并肩拥簇”的三个体量组合形式,并通过天桥、廊道连为一体。

    游客、市民观赏夕阳、争相打卡的观览圣地;公共开放山海聚落和永不落幕的都市文化舞台。

    “厝格、海韵”的设计基点,地域+文化+时代;厦门“海上游”地标和闽南文化对外展示窗口。

    功能分区、内外明确、设计服务管理; 内可沉浸览文化、外可登高观落日,闭馆状态下也可全天候使用。

  • 转载 | 王富海「拥抱城市运营时代:一个上市规划公司的二次创业」

    王富海,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规划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存量更新时代,城市发展转向运营主题。城市规划的思想意识、技术能力、服务内容,还有发挥作用的方式都在产生变化。以前的规划更像是健康顾问,但城市运营需要的是临床医生,将更多的行动要素考虑进来,让规划更具有可实施性。以前的规划更强调空间建设方案,但城市运营需要的是综合咨询服务,针对运营问题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和行动建议。站在服务城市运营的角度,上市可能是规划公司延续自主性的一个正当的选择,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摆脱定制式业务的束缚。尤其是当下城市规划领域很多新出现的工具性需求,正在成为规划设计公司上市后的新发展空间和业务拓展机遇。

    从建设时代到运营时代

    过去在城市快速扩张建设时期,城市规划主要服务于城市空间拓展和新增建设,关注点在于提供“好方案”。但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后,城市建设重点转为存量资源的持续运维,要对城市各项空间资源要素进行盘整、激活、调度及优化利用,以实现资源综合价值的最大化,即进入了以运营为主题的时代。相应的,我提出了“规划2.0”的概念,因为仅通过蓝图式的方案已无法解决新时代城市发展和治理所面临的重重问题,需要规划师们提供“好服务”“好操作”。

    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对规划的需求是更加多元的,不光是要做出设计方案、总体规划,还必须脚踏实地的解决具体问题,有的要给“开处方”,有的要“做手术”,好多种治疗方式同时都需要。

    比如深圳的城市更新以拆除重建为主要形式,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不合法建筑变成了如今城市再发展的空间资源。但是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规划师大幅度地介入,告诉大家哪些地方可以去拆除重建,哪些地方却不可以,哪些条件下可以推动拆除重建,哪些条件下又不可以,以及城市更新需要把握什么样的节奏,具体更新项目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如何落地。回答这些问题比提供单个更新项目的建设方案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立足于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规划要围绕城市更新决策发挥重要的空间统筹作用。这是面对新时代城市发展特征和需求的变化,规划的一大学科优势和行业价值。

    而规划的另一个优势和价值在于它的未来导向性。因为城市的变化往往并非一开始就特别剧烈,而是一个缓慢的由小及大、从量到质的渐变过程。当小变化开始出现时,需要规划师作出前瞻性的判断,而不是等到突变来临时才措手不及。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要正视未来的技术给城市带来的结构性的影响,提前做出准备。比如随着远程办公越来越方便,并成为很多企业机构的选择。100人的公司可能只需要50个工位。这就意味着办公空间过剩了,而且每天的通勤出行会下降一半。那么城市的出行结构和交通组织就要发生变化。建地铁还行,但是还需要建那么多的高架吗?共享单车的普及告诉我们,除非有特殊的运动需求,家庭可以不需要再买单车了,那么以后有没有可能也不需要汽车?即便开车,可能也是共享汽车。那么停车空间是不是也要发生变化?接下来,相当部分的人没有必要选择离单位近而房价高的地方居住,这对市中心的住房价格可能也会形成冲击。但像深圳这样的城市仍在不断地建超级办公楼,花很多钱修地下道路,可能在需要转型的时候犯下非常严重的错误。而这种错误有可能使城市未来的运营成本特别高,继而倒逼相关的企业和人迁离出去,引发城市的衰落。

    所以在这样一个转型期,规划不论从思想意识、判断能力,还是价值作用、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城市更新比新城规划复杂得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相应的诊断需求的判断和相关的规划与安排。城市更新规划不仅要做用地规划、城市设计,还要把后续规划实施、项目建设、招商运营等全周期管理提前统筹考虑好。更新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先要去研究它如何运作更好,然后才有内容上与之匹配的规划和设计。

    形象地说,以前的规划像健康顾问,判断未来15-20年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然后要求人的生活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而现在,需要规划更像临床医生,根据临床病症,定制治疗方案和执行医师。例如,“十三五”期间深圳市确定了18个重点片区,每个重点片区都设立了一个机构来负责主推,几乎都聘请了总设计师。这就出现了一种以一个片区的整体需求为主的规划服务,与之相对应的是,提供规划服务的团队、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更多时候,最重要的是把规划功能、空间政策等理顺调整好,而不是怎样把建筑做得更漂亮。

    从规划–设计到规划–咨询–运营

    传统的规划机构一般都有三大业务板块:规划、建筑、市政。业务发展往往是纵向的,即每个板块各自从规划往设计深化。纵向发展有很多前景领域,比如专类城市设计、智能社区、海绵城市、建筑工业化等等。还有一个方向是横向发展,即打通板块之间的联系,从规划走向综合咨询服务,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很多的规划单位已经在作纵向发展,并且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单位投身其中。但在横向发展上,只有很少的单位在进行有意识的尝试。例如,建筑设计已经充分竞争了,而咨询服务相对来讲还是“蓝海”。

    不过,未来是一个链接的时代,横向的咨询不可能由规划师一个专业承包。以后不论是项目参与机构之间的合作,还是同一机构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甚至每个项目组本身,都需要跨专业、多技能的团队组合。由于工作对象是更加系统性的、结构性的,在大家各司其职的同时,规划师可以起到组织的作用。

    比如规划一个物流中心,按照原来的做法,只要分析有哪几项功能、各占多少比例,然后把它通过方案在空间上安排好就可以了。但现在规划面临的问题是,对于一个做物流中心的企业,它还有什么需求?比如,要研究物流中心的投入和产出,要经营哪种类型的物流?这种类型的物流通常的利润率有多少?需要投入到建筑的成本和运营成本分别是多少?经营到多大的量可以实现盈利?实际上对于需求方来讲,在没有考虑这么深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规划,不能保证可以满足他的运营需求。所以势必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同一个甲方既需要编制空间规划,也需要研究产业定位,还要做财务规划、招商计划等等。如果每一种规划、每一种技术服务、每一项需求都得找一个相关的单位,那么总的规划咨询服务费用就会很高,而且很有可能各个环节是彼此割裂的,没能统筹起来。

    所以,在存量更新的时代,或者说对效益更加敏感的时代,针对未来运营的可行性做出判断成为做好一个规划的要义。蕾奥起初将行动规划的内容概括为“四划”,包括目标谋划、路径策划、空间规划和实施计划。但到蕾奥十周年时,公司logo在行动规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运营咨询”四个字。这意味着当行动规划要考虑的要素变得更丰富时,仅规划这个平台已经盛不下了,还要发展咨询。规划更多的是空间的方案,还需要咨询就如何去运营提出更多的建议或问题解决方案。还用物流中心的规划举例。咨询服务可能告诉他经过一系列的测算,物流中心的建筑形式增加到三层就可以把物流总服务量加大一倍。这样就不是一个规划的产物,而是一个研究的结论。这些研究结论可能是规划编制的前提,也可能是他们立项的基础。现在规划的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规划一定要去应对,但又不能变得无所不包,未来的落脚点是对城市建设、城市运营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运营咨询。

    运营是一个庞大的概念,特别是城市运营。大到城市的一个区,如今区级政府在存量规划实施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小到一个园区或者街道,在管辖范围内该做什么事儿、怎样一点点去做,肯定都需要规划师。在运营过程中,规划师凭恃空间平台优势,可以做各专业工作的统筹,形成一个运营咨询的解决方案。所以,将来的规划师更多的是要做许多规划以外的事情。

    行动规划的探索

    行动规划的探索,一方面是在法定规划中考虑行动的要素,让法定规划能够做得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行动规划本身针对的就是非法定规划,考虑行动的过程。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行动规划实际上也形成了几个方面的进展。

    第一个是对行动规划范式的理解。对于时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总规仍然是纲领性的规划,我们应该针对“十四五”期间的操作性、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同步编制近期规划。而且,要把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一项全周期的、动态循环的工作。过去城市总体规划有个毛病,花大气力去编制、去报批,但批后如何实施却没有再去组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汲取这个教训,要组织管理好规划的实施。这就需要做行动规划,要有对关键目标指标的数据跟踪,要有相应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近期规划作为传递,要有定期的规划实施评估调校。通过“块块”的落实、“条条”的落实和时间上的落实,形成总规的实施监督体系。所以规划的生命周期是指这个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执行,但是执行需要有策划、有计划、有制度保障。例如落实碳中和要求,标准谁来制定,实施谁来统筹,具体任务要分解到何种程度,这些都要落实。不光是时间、空间上的统筹安排,还有具体分工和责任落实的问题。这些可以说是行动规划在法定规划中的探索。

    在非法定规划方面,有些规划品种就是为了行动而编制的,而且这种规划需求显然比过去更多了。比如上海的15分钟生活圈。这是近年来才有的新概念,而且它不是一个法定规划,只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行动规划,但是很有用。还有城市更新,现在往往不是做一个空间规划就能解决的问题,还要涉及政策调整等复杂的因素。例如上海新天地,为了能够留住有历史特色的、低层的房子,提出了让原住民置换到后面建设的高层住宅的办法。但如果当时的政策不允许在当地建设高层住宅,那新天地不可能是现在的情况。如今的城市更新项目规划更是先基于各种政策、规则做出利益博弈,对未来的更新行动过程做出判断,最后才将结果的空间化表达落到规划方案上。

    第二个是按照实际需求编制规划,这10年来进展很大。现在的城市体检、大数据应用,实际上都是希望更加准确地把握城市的实际需求。比如用碳来做城市体检。首先检验碳的产生量在哪些方面,然后采取一些措施预测到2030年的达峰是怎样的状态,再根据这个状态,提出每年如何增加碳的处理量、减少碳的排放量。这就是实在的、经过评估的需求,能够通过规划的一系列手段和政策去满足、实现。再如现在讲的人民城市,就是要更多地考虑人民的需求。很多城市在交通高峰时段,常常因接送孩子的瞬间交通导致大面积的交通瘫痪,但这不是简单的交通规划问题,背后可能是所谓的学区房问题,是教育公平的问题。另外,要掌握实际需求,需要规划师既能倾心听取老百姓的呼声,也能对未来需求的变化做好前瞻性判断。

    深圳高新园周边原有两个村子,居住着大量的高新企业的就业者。其中一个已经拆除重建了。这个村子之前的容积率大概1.3,重建后增加了配套居住的容量,容积率达到了4.5左右。但是你会发现,原来容积率1.3的状况下,村里大约居住了3万“码农”。他们可以步行或者骑单车上班,个人生活成本很低,企业的成本也低,而且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也比较小。但是拆迁后,补偿给原来村民的房子都是单元房,不但租金提高了,而且无法分出更多的出租单元,所以要想继续住在这里,租金成本就得翻倍甚至更多。这就导致,扩大了建筑面积,反而让能够居住的人变少了。除了补偿给农民的单元房,其余住宅都是高价商品房。这些商品房实际上跟“码农”们没有关系。

    这个村子的旧改方案还包括新建一座大型商业综合体,也确实成为了目前深圳所有商业综合体中最好的一个,吸引了很多不在这里就业但要来消费的人群。大量的“码农”只能沿着地铁迁到更远的地方居住,增加了交通的时间和成本,有的不得不开车。新建的商品房增加了很多居住人口,而且基本都是驾车出行的,商业综合体又吸引了更多的车流,导致这个片区现在天天堵车。所以当另一个村子也要进入旧改的时候,社会上反对的声音就比较多了。如果再这样下去,高新园区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能就不太适合很多科技企业发展了。企业在这里的运营成本直线增加,可能也会搬走。

    其实这些情况在规划之前就应该预料到。所以规划实际上不是做出方案图的问题,而是要更早地提出一些发展的选择,提前对运营的状态做出判断。深圳作为一个高科技城市,第一诉求是要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这个地方适不适合建商业综合体,要从规划的角度提早做出判断。综合体建在500米之外,或者另外一个村,反而对那一片区域的发展有好处,无非就是这个园区的人多走点路。这就是规划要做的权衡。

    上市是二次创业

    蕾奥在创办之初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200人左右的精品规划公司。六七年后,这个目标就基本实现了,接下来就是对自己员工的提升或者淘汰。但在之后的经营环境下,民营企业在规划1.0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不得不另想出路。

    大概在2015-2017年,整个规划行业的市场总体下行,非常艰难,好多规划单位都说今年的收益能保住去年的八成就不错了。当时支撑我们活下来的就是做行动规划,收益不仅没有下跌,反而有了逆势的增长。所以在2016年蕾奥8周年的时候,我们有过一场讨论——未来的出路是什么?当时蕾奥的出路,要么被大公司收购,要么归入国有行列,还有就是上市。前两种都会丧失自主性。考虑到初创人员的创业初衷,决策之后还是选择了自主,借助资本市场。于是蕾奥在2017年上了新三板,没有募集资金,只是获得了一个股票代码,让公司的市场形象更好了一些,才挺了过来,继续发展下去。后来又从新三板退出,重新IPO,创业板上市,成了一个很顺的选择。

    我原本没想过这么快就能上市,以为我们要在主业的基础上,发展出需要资本投入的新业务,到一定程度后才可以上市。但后来我发现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先得到投资,然后再考虑如何去更有条件地推进新业务。例如蕾奥现在已经成立了十几家分公司,上市后可以把建立全国的分公司网络作为发展的一个方向。这点上不仅没有人来约束,甚至大家都会鼓励。

    其实整个上市的过程也是在慢慢了解认知“什么是上市公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得琢磨,接下来需要拓展的业务大体有哪些方向。虽然过去几年中一直在探讨,但现在更加急迫了。实际上,正是只有当上市公司这个新身份在逼着你必须去考虑接下来如何发展时,才可以敦促我们赶紧从规划1.0逐步走下坡路的“温水”里跳出来。目前,我在蕾奥的角色更多的是企业的结构设计者。从单一的定制式的盈利模式,发展出更加符合上市公司特征的盈利模式,无异于二次创业。现在着急的是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怎么在资本市场把故事讲好。所以我觉得,上市在未来有可能成为规划公司很正当的选择。

    规划公司上市跟科技类企业不同。比如,做产品的企业,上市可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募集到的资金可用以扩大生产规模、做产品的更新换代。它们上市以后做的事和上市之前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对于规划设计行业,一个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它提供的是定制式服务。就像裁缝店和服装厂是两回事。裁缝店是定制服务,就这点人力和时间,只能做那么多的衣服;服装厂如果销路好,产品可以是海量的。大家讨论的规划公司上市,都已经预计到了要面临的这个问题:融资以后是扩大规模还是更新换代?

    上市以后,如果还做规划1.0,还在不停的寻求更多的定制,并且作为唯一的发展路子。我相信这是最笨的公司。规划2.0就是要从规划的角度做城市的服务。城市的服务有好多种选择。比如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城市体检。这些都是目前住建部和自然资源部特别强调的工作。如果在规划上要做一个临床医生,面临的核心需求就是要能随时对城市的整体或者局部做出检测。围绕这个需求,就要去开发医疗设备、医疗手段、检测手段、医药产品等等,最后依托成套的解决方案又能为众多城市提供批量的服务。比如对某一个城市,我们掌握了它的整个数据系统,既可以对这个城市的整体得出一些诊断结论,也可以就其某个子系统或某个片区做出检测。这一套检测的手段是能够重复循环使用的。这样一来就摆脱了所谓“定制”,相关投入就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益。这确实挺难,因为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新的科技发展的复杂程度是我们这些与高科技、与算法基本不打交道的人所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立足于城市服务,并且在这一块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其实并非不可能。

    而且,我们还会看到,未来城市规划会有许多工具性的需求。比如大数据的出现让我们对数据的掌握和判断发生了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在催生新的规划工具。像吴志强院士一直在做的智能规划师,利用人工智能对空间信息的挖掘、整理、统计分析,就是在做工具的事儿。再如在碳中和背景下,我们是不是可以研发一个软硬件分析系统,去检测、评估、分析各类型碳排放和碳中和的贡献值,再据此提供一些方向性的规划建议。上市之后,就有条件与其他类型的公司、资本市场有更多的接触和碰撞,就有可能找到这样的需求,然后把这个需求做出来。相信未来的智慧城市、孪生城市等的建设,会让规划的工具性需求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和靠个人经验的规划师相比,那时我们对城市的各种分析就更加全面、科学了。

  • 蕾奥动态 | 蕾奥西安分公司受邀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开展业务交流

    5月26日,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蕾奥规划”,股票代码300989),西安分公司经理王哲等一行五人受邀前往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开展业务交流座谈,双方就智慧城市规划、双碳清洁能源、乡村振兴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并明确了下一步的合作内容。

    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对西安分公司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勘测工程公司总经理杨生彬等人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改革现状、市场布局、业务优势等情况。

    希望双方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充分进行业务互补,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协同开发,共同走出一条合作新路径,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西安分公司王哲等人介绍了蕾奥规划的业务范围和市场布局,重点就蕾奥行动规划、智慧城市开发运营、乡村振兴等领域做了详细介绍。

    表示蕾奥规划将充分利用规划前端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希望双方在西北区及全国市场加强合作。同时,期待双方实现高层互访,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共同在相关领域强强联合、共谋发展。

    座谈现场

  • 蕾奥动态 | 温州龙港新城城市设计竞赛中标!

    龙港新城位于“沿江、沿海”双轴交点,是龙港市由“滨江时代”向“滨海时代”迈进的战略支点,是龙港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新形象与气质的重要展示窗口。

    为实现龙港新城的高质量发展,龙港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局于2月22日,开展龙港新城城市设计公开招标工作。要求从片区高质高效、科学有序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升城区品质的角度,开展龙港新城城市设计。

    4月28日,经专家组方案评审,推选出3个优胜方案作为龙港新城城市设计的候选方案。5月1日,龙港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局就龙港新城城市设计方案进行了意见征集后。

    5月23日,公布定标委员会定标结果,并予以公示。最终确定本工程的中标人为: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AS+P Albert Speer+Partner GmbH联合体。

    中标方案

    江海人民心、港韵共同城

    联合体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S+P Albert Speer+Partner GmbH

    规划聚焦龙港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下承担的小城市创新发展的特殊使命,尤为关注小城市、大新区在如今城镇化的下半场如何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核心命题,明确提出打造“国家人民城市”的小城市典范,制定有别于大城市、更适合小城市的“1+4”创新发展策略。


    小城市、大担当

    以“江海人民心、港韵共同城”为愿景,谋划“浙南鳌江流域综合服务中心、小城市陆海经济合作创新试验区、小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特色功能定位,体现“小城市、大担当”。


    小城市、大进步

    以行动运营为导向,整合区域发展动力,采取集中紧凑、小步快跑、标准渐升的稳健发展路径,促进“小城市、大进步”。


    小城市、大智慧

    以生态保育为刚性底线,构建更适应龙港人民生活需要,更适合人民共建共享共治,以“小颗粒”为特征的弹性空间布局模式,彰显“小城市、大智慧”。


    小城市、大创新

    放大龙港改革创新赋能的政策优势,提供一揽子适合小城市开发运营的创新模式工具箱,践行“小城市、大创新”。


    小城市、大精彩

    发掘江海湖田山等自然特质,塑造大开合的山海港城景观格局及紧凑活力的魅力空间形象,营造独具山海诗意的未来生活方式,引领“小城市、大精彩”。

    总体空间鸟瞰图

    北湖中心区鸟瞰图

    临海商贸港

    产业创新港

  • 蕾奥动态 | 蕾奥正式加入深圳市南山区数字经济产业协会

    近日,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蕾奥规划,300989)受邀正式加入深圳市南山区数字经济产业协会。并于5月24日,进行了授牌仪式,宣告双方至此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关系,蕾奥也将全面参与到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浪潮之中。

    授牌仪式现场

    协会会员牌

    当前的传播环境,趋向数据化,社会工作也离不开数据,几乎所有都是数字化状态。
    从规划的角度而言,信息技术对于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空间的渗透愈发显著。蕾奥规划认为建设未来城市时,应融合考虑空间、技术、社会三大维度,促进创新型城市结构和体系的发展,完善人居生活、生产需求。
    蕾奥规划以建设“智慧城市规划运营专家”为目标,正加大数字化研发力度,在未来城市创新工具的开发、智能化规划设计云平台、城市运营一体化的建设上增加投入,让城市运营更加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