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 蕾奥动态 |蕾奥项目获得“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奖励”

    2020年3月13日,由蕾奥交通市政院编制完成的《大空港新城海绵城市策略研究及实施方案》项目,获得“2019年度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奖励”优秀规划设计奖,奖励资金10万元。

    本次评选活动由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深圳市众多海绵城市项目申报评选中,经深圳市海绵办的前期受理、评审、答辩、征求意见、公示、市政府审议等环节,《大空港新城海绵城市策略研究及实施方案》项目从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优秀规划设计奖”,并最终获得金额为10万元的资金奖励。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统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近年来,深圳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鼓励全社会遵循“生态优先”,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规范海绵城市资金奖励的组织实施,提高奖励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根据深圳市财政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市水务局、市财政委员会制定了《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奖励实施细则(试行)》。

    深圳市是全国首个由市级财政对优秀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进行奖励的城市,且奖励范围不仅包括施工、建设,还涵盖设计、监理、标准或规范编制、研究、平台搭建等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

    《大空港新城海绵城市策略研究及实施方案》主要有“滨海盐化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重要探索”、“水系发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尝试”、“旧城更新与新城开发海绵建设统筹协调的重要实践”等特色创新与亮点。

    这是本项目继获得深圳市第十七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2017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等奖项之后再添殊荣。

  • 行动探索 | 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的行动实践——贵阳市百花湖乡总体规划(2016-2030)


    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的行动实践——贵阳市百花湖乡总体规划(2016-2030)
    项目获奖: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项目类型:总体规划
    项目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
    设计时间: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
    主管总师:王雪、蒋峻涛、刘泽洲
    设计团队:刘晋文、王银银、常书欢、刘隽、宋兆娥、杨丽娜、郭翔、王好峰、梁轲、周炎君、向振鹏、罗洁、唐昭、王科、刘奕博、李楠

     

    全文3045字,阅读需要6分钟


    规划背景

    百花湖乡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东部,距离中心城区20分钟车程。域内有九龙山、百花湖等山水资源,是重要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也是贵阳市最具大湖魅力的生态区、旅游区和城市近郊区。

    过去受制于交通条件,全乡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仅在沿湖区域由政府出资进行村容村貌整治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难以形成乡村振兴的原生动力。近年来,随着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综合交通不断改善,乡域内意向选址项目井喷式增长,百花湖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在新的发展需求下,如何解决好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把生态优势转变为资产优势,带动百花湖乡的发展,实现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的转型,是本次规划重点。


    规划思路

    项目通过多规合一、多业并举、多主体参与等战略措施,带动乡域内资源、资本、政策等多要素共振,构建百花湖乡“农业、农村、农民”良性发展路径,打造贵州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和样板。


    主要内容
    (1)统筹规划——整合多方规划,促进多规合一

    百花湖乡规划已不是一张空纸,涉及大量已编制的规划。本次规划要求全面梳理、协调、整合已有的大量规划成果,整合落实在本次的规划管理成果中,并构建一张图管理,简化规划管理文件。

    本次规划目标要实现“多规合一”,加强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人口规划、社会规划、环保规划等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2)全域规划——多维角度定位,保证系统全面

    全域规划是一种以物质空间利用为手段,从乡政府所在地到乡域、从建设要素(用地)到非建设要素(用地)、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有机整合和系统规划的新理念。新形势下,需要在乡域及区域环境层面梳理城乡发展要素,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以实现发展模式的"一隅"到"全域"的转变。包括“全空间”、“全要素”、“全方位”的转变。

    一是“全空间”的转变,即规划具有全地域性,工作重点不仅涉及城镇建成区,而且还包含广大乡村地区以及大量非建设用地。

    二是“全要素”统筹,即从整个乡域空间调动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要素,实现空间发展与资源承载、产业驱动、基础保障、生态保护的亲合和系统性计划和布置。

    三是“全方位”的考量,包含出于区域协调、与上位规划的衔接互动的考虑,挖掘小城镇特色,做出优化区域生产力格局的基本价值判断。


    (3)行动规划——支撑区乡村施政,解决实际问题

    落实空间:构建土地信息一张图管理平台,保障土地有效供应,确保规划的操作性。

    联动协调:在充分协调市、区、乡、村各主体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规划纲领。

    项目推动:搭建建设实施平台,将近期建设目标转化为具体项目库,以项目推动近期规划实施。

    政策支撑:针对生态保育区乡村发展的实际,提出耕地流转、点状供地、农村建设用地试点等相关政策,为后续项目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4)构建严格保护与保护中利用的多维度差异化生态保护策略

    在生态保护方面:科学划定管控红线、管制分区、建设容量,积极推动生态银行试点,建立生态保护建设管理机制。

    在景观营造方面:梳理水网林网、提亮旅游路线、营造特色景点节点,实现特色发展。


    (5)改变“穿衣戴帽”塑造乡村环境的模式,提出从内到外的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措施

    提升农村服务品质:全面提高乡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促使人口和产业集中。

    营造农村民居特色:从民居建筑设计、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规划入手,塑造村庄特色风貌、改善村居环境。


    (6)以全域旅游为核心,统筹“旅游+农业”的产业发展体系

    寻找乡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注重农业与工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延伸农村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之间的整合联动。乡村产业提升以“农旅一体化”为纲领,以田园“慢”经济和全域旅游体系为主要发展方向;构建“一核两带五片”的产业布局结构,重点发展现代精品农业、沿湖花卉、高端度假、康养休闲、乡村旅游等产业,多角度、多层次助力乡村振兴。

    以乡村旅游特色经济引领 “造血式”发展:重点对旅游业态、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旅游项目进行策划,并为各主体招商提出指引。全乡作为整体进行包装打造,统一配套、统一景观、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可成立平台公司专门负责,营销“百花湖”品牌。


    特色创新

    本次规划编制内容不仅局限于传统乡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引入“行动规划”理念,从目标谋划、路径策划、空间规划、实施计划搭建发展愿景与实际操作之间的桥梁。

    通过本次规划形成了“总体谋划+全域统筹+行动运营”三合一的综合性规划管理与服务平台。


    (1)搭建规划建设平台

    随着百花湖乡交通区位突出,且生态资源与历史人文资源相对集中,对于这一区域需要通过精雕细琢,搭建高标准的法定平台。


    (2)搭建精细化管理平台

    要想达到高标准建设目标,精细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本次规划进一步摸清家底,通过生态保护、资源整合与挖掘、规划建设指引等技术手段,为下一步精细化规划管理提供切实抓手。


    (3)形成项目库为支撑的运营平台

    首先,开发涉及专项内容较多,如生态保护、旧村改造、配套设施等;其次,涉及相关部门较多,有水利、规划、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通过本次规划,结合政府近期建设重点,围绕市场需求,形成管理运营平台,为高标准建设保驾护航。


    实施成效

    该规划于2016年7月启动编制,于2017年01月02日获得贵阳市观山湖区人民政府的审批通过。


    (1)规划指引了全乡建立土地管理、协调机制、投资建设等平台

    在规划的指引下,上级政府观山湖区构建了土地管理平台;建立了区领导协调小组,以周例会的形式协调推进全域建设;成立贵阳观山湖投资(集团)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政府投资平台,有序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2)目前百花湖乡已初步形成以农业+旅游为特色的“两带多片”的产业格局

    ①沿溪谷形成现代精品农业产业带。

    2017年以来溪谷产业带以菜篮子、果盘子、花盆子、茶罐子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精品水果、花卉、蔬菜和茶叶等特色精品农业。建成百花湖乡万亩精品茶园,全乡已种植金观音、金牡丹和黔茶一号三个品种的茶叶共计4200亩。

    ②沿百花湖形成环湖特色休闲产业带。

    百花乡政府与多家文旅企业合作推进沿湖地区的农业和旅游发展,打造了 “七色花海”、途家民宿等项目;农民通过开设农家乐、度假山庄等模式实现创收。


    (3)围绕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提升,开工建成了一批乡村道路和水质提升设施

    截止2019年7月,百花湖乡已修建提升23.68公里旅游公路。2018年9月环百花湖小康路及慢行系统项目也启动建设。一条路盘活一个村,打通乡村振兴“快车道”。

    目前已在百花湖沿湖村寨建设了23座微智能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的排污管网。采用智慧管理模式,运用互联网+的方式,打造智慧污水厂,形成统一运营,统一管理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实时在线监控管理,全面地提高百花湖的水质。

    邻水听风,触目皆绿,湖乡风光秀丽怡人,每一栋农舍、每一处景观都经过精心设计,有着独一无二的样貌。环境美、产业兴、村民富,百花湖乡成为贵州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 蕾奥动态 |蕾奥团队成为深圳重点片区“盐田河临港产业带”总设计师

    2019年12月23日,蕾奥规划二部、交通市政院、景观部成功中标由深圳市盐田区政府采购中心采购的《深圳市盐田区盐田河临港产业带总设计师团队服务》项目,成为全市十八个重点片区之一盐田河临港产业带的总设计师服务团队。

    临港产业带位于盐田区盐田港后方陆域及墟镇片区,规划范围约8平方公里,紧邻盐田港,包括盐田综合保税区,盐田河、盐田海鲜街等城市特色区域。目前临港产业带土地利用效率、交通环境和城市品质急需提升。未来谋划引领项目,统筹空间提质增效,是总设计师团队的工作重点。

    总设计师团队搭建1+3+N的总师服务架构,以规划总师领衔,交通、建筑、景观专业总师为支撑,组建涉及城市规划、开发运营、城市设计、城市更新、TOD规划、市政交通、生态景观等多专业的工作小组,聚焦区域谋划、平台搭建、技术服务三大版块,精准识别发展问题、凝聚发展共识,构建工作平台、完善工作机制,落脚具体项目提供专业技术咨询,为临港产业带的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 抗疫行动 | 奋战20天!蕾奥担纲总图设计的深圳版小汤山医院胜利竣工!

    新冠疫情肆虐,深圳防控压力巨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作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应急预案, 1月31日市政府决定紧急启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的建设,总工期20天。受EPC总包单位中建科工邀请,蕾奥团队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并与中元国际合作完成了项目设计工作。深圳蕾奥主要承担项目的选址论证、总图规划、场平竖向、道路交通、市政管线、景观绿化等设计工作。历经20天艰苦卓绝的战斗,应急医院按期建成。

    2020年2月24日上午,市领导王伟中书记、陈如桂市长率队视察建成交付情况,市领导高度赞扬参建团队、赞誉为“新时代深圳速度”。蕾奥,为打赢深圳疫情阻击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开战就是决战。接到光荣使命的第一时间,蕾奥组织精兵强将项目组,在深圳的12名成员立即归位,在老家的5名成员即刻回深,受封城影响的4名成员远程办公。虽然前提条件不稳定、重要设计因素反复,蕾奥项目组秉承一贯善打硬仗的“树南精神”,开足马力,分批出图,与施工、采购、运营团队平行作业。至2月5日24时,经3天通宵作业,3次大规模修改,提交了除绿化外的全部施工图,绿化设计图也在随后迅速提交。

    应急院区是深圳版的小汤山医院,总占地8.9万平方米,其中B地块6.8万平方米,为应急院区,需以20天工期建设1000床隔离病床;A地块为医学研究中心。与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其他类似医院的建设相比,本项目有以下不同的特点:

    一是建设目标不同。本项目不仅要考虑20天建成、满足抗击疫情的紧迫需要,同时还需兼顾作为医学研究中心的中长期使用需求。

    二是选址条件不同。本项目有就近依托的大型医院,但地形复杂、基本无道路和市政衔接,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场地平整、边坡处理、市政管网建设等基础工程。

    三是环保要求高。需要统筹考虑项目与周边的防护间距、医院内部洁净分区布局、医院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和潜在风险。

    基于以上主要特点,设计主要采取了以下特殊的应对策略,满足项目功能、工期、环保等多重目标:


    一、规划选址:永临结合、分步实施

    位于主导风向下风向的B地块建设应急院区、20天建成;A地块建设医学研究中心,并与三医院连接一体,也利于应急院区的长期运作和管理。


    二、总图布局:合理分区、有效运作

    院区总体布局上分为污染区(隔离病区)和洁净区,洁净区位于上风向。区分病患、医护和污物三个不同交通动线和出入口。


    三、场地平整:宁挖勿填、精细竖向

    本项目地形高差超过20米。为节省工期、保障质量,B地块采取“宁挖勿填”的原则,A地块则适当提高场地标高、吸纳B地块的多余土方,通过精细化竖向设计与三医院现有院区联系。


    四、环境保护:高标防控、安全可靠

    给水采用一体化生活泵房变频供水,污染区和清洁区的给水管道分别设置,避免交叉污染的风险。污废水先经消毒池、化粪池、污水处理站消毒处理,达到相关标准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污水管网、检查井采用防渗膜隔离;院区初期雨水收集并经消毒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


    五、景观理念:简洁开敞、健康通风

    整体方案选用易清洁,可消毒,利通风,净空气,快实施的乡土植物,如柚子树、白兰、红花羊蹄甲,营造轻松舒适、有助康复的景观氛围。


    项目团队
    项目负责人:张孟瑜、邓军
    总图规划专业:张孟瑜、邓军、张越
    道路交通专业:张孟瑜、邓军、张越、李秀文、杨叶青
    给排水专业:雷新财、王好峰、孔成轩
    电气专业:郭翔、宋鉴龙、陈永青、李榕东
    景观专业:魏伟、赖继春、谢园、程冠华、陈文斌、何晓冰、陈植发、王霞、朱嘉伟

  • 行动探索 | 广州南沙新区庆盛枢纽区块控规深化及城市设计


    广州南沙新区庆盛枢纽区块控规深化及城市设计
    项目获奖: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项目类型: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
    项目地址:广州市南沙区
    设计时间: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
    设计团队:张震宇、覃美洁、修福辉、李凤会、肖亚南、花丽红、黄忠庆、牛亮、李才、曾文、马嘉欣、雷新财、梁轲、黄静岩


    全文22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规划背景

    庆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着力打造的四个重大创新载体之一,将依托珠西重要交通枢纽、湾区科创轴与制造轴交汇的区位优势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建设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国际科创城。


    规划重点
    服务新一代科创人才、示范新的发展理念、适应复杂市场环境

    国际科创城的建设面临多样的问题和挑战:其一,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科创人才的需求,塑造具有吸引力的科创城;其二,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建设湾区科创样板;其三,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在迅速见效的同时保证长远可持续。


    技术方法
    行动导向下城市设计+控规的综合解决方案

    规划以提供“承载科创产业的空间载体、服务创新发展的设施平台和吸引创新创意人群的人居场所”为核心,坚持行动导向的工作思路,融合控规与城市设计,探索新一代科创城的行动导向规划设计。


    主要内容
    科技时代科创城空间变革的基础研究

    科技改变生活,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将影响城市的方方面面,科创城首当其冲。规划分析多个科创区,研究新一代科创行业发展趋势和科创人群需求,从而确定庆盛的空间组织逻辑。


    TOD+TID高效导入和慢行优先人性化交通组织

    交通是庆盛导入湾区科创资源和构建品质人居场所的基础。庆盛涉及多条轨道线和站点,规划优化轨道线站位,提高轨道覆盖率,以TOD模式组织与轨道高效衔接的公交、慢行系统,扩大轨道拉动效应,将区域人流快速导入,同时以“站城一体”的“TID”理念,梳理枢纽站及周边地区的交通接驳和空间组织,提供更优质的出行体验和更大的增值空间。区块内部突出慢行优先的人性化交通,加密慢行网络,实现200米见绿道,1000米见骑行服务点。


    低成本高服务、扁平交互的创新空间组织

    低成本高服务是赢得区域竞争的重要支撑,扁平交互是新一代科创区的显著特点。规划以高端产业服务、国际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以产业社区为原型,构建“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一区——科创城核心区,位于枢纽核心辐射区,以多元产业和功能复合激发横向交流与创新;多园——多个特色园区,布于外围,以专业化服务促进产业的纵深延展,园、区联动。


    彰显生态本底、水乡底蕴的岭南水乡新貌

    占比17%的水是庆盛最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元素,规划提出“创享水城”的形象定位,保护和疏浚现状河涌,改造鱼塘为开阔水面,协同水、路、绿肌理,以“十公里水之廊环”为核心,控制3类滨水岸线,布置4条特色水街、8个滨水公园和3组滨水地标,延续滨水生活,塑造拥江向水、大疏大密的岭南水乡新貌。


    模拟分期、管控结构、指引开发的行动导向管控

    科创城有其自身的生长逻辑,同时也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规划结合开发建设条件模拟生长,指引分期;采用结构管控稳定框架,预留弹性;借鉴相关经验,结合入驻意向,提出开发模式指引。


    特色创新
    从“硅谷”到“硅巷”——植根发展逻辑的转变

    研究发现科技产业已经从制造电脑、互联网的基础框架,向其他产业,向制造消费品过渡,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技在向人性化、个性化、贴近市场、解决市场问题的产品拓展,科创人群从花园式“硅谷”走向都市“硅巷”。规划结合项目自然资源丰富和科创功能主导的特点,提出借自然之势,通过自然激发创新和交互,迎创新之变,塑造复合多元、扁平交互的南沙“硅巷”。


    从“蓝图”到“行动”——应对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变化

    规划将行动思维融入全程,研究南沙建设运营的特征与问题,对比庆盛与同类地区发展的优劣势,结合正在洽谈的项目,提出:

    其一,产业定位和方向上,定位高级别特色园区,以龙头项目锚固主导方向及核心支撑,争取更多支持,同时放宽关联领域入驻,快速集聚人气,培育产业生态。

    其二,功能和空间组织上,以比竞争对手成本更低、复合度更高的用地类型(M0、A3)为主导,吸引近期进驻,以高成本用地(B)预控战略性地区,应对未来需求。具体布局结合建设条件和在谈项目,以模拟生长的方式推演,确定布局与分期。

    其三,管理和运营策略上,多模式共进让土地转起来,同时强调引入更具有成长性和运营能力的企业,从城市运营角度,梳理5种开发模式,提出各组团的开发建议。


    从“一张图”到“分层管控+地区规划师”——落实精细化管控的要求

    规划调整传统“一张图”的规划管控,采用分层管控+地区规划师的管控模式。

    分层管控为法定文件层面的整体单元管控+城市设计框架管控和管理文件层面的地块开发指引+核心区城市设计细则的双层管控。法定文件明确单元的主导功能、开发总量和公服配套、四线控制、城市设计框架等刚性内容,管理文件对具体地块开发指标和空间塑造进行弹性指引,并明确后续调整优化的原则。

    同时由本次规划编制单位作为地区规划师,提供庆盛各个项目开发建设的技术协调、专业咨询和技术审查等服务,提升城市空间和建筑的精细化管理水准。


    实施成效

    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庆盛已入选广州十大价值创新园区,并成为湾区着力打造的四个重大创新载体之一。项目成果已成为地区建设的行动纲领,指导系列项目落地,其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园、国家级自动驾驶和新型汽车检测基地、新鸿基庆盛枢纽综合体等合计3km²的标杆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0亿以上。

     

  • 规划海鲜45期 | 提升人居质量要破除制度性障碍

    全文17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提升人居质量也是公共政策,自然要受到制度设计因素的影响。只囿于规划设计手段,不从体制机制政策的角度着手,就无法有效调配各项资源,建立改善提升人居质量的长效机制。

    例如,地方的“割据式”服务让人居质量与地方经济实力过于挂钩。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水平都较高,经济不好的地区,各类公共服务都较为落后。这固然是一种“马太效应”,但一些最为基础的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也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则是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不相匹配的,解决之道当然不能只依靠“希望工程”而亟需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国家投入(救济)机制。

    当然,国家也并非没有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乡村振兴、扶贫工程等常抓不懈的工作也广泛涉及人居质量的提升,各部委也都有自己的区域政策、转移支付等等。但是,部门间的“条条式”屏障又让具体工作落到地方时容易出现政出多门、互不协调的局面,严重影响人居环境改善的效果。

    针对这些制度性障碍,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是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及福利制度的双轨制度。类似于目前正在推行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可对全国城乡公共服务及福利制度施行“双轨制”,将最基础的人居需求(尤其是义务教育)交由国家直管,提升型需求让地方政府解决,从而保障国民的基本待遇,适当分割人居质量与地方经济的过度捆绑。围绕这一目的,要建立起配套的政策救济机制,以定期现状评估为基础,通过转移支付、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保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居质量达到基础标准。

    二是建立起房地产税费调节机制,为城市人居环境的维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住房是人居环境中首当其冲的要素,但目前大城市高价高企、“房奴”遍地,中小城镇过度建设、缺乏活力,都严重影响着人居质量。归结起来,饮鸩止渴的地方“土地财政”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解决之道就是要尽快建立起房地产税收制度,一方面为今后城市人居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可以梯级税率和特别调节的方式平衡大中小城市的人居成本,刺激提高闲置房屋入住率,吸引人口集聚,让未来的人们生活在城乡及大小城市是因为对人居方式的选择而非被人居成本所胁迫。

    三是纠正唯GDP论,将人居质量纳入行政考核要求。完善公共服务,增加公共空间,丰富城市文化,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是“一切为了人民”执政宗旨的具体体现。当前,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目标下,依然存在着对过去片面追求GDP政绩的“路径依赖”。国家在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中,已明确了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可参照此做法,将重视人居质量作为地方政府的“行为规范”,建立起围绕公共性住房和基础公共服务保障的评估、投入、监督、考核机制。

    四是建立起面向存量管理的规划体制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人居服务水平。中国城市的建设发展已普遍进入“存量阶段”,但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多是“增量阶段”所设置的,难以适应新发展阶段下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需要。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约了发展新功能、满足新兴需求的可能,强调城市理想空间形态规划和美观优先的高标准设计,以及征地拆迁、推山平田等“净地化”实施,使得城市秩序有余、活力不足,进而影响城市效益的有效发挥。实际上,人居质量与城市活力休戚相关,需要建立起面向存量管理的规划体制体系,进一步放宽规划管制,对有利于人居质量提升的改造活动报以包容的态度,研究施行各种鼓励性政策吸引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城市更新当中,促进城市存量空间的自组织发展。

    最后,要做好对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前瞻性研究。工业化阶段“人随产业走”,人居环境建设要聚焦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的关系;城市崛起后“产业随人走”,人居环境建设开始关注城市中各种提升型生活需求;移动网络时代“产业随需求走”,部分人居服务也逐渐扁平化、去中心化;在可见未来,创新向街区回归,生活逐渐智能化,将深刻影响人居的分布和形态。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开展前瞻性研究工作,提前在空间上和政策上做出准备。


     

  • 蕾奥动态 | 惠州分公司当选惠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副会长单位

    惠州市国土空间规划试点工作不断推进,新年伊始,再迎新进展。为更好的汇人才、集众智、发挥行业专家机构的智慧,惠州正式成立市国土空间规划协会,搭建政府和行业间的桥梁,助力惠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1月11日,经过投票选举等各项会议议程,惠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协会正式成立,蕾奥规划惠州分公司当选为惠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副会长单位。该协会也是惠州市自然资源部门组建以来成立的第一个市级社会团体组织。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袁贵平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要求协会要充分汇聚行业人才、汇集专家智慧,做好政府和行业间的桥梁,共同擎画惠州国土空间的美好规划蓝图。

    新成立的惠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协会,集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利用规划、产业经济、林业、交通、风景园林、海洋规划、矿产资源、国土测绘、地理信息、地质勘查、生态修复、城市更新等多行业和领域的技术机构和专家团队为一体,为惠州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全面落地实施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支撑服务,切实为惠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提供助力。

    图二:参会领导及全体会员单位代表合影

  • 蕾奥动态 | 蕾奥荣获两项“2019年度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奖”

     2020年1月8日,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正式发布了《关于2019年度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结果公告》,蕾奥规划荣获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两项。其中,《宁波市市域古道分析与规划指引》荣获二等奖,《象山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暨城南片区详细城市设计》荣获三等奖。

    《宁波市域古道分析与规划指引》是宁波市规划局委托,主要利用专家访谈、文献研究与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梳理宁波市古道历史演变脉络,构建宁波古道体系格局,对古道进行精准定位,并根据古道遗存情况,从多个角度对古道的开发价值进行评估。最后,根据现存古道的空间布局、评估结果与区域文化资源,划定7大古道重点文化片区,并从主题策划、线路布局、设施规划等方面提出规划指引。

    本次研究可以为后续各区县深层次的规划研究建设提供引导,且本研究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复制的可能性。

    《象山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暨城南片区详细城市设计》为我司六部与浙江分公司合作编制,项目深入发掘象山县中心城区拥有“山海田园城”等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梳理山与城、海与城、田园与城的关系。结合公共咨询,提出“活力港湾、悠然丹城、美丽田园”的特色定位。规划整合现有特色品牌资源,发挥特色优势,补足城市建设的短板。实现依托海滨,打造强化丹城、滨海、田园三大特色,提升城市服务能级,突出城市形象特色的目标。

  • 蕾奥动态 | 《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口岸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研究》召开专家咨询研讨会

    2019年12月24日上午,由蕾奥顾问咨询事业部与交通市政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组织关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口岸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研究》项目的专家咨询研讨会。会议由蕾奥总规划师蒋峻涛主持,原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副总师张一成、综研院(深圳)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中规院(深圳)副院长王泽坚、深圳市发研中心副总规划师李江、深规院交通院院长刘龙胜等5位业内知名专家应邀出席会议。

    与会专家针对项目在定位、产业、空间、交通、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一致认为要突出片区小而精、精而美的独有特征,延续小街坊空间尺度,打造魅力港湾,实现沙头角螺旋式回归。

  • 规划海鲜44期 | 建立多样化的人居质量标准

    全文1200字,阅读需要3分钟

    在国家治理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建立“绝对标准”的。GDP增速要求和环保硬性标准可以“一刀切”,但人居质量标准却应当是多样化的,除了保障基本的生存,也要让每一个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中国从一个8亿农民的国家变成一个8亿城市人口的国家,是40年来一个颠覆性的变化①。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广大农村人口因更好的发展机会流向沿海、流向中部、流向城市。“胡焕庸线”以东集聚了全国94%的人口总量、95%的城镇人口总量、94%的城镇人口增量②。“进城”不仅带来了国民身份的变化,也一并改变了他们对人居环境的需求。除了居住、就业等最基础的需求,子女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人际交往、文化生活等城市公共服务也成为人居环境中的必需。

    面对人居需求在规模、分布和内容上的持续巨变,多年来我们在规划建设上的应对却是被动僵化的。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居质量标准正是一大问题。

    一方面,在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化冲击下,传统的规划千人指标早已与现实脱节,加之过于严格的城市土地用途管制和僵化的土地指标配给制又驱使城市土地以各种途径趋向盈利用途,制约了人居质量的改善。

    另一方面,在人口分布变化的大格局下,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的人居类型、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文化状态,对人居质量的要求必有差距,或者说是各具特点。

    此外,现阶段尤其大城市的人口文化结构和收入结构是金字塔型而非发达国家的橄榄型,不同人群对人居标准的定义和可承受能力皆不相同。许多农民赤贫来到城里,大学生无积累地从城市起步,他们可支付的美好人居就是廉租房,就是城中村。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城乡人居是多元化、多样化、多标准的。对人居质量搞“统一标准”既不符合人性化原则,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经济社会矛盾。

    可以说,标准的多样性是以人为本的空间治理区别于以经济发展或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空间治理的一大特征,也是创新空间治理思路的重要切入点。

    当前宜尽快评估各级人居环境水平,建立人居质量基本标准。要实事求是地对各级人居聚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乡村等)的人居现状开展评估,取典型,制标准。

    人居标准需按照基础保障型和质量提升型分级建立,既体现相对性原则——即美好人居建设的高质量标准不应完全是高消费标准,应该是相对的、包容的、渐进的,可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又要与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政绩相挂钩。

    同时,人居质量标准不能仅仅是住房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体量(如住房面积、小学学位数),还必须包括对运行状态和服务质量的衡量(如住房空置率、学位缺口)。

    形成分区分类分级的基本标准后,就能以此为参照,去衡量全国不同区域各级居民点的人居质量,为后续的国家空间治理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① 见吴志强院士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8年会”上的演讲“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城镇化”。

    ② 见李晓江在2016年“第13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的报告“城镇化空间特征与城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