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 行动探索 | “东方小镇”模型(岭南地区)研究

    RESEARCH ON "ORIENTAL TOWN" MODEL OF LINGNAN AREA
    “东方小镇”模型(岭南地区)研究
    项目类型:规划研究与咨询
    项目地址:岭南地区
    项目规模:10平方公里
    起止时间:2015.05-2016.04
    设计团队:陶涛、夏巍、刘泉、纪秀丽、杨波、李睿希、孔婷婷、韦晓华、叶鑫、黄仲伟、潘仪

    全文22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倡导以PPP模式,鼓励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合作,参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这种模式将成为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如何将规划理念与资本运营相结合,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投入,推动小城镇有序建设,将成为本轮新型城镇化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

    项目通过对中国小城镇发展规律和空间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提出以 “东方小镇”理想模型为概念的未来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设想。模型以规划理念为先导,以PPP投融资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形成从空间规划到资本运营再到行动实施的整体解决方案。

    经过高速城镇化发展之后,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却呈现出“半城半乡”的独特空间形态以及相对滞后的配套服务设施。而珠三角小城镇活跃的社会资本与良好的产业基础,为PPP模式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条件。模型实践将选取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专业镇,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进而形成一个可借鉴、可推广的小城镇发展范式。



    规划思路

    “东方小镇”模型将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中国小城镇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立足于自身特色的空间形态,塑造有归属感的城镇“家园”的概念。重点关注发展、生态、特色、设施、民生五个目标,建设永续发展的小镇、生态绿色的小镇、服务高效的小镇、特色传承的小镇、设施完善的小镇。

    模型以家园的东方情怀为建设哲学,以人为本的现代生活诉求为建设标准,完成城镇建设的三方面转变:永续的发展模式、特色的空间环境、宜居的生活方式。力图使城与乡镇的二元输出转向多级互动,形成城镇群职能分工的关键集核;依托优质的设施基础和建设水准构建“产业+”模式,形成链条化的产业生态体;实现村民、村田、村产、村庄的城镇化转变,吸引新小镇人口的聚集和回归。



    以规划理念为先导
    规划从五大目标构建模型。

    山水聚气,方圆规矩:以山水资源划定生长边界,坚守绿色生态底线。依据生态资源牵引生态廊道,构建城镇绿色体系。确定城镇发展规模,以有序行动拓展发展空间。

    大道为纲,广陌通衢:以干道建设引导城镇发展,夯实市政基础设施。优化内部交通,实现镇村之间的互联互通。强化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的交通格局。

    街市活络,里坊睦邻:强化主要街道,结合公共交通,构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镇区活力中心。构建公共设施与商业设施相结合的人性尺度的居住邻里单元。

    产城共促,业居相融:以有序发展引导特色产业,促进产城有机融合。针对主导产业功能,指引最佳选址和布局模式。

    承古启新,营意造境:以传承语汇开启建筑新风;调整街道尺度,重塑街道生活;串联轴线与节点,界定边界与区域,塑造小镇与自然山水相融的大格局。


    以PPP投融资为支撑

    为使“东方小镇”目标可实现,规划可落实,以PPP项目包为支撑体系,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公辅设施建设、产业服务配套和城镇风貌提升五大PPP模块。

    在PPP应用上,以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打包的形式突破单一社会合作主体;以片区型PPP项目代替原先“点”/“线”型PPP项目和网络型PPP项目。以小城镇能级需求布置重大基础设施,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渠道,突破平台债务瓶颈。

    在PPP实施上,以对于小城镇建设提升的重要性及PPP模式运用的可行性为评价标准,引导模块应用开发时序,推进模块项目实施。从现有的融资条件出发,让规划项目能够落地实施,使得规划目标能够按计划逐步实现。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

    东方小镇理想模型的实践将以起始于岭南小镇。针对广东城镇经济发展、山水环境、人文特色等特征,以“两面、三线、三组团”为行动抓手。

    依托“两面”构建东方小镇的建设本底。生态面:以山体生态修复、河道水网整治、垃圾处理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等项目确保东方小镇生态环境的控制和提升。风貌面:覆盖景观节点构建、重点街道串联、面域逐步推进的点线面风貌建设,做好传统街区与村落整治、新岭南建筑指引。

    依托“三线”构建东方小镇的基础保障。交通线:通过过境交通改线、TOD中心交通接驳、区域道路互联互通、公共交通提升、绿道步行系统等项目,构建高效舒适、城镇互通的交通体系。市政线,以综合管廊为干线,综合解决低配、缺项、标准不一等市政设施问题。大力发展节能生态的新型能源使用系统。滨水线,打造安全、优美、文化、活力的滨水新岸线,再现岭南人家的滨水生活新模式。

    依托“三组团”构建东方小镇的发展动力。产业组团:强化三大传统产业类型产业。工业产业引进重大项目,老工业区升级为专业园区,配置产业邻里中心,促进产城融合。商贸产业建设专业化商贸园区,完善物流服务,开创互联贸易新格局。农业产业严保耕地资源,推进特色化运营和观光农业精细农业的发展。积极引入旅游、文体、双养三大新型产业类型,实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转变。服务组团:建设一个集合政务、文化、商业、体育、游憩的综合活力中心,提供高标准的公共服务。居住组团:以一平方公里为基准建设规模,以邻里中心提供教育、医疗、社区、体育等服务,形成岭南水乡的新人居。






  • 行动探索 | 宜春市宜阳新区(大塘片区)及袁州新城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OF YUANZHOU NEW TOWN & YIYANG NEW DISTRICT (DATANG AREA) OF YICHUN CITY
    宜春市宜阳新区(大塘片区)及袁州新城城市设计
    项目类型:城市设计
    项目地址:宜春市
    项目规模:9.3 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7年7月
    设计团队:张建荣、张广宇、叶国风、张任驰、刘亮亮、孙娟、杨晓春、王昕、王梦婷、区苑贞、何扬凯


    全文27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项目背景


    目前宜春中心城市正面临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发展动力有限、人口吸引力不足、空间品质有待提升等阶段问题。规划区(袁州新城与宜阳新区),是宜春城市仅有的优质未建区,具有普铁高铁同站换乘车站、一江两岸、笔架山等战略资源,是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城市扩容提质、产城融合的战略地区。其开发成功与否,决定宜春城市未来的复兴。规划以统一思想、一体化制定“策划-规划-设计”纲领,打造宜春的新客厅、新窗口、新形象,做强做大中心城区、促进城市升值。


    规划思路

    基于“特色引领、品质提升、统筹建设、保障成效”的行动规划

    本次规划以解决三大问题为工作目标,制定思路框架。

    目标一:为宜春政府制定统筹纲领:如何在新一轮的政策机遇下,构建具有区域能级的发展亮点,统筹发展思路、统筹一江两岸、统筹中心城区、统筹多方主体及总规修编?

    目标二:为新城新区制定开发指南:如何为袁州新城、宜阳新区谋划发展目标,在既有建设格局下,盘整现有资源,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实现新城新区的扩容提质,指导控规修编?

    目标三:为近期开发制定行动计划:如何基于“空间-时间-实施”的操作角度,指导近期项目建设和各口径的建设行动,并争取在多元竞合格局下,实现实质性的发展成效?

    宜春亟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省委“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把宜春打造成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把中心城区打造成赣西地区的文体教育中心、休闲旅游度假商贸中心、医疗健康养生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即“三中心一基地”。

    我们认为,宜春在南昌/长沙/武汉三大都市圈和赣西多中心格局下,自身腹地较小、能级相对有限,已不能按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来思考,新余萍三者地位同等,宜春应当立足自身、放大资源特色、提升品牌价值,以特色取胜,生活引人!


    规划内容
    应对诉求,聚焦四大重点

    规划从“资源评估——目标谋划——空间设计——近期行动”四大部分,建立工作内容框架,最大限度减低过程风险、最大程度支撑管理决策:


    1、资源评估:识别优势,提炼特色

    规划区开发近十年,空间框架基本成形,规划通过对整个中心城区的特色资源盘点,识别区域中的特色资源和建设问题,分别针对建成区、未建区等进行不同的设计策略和开发要求,以精细化设计、空间整治和引入传统要素化解新城新区风貌不协调、高度失控等建设过程问题。



    2、目标谋划:抓准需求,精准定位

    依托四大优势,立足四大动力,将宜阳新区与袁州新城建设成为江西独具特色的新型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成为江西独具特色的“云城绿谷·禅意栖居”。即赣西区域新经济新生活的中心(大数据/大健康)和赣西区域新客厅新服务的中心(宜居/宜业/宜游),重点集聚产业技术、青年创业、夕阳智力、地区常住、特色旅游等优质人口扩容新城新区规模。打造集主题商业、企业展示、总部办公、商业服务、旅游服务及新兴产业平台于一体的功能业态多元复合的精致城市。


    3、空间设计:特色引领,指导开发

    构建多元复合的精致城市,以生态、宜业、宜居、宜游、风貌五大特色塑造城市形象魅力,以生态导向、特色导向和经营导向,塑造袁河一江两岸空间格局和风景画廊,通过规划对四大重点地区的功能定位、开发规模、起步建议等问题的研究,形成对重点地区地块开发、空间形态、环境预控等一系列的设计输出条件,指导下一步具体建设。


    4、近期行动:集中发力,落实项目

    规划动态跟踪服务,对于意向项目的目标要求、交通评估、规划条件等多方面进行论证和考量,同时对整个的规划方案进行承载力的校核。


    创新特色
    传承传导,保障开发成效
    1、以“全链条、多维度统筹协调”的一体化设计与咨询服务,有效引导地区开发建设

    1)全链条统筹规划:宜春探索大数据产业发展,本次项目从产业、策划、规划、开发、运营、建筑、景观及交通等进行多专业协同式的综合型统筹规划,以空间形态设计为切入点,项目过程协调头绪多、时间短,涉及众多团队参与,项目组织以规划团队为主导,明确各专业工作内容和技术要点接口,集合各专业优势、协同推进。

    2)多维度跟踪协同:规划委托方为当地市规划局,我司从规划咨询和空间管控方面积极介入,协调规划管理与专业口径、规划引导与建设实施、地块出让与开发条件,实现了从政府管理、规划传导到开发实施的多维度规划编制与咨询服务。


    2、突出人本营城理念,延续传统风貌、空间尺度和特色要素

    深度挖掘老城区的积淀与底蕴,提出“向老城学习”的城市新区建设理念,规划通过发放电子调查问卷、查阅史料及现场走访的方式,深入了解老城区的人性化尺度空间、老城区行为模式、空间活动需求及风貌特色等。规划局部保留具有特色的祠堂及“临水而建”的特色民居,保留城市中的乡土记忆,延续文化底蕴和特色载体。


    3、构建多元复合的精致城市,以生态、宜业、宜居、宜游、风貌五大特色塑造城市形象魅力

    生态特色:生态文明先锋——引入南北贯穿的中央活力轴,打通“山水城”公共空间联系。

    宜业特色:新型经济智慧——以大数据、大健康、大服务为导向集聚分布,构建多个产城融合功能组团。

    宜居特色:儿童老年友好——从绿色城市、健康生活、交往空间、完善配套四个维度,构建儿童老年友好城市。

    宜游特色:禅谷魅力滨水——打造都市慢行环和沿江骑行带,以“天街”实现与周边地区的步行联系。

    风貌特色:历史现代交融——强化融合利用传统要素,对已建区界面和街墙的优化设计,构建特色风貌特色分区。


    4、基于“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建立适宜新型产业融合发展和预留弹性的产业社区

    1)规划针对智慧经济产业小镇的强烈发展意愿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按照城市新区的建设标准,提高路网密度、尺度宜人的街区,提倡土地的混合利用,满足全过程成长企业和人的空间需求。

    2)组合成内聚式组团,共享基础设施与空间,便于不同投资主体的开发运营与管理。以“弹性开发、模块生长、成熟一片、开发一片”的方式,推动大数据产业园区的建设,每个产业社区具备相应的特色功能、业态,实现街区内部的融合发展。


    5、建立通则与细则的城市设计引导体系,输出设计条件、指导建筑设计

    1)对宜春市城市重点发展地区和项目进行图则式引导,为后续控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指导空间环境和建筑设计,对地块一级二级退线、开敞空间、建筑布局、建筑高度、景观系统及景观通廊等进行导则式引导,并对地块的用地性质、用地规模、开发强度等强制性指标进行引导控制。

    2)针对建筑风貌、形态、体量、风格、色彩进行分区分类通则式引导,充分挖掘地区资源和风貌要素,提出“绿水青山、坡顶浅墙、骑楼拱门、条窗通廊”现代多元化的城市风貌定位。

  • 行动探索 | 海南文昌航天主题公园概念性规划项目

    CONCEPTUAL PLANNING PROJECT OF HAINAN WENCHANG SPACE THEME PARK
    海南文昌航天主题公园概念性规划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设计
    项目地址:海南省文昌市
    用地规模:约4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7年4月至2017年7月
    设计团队:秦雨、朱晓杰、陈允来、马克迪



    全文2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项目背景


    随着海南省高速、高铁区域交通一体化与文琼高速建设,将文昌市由原本的偏安一隅,开始融入环岛交通网络。2015年,海南省委提出将海南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北部打造以海口、澄迈、文昌、临高为一体化的琼北综合经济圈,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性服务功能,实现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文昌作为琼北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科技、旅游区域中心,同时亦是中国第四座航天发射场所在地,全国唯一低纬度航天发射基地,2017年文昌政府提出未来将以军民融合发展为契机打造“国际航天城”。


    规划思路


    充分融合海南打造“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需求及文昌 “国家航天城”的城市战略,结合文昌发射场的区域价值优势及发展诉求,直面文昌发展瓶颈及挑战,结合企业资源及滨海空间限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航天产业由嵌入式向内生式发展转变,实现差异化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及识别度的航天科技交流及交易平台、科技体验与娱乐平台、城市品质与形象展示平台、城市品质与形象展示平台等四大发展策略。

    同时通过平台的构建时序,有效推进航天科技城的建设发展,以航天科技及会议平台为基点,承载国际航天应用交流交易功能,占领话语权,同时构建航天体验与娱乐平台,吸引人气聚集,延展研发、培训、产品转化能功能,丰富产业,最终完善城市功能,以城促产,形成有机生长的自发生长发展模式。所以规划综合区域统筹与片区价值,将文昌航天滨海主题发展带的中部(东郊椰林—发射场)定义为“服务文昌国际航天城的CAZ 中央活力区”。


    主要内容
    (1)塑造文昌航天在世界航天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及吸引力:


    举办航天科技交流,提升海南航天品牌。可以利用海南举办博鳌亚洲论坛的影响力,与国际旅游岛的休闲优势,在文昌举办国际性的航天技术论坛、行业交流、洽谈活动,交流最新的航天产业技术,促进国内机构、企业与国际技术、产业接轨,做大做强海南航天产业品牌。

      

    发展会展服务及物流功能,构建国际会展及物流服务中心。发展航天会展服务及物流功能,打造航天展示中心,展示最新的航天项目与产品需求以及航天企业供货商的新成果、新产品。定期举办航天产业展洽会。发挥海运物流优势,构建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服务中心。

    提供航天科技产品的认证、检验、交易功能,构建快捷便利的交易网络。同时积极申请国家航天认证中心的功能,建立交易中心平台,提供航天科技产品的认证、检验、评测、交易等相关功能,构建快捷便利的交易网络。


    (2)以航天科技体验(科普)与娱乐平台,集聚航天人气:


    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价值,建立航天科普中心,建设新型国家级航天科普基地,引入中国航天科技成果展、及全球航天科技历史等航天博物功能,通过模型、实物、多媒体和互动体验、科普旅游等方式展示航天技术成果,提高全社会的航天认知度。

    融合多种航天科技娱乐体验,营造别具特色的航天娱乐区。植入以航天衍生的科幻ip,打造以太阳系八大行星为主题功能,融合多种航天科技娱乐体验,营造别具特色的航天娱乐区。

    适应日益增长的体育娱乐需求,重点发展航天相关体育运动。适应日益增长的体育娱乐需求,重点开展乘坐氦气球进入平流层的太空观光服务、并引入滑翔机、降落伞、航空摄影等航空运动,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航空体育娱乐赛事。积极申办国际航空体育节、全国航空运动会、促进体育娱乐与科普旅游的融合发展。


    (3)以航天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前瞻错位发展:


    依托海南国际旅游岛定位,发挥航天体验及娱乐平台的人才吸引力,同时充分调动佳兆业自身企业资源,与其他航天工业园区错位,重点关注航天应用及运营服务等产业环节,着力推动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化、航天生态环境控制、航天健康监测等三大应用服务产业。


    (4)以城市品质与形象展示平台,营造航天品牌:


    塑造一条城市活力景观休闲带,从高隆湾至铜鼓岭30公里长的海滨长廊上将实现“生态”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为游客市民创造一个享受大海的休闲场所,一个连贯的滨海印象、成为文昌的城市名片。打造一条文清沿海城市云轨,从高铁站至铜鼓岭、高效快速链接沿海各功能组团,创造一个一体化的滨海格局,通过公共交通,重新组织人流与服务的空间范围。使CAZ能为滨海全域服务。

    规划区将承担辐射整个文昌航天城的文化娱乐、科技研发功能,形成区域性公共共享功能的聚集,建设区域性的24小时活动中心和活力中心。

    构建“产城旅”一体化,通过航天旅游发展加强关注度和吸引力,同时通过产业导入引入第一住所人口,促使商业、产业及旅游发展持续发酵,解决海南传统旅游区淡旺季明显、常驻人口及配套不足,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


    同时作为文昌航天城核心功能区,应充分利用滨海资源,结合航天主题,集聚大量公共建筑群与公园群标志性战略区域,打造能够彰显文昌特色的具有高识别度的中国唯一滨海航天城市形象,并体现中央所提倡的街区化、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包容性特征,成为未来文昌城市建设的典范新区。

    通过大型场馆的构建,打造区域级地标,同时通过威尼斯水街、航天总部、滨水活力带及空中平台的打造,树立代表文昌、引领航天的城市形象。

  • 行动探索 | 广州番禺国际创新城起步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CONSTRUCTIONAL DETAILED PLAN OF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CITY'S STARTING AREA IN PANYU GUANGZHOU

    广州番禺国际创新城起步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项目地址:广州番禺

    项目规模:41.5公顷

    开始时间:2017年4月5日

    设计团队:秦雨、王歆、田欣、曾嘉康、雷新财、陈永青

    全文1700字,阅读需要3.5分钟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番禺国际创新城起步区,规划范围约41.5公顷。规划区正对广州大学城教育科研聚集地创智中轴,位于区域创智中轴与综合服务轴交汇之地,主要承担创新总部、商务办公功能。


    随着中央各主管部委到行业、省市,多点、多层次的智慧城市规划纷纷出台,对智慧城市发展的政策推动力不断加强。 在《十三五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级战略文件中,均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等发展方向作为我国城市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未来城市的信息化、智慧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番禺区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引入“碧桂园+思科”联合开发本项目,意图结合碧桂园在地产开发方面的优势与思科在智慧城市技术上的优势,在智慧城市风貌塑造、智慧城市技术引入等方面实现平衡。


    思路内容

    在思科和广州市深度合作的背景下与上位规划的要求下,进一步明确”思科智慧城“的总体定位,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片区进行了详细设计:

    合理化功能布局:从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在控规框架下定性定量予以落实,确定空间布局。

    多层次网络系统:强调人车分离,形成地上、地面、地下多层次垂直交通体系,鼓励步行和自行车等可持续健康出行方式。

    开放公共空间:改善开放空间环境和引入新开放空间类型,塑造各类公共、半公共和私人空间,并形成有机整体。

    形态和建筑: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城市空间。

    可持续发展:提倡智慧城市技术的运用与能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建筑节能效果。


    创新特色
    经济最优化的场地设计

    结合地块两侧高、中间低的地形特征,从项目经济性、施工便利性等角度出发,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场地平整与地下车库开挖的土方关系,在中部地势低洼处适当提升道路标高,使道路高于现状高程,以预留地下停车空间,在两侧地势较高处适当挖方,避免形成过大的道路坡度,形成契合地形且土方挖填最少的最优解决方案。

    结合地面高程设计地下空间,通过地下一二层车库的彼此错动,适应地面的坡度变化,尽可能不破坏原有地势,并通过地下的整体连通提升了停车的灵活性和效率,实现了经济性和可行性并重的地下停车方案。


    定制化的空间模块


    以需求为本,从人群、企业、城市服务三个方面出发,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对于软硬环境的各类需求,企业人、研发人、商务人三类人群生产生活的各类需求,城市休闲游憩、智慧创意活动的各类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定项目的功能项目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块的不同特点,将不同功能进行合理组合,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类型的人群定制多样化的功能空间模块。构建以人为本、贴合需求的城市设计基本单元。


    分层混合的立体空间设计


    在垂直方向上对不同高度的功能体量、开放空间、交通系统等方面进行设计。

    针对底层、二层、高层在公共可达性、人气活力、景观视线等方面的不同,分别打造宜人小尺度的产业公共服务与商业配套功能层,供科创人才自由交往的屋顶第二首层,兼具景观性和私密性的办公服务层。同时在轨道站点周边结合TOD模式,引导公共能和体量的立体混合布局。

    打造立体化的开放空间系统,对地面、二层、高层分别进行设计,形成地面公园与廊道交织、二层一体化连通、高层垂直景观复合的开放空间。

    塑造立体的交通慢行系统,落实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体系,在地面合理组织车流人流集散,在地下鼓励地下车库的整体连通,形成组团内部的地下车行交通,减少对地面的影响,同时整合中央公园、核心办公地块打造共享空中环廊,在地下、地面、二层三个层面组织车流人流。


    智慧城市技术的引入


    依托思科在智慧城市的技术优势,引入其智慧城市管理框架,鼓励片区内部智慧产业、智慧商贸、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在管理层面从智慧产业发展、智慧城市服务、智慧生活体验三个方面打造思科智慧城的智慧场景,在微观层面引入冷巷、低碳能源利用,建筑风道控制,生态绿色材料等技术手段鼓励倡导低碳绿色技术的运用,共同形成生态智慧城市示范地区。

  • 行动探索 | 宝安区街道产业发展中期规划及三年行动方案

    MEDIUM-TERM PLAN OF STREET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BAOAN DISTRICT & THREE-YEAR ACTION PLAN
    宝安区街道产业发展中期规划及三年行动方案
    项目类型:专项规划
    项目地址:深圳市宝安区
    项目规模:111.2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7年7月——2018年1月
    设计团队:张建荣、淮文斌、王炎、陈雪梅、田坪卉、刘畅、蒋真、江威

    全文18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一、项目背景 

    2016年12月,宝安区街道“六变十”,重构了产业发展空间单元,以实现“千亿街道,万亿宝安”的发展目标,且在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等区域形势下,原有的街道产业规划已无法指引街道产业体系的发展,十大街道需要新的街道产业规划来应对发展条件的变化。宝安区委政府在街道产业规划编制之前提出大尺度、大榕树、大规划、大统筹、大创新的“五大”理念,希望街道产业规划能够落实五大理念,指引各个街道产业发展。


    宝安区街道产业发展中期规划暨三年行动方案项目包含宝安区三个街道:航城街道、福永街道、福海街道,其中航城街道原属西乡街道,福海街道原属福永街道,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尤其是福海街道,更是拥有深圳市唯一一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是打造“万亿宝安”目标的重要基础之一,认清各街道的产业发展形势,梳理各街道的产业发展基础,是此次街道产业发展中期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本文以福海街道为例进行介绍。


     二、规划思路 

    本规划分为三个阶段推进。首先通过细致的调研踏勘、交流座谈、数据处理等,详细梳理各个街道的产业发展现状,摸清家底,对街道的发展水平作出判断,为下一步制定街道产业发展中期目标奠定基础;其次,对区域形势和宝安区发展背景进行研判,结合各个街道的发展现状,提出契合街道发展实际的中期发展目标及重点产业领域指引,为街道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引导方向;最后,聚焦近期行动内容,为街道近期工作提供项目抓手。


    三、规划思路 

    定位目标谋划:三个街道各有发展基础和特色,定位目标需紧密契合街道的发展特征,量身定制各个街道的定位目标。

    航城街道:创新型临空产业先导阵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创旅游产业、智慧和生命健康产业等;福永街道:航港都会、科技新城、凤凰福地,致力于将福永打造为深圳临空核心圈、科创集聚地、文旅引领区;福海街道:智造高地、博展都会、精彩福海,福海街道将发挥产业特色,建设成为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湾区现代会展都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区。


    重点产业领域:结合三个街道的产业发展基础以及未来产业定位,筛选街道未来的产业重点领域,集中街道力量,推动街道产业更新升级,尽快推动“千亿街道”目标的实现。


    航城街道:临空高端服务业、智能制造产业、智慧和生命健康产业、旅游文创产业;福永街道:临空服务业、以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应用产业、文化旅游业;福海街道:智能装备制造业、会展商贸产业。

    三年行动计划:将三个街道的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概括归纳为五大行动,推动产业空间升级、产业体系构建等,包括龙头企业引领行动、产业空间倍增行动、创新体系优化行动、高端服务打造行动、配套完善行动等,为宝安区各街道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创新特色 


    从空间行动规划到产业经济行动规划的转变和尝试

    本项目由宝安区经促局委托,将公司传统的空间行动规划理念贯彻到产业经济上,是产业经济行动规划的一次有效转变,是贯彻“行动规划”理念的跨界尝试。


    切实秉承产业发展与空间相结合的策略,解决传统产业规划浮于表面的弊端

    与传统街道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引性文件不同,本项目从现状产业发展梳理开始,将规上企业各项指标落位到街道产业空间内,为街道谋划发展定位、产业目标奠定基础,结合街道的产业发展空间,将产业的定位指引、重点领域指引分别落实到街道现有的产业园内,推动街道产业园更新,进一步引领街道产业发展,相比传统产业规划,本项目具有可操作的空间抓手,更易于街道操作实施。


    创新工作方法,包括详实的市场调研方法及大数据技术

    项目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现状产业效率等分析,并通过每个街道50家企业+10家工业园的访谈调研,了解各产业主体的发展诉求,为后续产业目标的制定奠定了详实的基础。


    创新行动计划分解,经济指标分解到行动,作为街道的经济产业施政纲领

    与传统空间行动规划不同,本项目将产业发展目标经济指标分解为产业行动计划,通过不同行动计划的空间项目落实经济发展指标,成为街道实施街道产业发展的施政纲领。

  • 行动探索 | 大鹏新区王母围城市更新单元概念规划

    CONCEPT PLANNING OF URBAN RENEWAL UNIT IN WANGMUWEI, DAPENG NEW AREA
    大鹏新区王母围城市更新单元概念规划
    项目类型:专项概念规划
    项目地址:深圳市大鹏新区
    项目规模:19万平方米
    开始时间:2017年3月
    设计团队:陶惠娟、赵明利、徐源、淮文斌、刘振科、濮蕾、卢晓雯、李允、陈雷、张碧文

    全文1900字,阅读需要4.5分钟


    一、项目背景 

    在整个深圳市推进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大鹏半岛整合了周边的旅游资源自然形成三山两湾多节点的旅游格局。我们本次研究对象王母围位于大鹏中心区,大鹏中心区是大鹏半岛的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小城,大鹏中心区不仅位于进出大鹏半岛的门户,还同时承接了葵涌与南澳两大片区。

    项目基地紧邻坪西快速路,处于振兴路与迎宾路的交界处,是进入中心区的重要节点。基地内有一处用地1公顷左右的历史保护村落被划入紫线范围内,自赵宋期间杨太后逃难至此形成最初的居民点,随着明清时期大鹏所城军事作用的崛起,成为了所城重要军屯,建国后王母围是中国第一面国旗升起的地方,时至今日,王母围内保留下了风水塘、大量的围屋与南洋风建筑。

    但是现在的王母围,大量原住民外迁,以租客为主,权属情况复杂,回迁难度大,整体建筑风貌保护岌岌可危,外围的新村由后期快速建设而成,缺乏整体规划,水电供给差,卫生环境一般,极少有游客到此游玩。居民改造意愿十分迫切,但是在规划过程中又受制于紫线规划及大鹏限高的要求。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保护+更新”新模式,以城市更新为手段,在保护和发展原有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契合当前旅游率先发力的主题,为该区域的保护与开发承担典范使命!


    二、 规划思路 

    以焕活力,聚新客,树典范“文旅新客家”为王母围的发展新目标,打造活力典范、宜居典范与更新典范。重视项目的民生需求,片区的发展需求;政府的实施需求;企业的盈利需求,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以文化、休闲、宜居“三位一体”的功能,激化片区。为此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规划思路:

    打造活力包容,积极发展旅游服务功能,为历史底蕴提供新的文化演艺,助力古村落保护性开发融入多元的休闲体验,推动中心核旅游服务职能构建;客聚天下,可持续发展的宜居乐活家园,对标“深圳质量”的同时,为深圳人提供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探索新的社区模式,提供丰富多彩的亲善社区生活体验;更新先行,永续发展的保护性开发,顺应大鹏转型趋势,借助“保护+更新”模式激活中心区发展吗,兼顾生活、旅游双重功能,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撑更新落实。


    三、规划思路 

    本次规划通过三大策略对片区进行改造 
    策略一:活力典范

    根植王母片区原有的优势文化资源,激发旅游发展潜力;通过空间上的落位,尊重历史记忆,在古墟部分重现历史风貌;对大鹏中心区的旅游配套设施进行系统分析,完善旅游服务职能,寻求错位发展;联动中心区的其他优势景观资源,合力打造特色化旅游小镇。

    保留大围肌理,重现大围格局现状建筑梳理,设计过程中,我们对村落建筑风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明确哪些建筑该保护,哪些建筑能拆除。保留历史记忆,完善步行体验保留围门,三个祠堂,以及部分南洋风建筑,坊、古井和祠堂,优化旧大围路径,形成四纵三横的大围街道骨架,在此基础上形成三级街巷结构。主街巷与外围地块的通道相连接,便于大围文化休闲区的生活向周边地块的渗透。植入复合功能,营造持久活力五个分区求同存异,恢复旧日大围繁荣风貌的同时,进行功能焕活和功能更新,共同承载大围文化休闲区的功能和生活。


    策略二:宜居典范

    针对片区未来主要服务的不同人群,为他们提供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同时为外围的三大片区策划不同的片区气质,北部打造时尚商住区,中部打造花园宜居片区,南部结合古村落打造人文社区。



    策略三:更新典范

    针对我们片区利益主体多、回迁难度大、紫线限制、限高限制等问题,我们采用了产权置换的方式对古墟内的居民进行安置,在优先满足居民回迁的前提下,对限高并未进行突破,在以上原则下,划定了拆除范围划定;优先落实法定图则要求的配套的同时,重新规划了用地布局;以现行深标及城市更新政策为依据,进行了规模测算与经济测算。



    四、创新特色 

    本次规划从王母围的历史价值、发展潜力以及物质空间环境三方面出发,重新对片区的发展价值进行定位,通过注入文化创意产业、重构社会结构、修复古村的空间肌理三方面深入的研究,梳理王母围的传统记忆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活、生产、基础保障空间。

    对于具有保留意义的古村落片区,植入创新旅游产业,既发扬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记忆,也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对于建设质量差无保留价值的片区,采用城市更新的手段,打造宜居现代化的居住社区。在保护中更新,对于王母围传统文化的复兴、城中村落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和谐共融,提出有利的保护机制和更新策略,为深圳市其他片区的古村落片区的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 行动探索 | 重庆铁路口岸及物流园区战略发展规划及城市设计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AND URBAN DESIGN OF CHONGQING RAILWAY PORT & LOGISTICS PARK

    重庆铁路口岸及物流园区战略发展规划及城市设计

    项目类型:总体规划
    项目地址:重庆西部新城
    项目规模:35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5年8月——2015年11月
    设计团队:梁有赜、叶树南、陈亮、李明聪、张璐瑶、宋成业、谢康宁、王佳林、杨一彦、牛亮、黄仲伟、贺志军、邵艺超

    全文2200字,阅读需要4.5分钟

    一、项目背景 

    重庆铁路口岸及物流园区(以下简称“重庆西部物流园区”)作为重庆三大物流基地之一,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重庆深入实施服务贸易“5+1”战略背景下,承担着“一带一路”战略节点、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起点、西南地区保税物流分拨中心和内陆地区铁路枢纽口岸的发展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发展能级不足、人气商气难以集聚、机制制约难以形成合力等发展瓶颈。



    二、规划思路 


    首先,以发展目标为导向,重点分析在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经济浪潮、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重庆及西部物流园区应承担的发展使命,判断西部物流园区的战略定位。其次,结合战略定位,提出园区发展理念与发展策略,并进行空间落实,确立园区总体布局结构。最后,结合布局制定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包括城市空间形态、功能组织、开放空间、综合交通、绿地景观等方面内容;并对重点城市设计片区、五云公园、五云广场等节点进行详细设计。



    三、主要内容 

    战略发展规划:对“两带一路”国家战略、互联网思维浪潮、自贸区建设、重庆城市发展需求等战略条件进行分析;解读相关规划要求,借助GIS等软件解读现状的交通区位、建设情况、资源禀赋、发展动力等发展条件;明确“中国链接亚欧的重要门户、内陆开放的国际贸易枢纽、西南区域口岸经济的发展高地、重庆国际化的特色产业新城”的战略定位;以国际化视野、互联网思维提出“网络化链接、产城人融合、有机生长、智慧运营”四大发展理念;并从口岸建设、产业经济、空间生长、运营实施等方面提出发展策略;提出实施计划。

    城市设计: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等热点要求,提出“活力中枢、门户新城”的空间目标定位,提出构建低碳生态网络、组织复合活力功能、打造门户空间形态、塑造特色风貌形象、构建完善支撑体系的设计策略,体现时代风貌、地域特色与战略定位。

    在战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解读现状空间要素,判断自然人文价值,明确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具体从城市空间意向、空间结构指引、总体功能布局、公共设施、生态系统、开放空间、综合交通、城市空间形态、地区景观系统、公共人文活动等方面提出设计指引;并对重点区域进行城市设计。

    景观设计:对五云公园、五云广场进行景观设计,包括功能布局、景观风貌、活动策划、植被配置、竖向设计等。


    四、创新特色 

    (1)以国际化视野统筹口岸建设,强化发展动力要素

    根据对西部物流园区未来集装箱总量的预测,结合对既有集装箱中心站设计能力和现状建设情况的评估,发现难以满足需求,提出在北部咽喉新建北部铁路联运区,形成南北两个铁路物流基地,从“单核”走向“双核”的双动力驱动。


    对口岸布局方式、口岸业态设计、物流产品包装、信息平台建设提出创新性内容;优化进出口流程,提出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等高效组织方式;提出口岸功能国际化、仓储外延产业化、物流服务定制化等多元拓展方式。
    (2)以互联网思维构建口岸经济生态链,贯穿发展各层面

    结合以互联网思维整合发展要素促进产业发展等当前热点,解析互联网思维内涵,分析“互联网+物流”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即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方法,立足自贸区及口岸经济发展政策,依托供应链整合产业、物流、贸易等要素,不断拓展口岸经济内涵,提出适合园区发展的新型商贸物流服务业态,构建“政策为源、物流为根、贸易为本、服务为核”完善的充满活力的口岸经济生态链。

    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在园区发展理念、产业规划、开发运营的全程过程中。宏观发展方面,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园区发展思路,拓宽研究领域;中观层面,分析“互联网经济+物流”对西部物流园区的发展影响,特别是在新型物流业态和贸易服务业态方面;微观方面,提出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园区发展资源,提出园区在运营方面的内容创新。
    (3)突出区域联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有机生长

    联动两江新区,对接西部新城,空铁水口岸联动发展;塑造山水城交融、功能主题化、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结构,打造低冲击开发、优地优用、TOD开发的用地布局模式;南部做活,打造高效运作的国际内陆港;北部做高,打造智慧集约的国际贸易港;中部做精,打造现代精致的国际商务港。


    (4)以精明增长、众筹共赢理念推进智慧运营

    对园区总体发展提出“聚气韵、提品质、塑品牌”的阶段发展目标;增进行政精细化管理,以智慧物流高效化、跨界产业融合化的方式推进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广纳良言、众策众包,聚沙成塔、众筹融资,创新众筹共赢的参与模式;实现多元招商、多元开发、多元盈利的运营模式。


    (5)多方合作,引入铁路专业团队,优势互补

    本项目出发点为铁路口岸建设,涉及铁路工程、物流工程等多项非传统规划专业领域内容,特引入铁四院专业团队,对铁路中心站规模预测、布局优化、行车组织等进行专项研究;公司景观规划、交通市政专业给予充分支持,共同组建多专业多层次的专业技术团队。
    (6)方法及工具创新,依托大数据,明确需求与发展模型

    运用基于Voronoi 图的物流园区腹地分析模型、基于LSSVM-DACPSO 模型、基于MLP 神经网络的区域物流需求预测方法,多方法多工具对铁路中心站货运量规模进行测算。

        

  • 行动探索 | 中新天津生态城近期行动规划(2016~2020)


    THE RECENT ACTION PLANNING OF SINO-SINGAPORE TIANJIN ECO-CITY 


    中新天津生态城近期行动规划(2016~2020)


    项目类型:总体规划
    项目地址:天津滨海新区
    项目规模:150.58 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5年6月——2016年6月
    设计团队:蒋峻涛、刘泽洲、刘晋文、杨丽娜、任福艺、闫广博、宋兆娥、刘隽、常书欢、雷静、赵春升

    全文2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2

    01

    项目背景

    中新天津生态城经过5年多的发展,从一片滩涂建成初具氛围的宜居新城,2014年天津滨海新区启动行政调整,通过三区合并将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经济区并入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范围,面积由原来的30平方公里扩展到150平方公里。

    3

    从新城发展历程角度,生态城呈现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人口导入滞后空间建设、产业造血功能严重不足等特征;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内外形势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对于生态城发展做一个全面系统盘点,结合新形势重新梳理近远期发展思路,指导下一步开发建设。

    02

    规划思路与主要内容


    以“行动规划”理念搭建愿景与操作之间的桥梁。


    (一)目标谋划——精心定位、细化目标

    结合中新生态城“三跨越,两翻番”的考核目标,按照新城建设规律,对GDP目标进行分解,细分落实到住宅建设、基础设施、民生项目以及产业项目四大板块,通过搭建模型对分解指标分解进行修正。

    4

    住宅类建设目标:市场总量稳定的前提下,销售量反推住宅固投额度;
    基础设施类建设目标:现状整体建设超前,维持建设品质的基本投资额;
    民生类建设目标:保障优质生活配套服务需要每年维持的稳定投入;
    产业类建设目标:有一定造血门槛的产业投资额。

    5


    (二)路径策划——立足现实,汇聚动力

    从“人、业、城”的角度全面评价生态城,目前处于“居住功能独大、配套功能较弱、产业功能缺乏”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十分明显的新城初级阶段。规划从把握“人、业、城”平衡度的角度出发,谋划发展路径。


    1.紧抓五大优势,把握三大机遇

    6

    五大优势:中新合作、国家首个绿色发展示范、京津冀核心区唯一成规模滨海生活岸线、景观环境优美、土地资源充足。

    7

    三大机遇:绿色发展引领的国家转型、对外开放新格局、京津冀区域格局重构。


    2.汇聚多元动力,实现紧凑发展

    无缝对接区域核心,改善交通条件。
    挖掘自身独有特色,实现多元发展。
    引导功能、人口与服务的重点集聚。


    3.紧抓国际交流与创新示范两条主线

    构建以中新合作为基础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打造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高端创新平台示范。

    8


    4.突出三大特色,实现三大匹配

    突出三大特色:滨海特色、生态特色、人居特色。
    三大匹配:空间供需匹配、公共与市场匹配、投入与产出匹配。


    (三)空间规划——强化4个导入2个支撑

    9

    1.TOD—交通导入策略:内通外联,优化轨道站点周边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轨道带动效应,有序推进城市道路建设。

    2.SOD—服务导入策略:建设学园城市——打造儿童友好城市;完善居住公服配套类型,由单一向多样带动转变;引导大型商业项目景点化、娱乐化打造。

    3.EOD—环境导入策略:通过强化体功能、优化生态本底、完善绿道建设以及策划系列城市活动,建设京津冀地区最美滨海生活岸线,实现生态城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

    4.IOD—产业导入策略:梳理识别“十”字形创业服务走廊,打造“两心、一片、多园区”的产业空间结构。

    5.市政配套策略:抓源头、保供给,有序推进水、热、电等设施建设。

    6.土地开发策略:结合土地价值分析,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开发相匹配,从容控制供地节奏,确保土地效益持续释放。


    (四)近期建设计划——形成操作项目手册

    形成八大重点开以及年度项目手册。

    10

    04

    创新特色


    (一)将行动规划的实践应用到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管委会行政单元

    行动规划的实践其实是需要相对苛刻的客观条件,中新生态城作为管委会其行政边界相对清晰,行政操作、效果以及反馈流程较短,是行动规划实践的理想对象,本次规划做了一次完整的行动规划尝试与探索,并且协助甲方建立了系统的新政评估与反馈机制。


    (二)将行动规划的理念应用到一个由规模扩张向产城融合过度的新城

    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一项协调工作,是协调社会经济、空间条件、市场需求以及行政考核等众多要素平衡发展的平台;由于多数地区一手数据缺乏系统统计,而常规规划编制很难完整的对众多因素的内在联系做出系统评估与分析。而中新生态城由于处于规模扩张向产城融合过度阶段,发展情况相对单一,且数据平台较为完善。本次规划尝试探索行政考核要求、发展目标、固定资产投资、GDP以及用地效益等众多要素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实现产业门槛、市场需求、空间供给以及社会效益等要素耦合分析。


    (三)以行动规划的理念搭建行政考核要求到具体实施项目的路径

    将五年计划分解为年度计划,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土地供应与产出效率校核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年度计划分解落实到各类开发项目,明确用地布局;将项目按照发展需求和潜力分配到每年,并将项目按照投资类型、管理部门进行分解。并且以此为研究基础将愿景与目标分解为具体行动,形成年度项目管理手册。确保项目可统筹、可实施、可负责。


    (四)创新的行动规划成果表达形式

    首先,将规划成果编制形成项目手册,并且下发到各个职能部门便于操作,提升沟通效率;其次,协助甲方形成一张图的Gis平台。

    11

  • 行动探索 | 浙江省玉环县环岛景观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


    COASTAL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DESIGN OF YUHAN ISLAND,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省玉环县环岛景观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


    项目类型:景观风貌保护专项规划
    项目规模:2279.4平方公里
    项目时间:2015年5月-12月
    设计团队:刘泉、钱征寒、潘仪、黄丁芳

    全文2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2

    01

    项目背景

    浙江省玉环县是全国13个海岛县之一,境内岛屿林立、海礁棋布,在区位与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岸线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的窘境。岸线的合理利用不仅关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提升,也关乎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生态安全,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形象和品质。2015年2月,政协玉环县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号提案《关于加强环岛海岸生态景观带保护与建设的提案》即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充分关注,这一提案即是开展本次工作的起因。

    3

    本次规划就是在明确玉环县长远发展目标和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滨海岸线环境条件,为玉环制定长远的滨海岸线保护、开发、利用框架与行动计划,对岸线资源进行统筹研究,以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探索其可持续发展之路。

    02

    规划思路


    (一)工作思路:

    摸清家底:作为海岛城市,玉环较为缺乏对岸线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系统梳理,因此,本次规划需要对玉环的岸线资源的家底进行整理,做到摸清家底,为未来的发展精打细算。

    统一思路:岸线资源作为稀缺资源,该如何保护和利用应该在全县层面制定战略,统一思想认识,将相关的规划要求与下一轮总规进行结合。

    明确行动:对于岸线资源具体的保护和利用策略,通过项目策划和行动安排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做到以保护为基础,理性利用岸线的目标。


    (二)技术重点:

    4

    塑形——构建格局:本次规划工作基础是对海岛城市基本风貌格局进行分析,借鉴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方法,明确特色目标,构建基本格局和框架。

    策略——重视管理:通过对重点要素与重点问题的研究,与法定规划进行协调,并将其落实到总规和控规,并提出管理机制的建议。

    策划——项目安排:针对岸线地区,坚持保护与利用兼顾的原则,以保护为基础,在利用中求保护,提出发展行动策略,进行项目安排,与片区发展相结合,制定行动计划。

    03

    主要内容

    (一)总体特色:以岸线地区的利用保护和风貌景观塑造为重点,建设生态绿色、持续发展、休闲活力、特色鲜明的海岛城市,突出山海格局完整的生态海岛、各具空间特色的魅力湾区、促进产业发展的活力港城、生活品质提升的休闲渔都等四个方面的特色。

    5

    (二)岸线分类:将岸线主体功能划分为自然生态岸线、居住生活岸线、旅游休闲岸线、工业生产岸线、港口航运岸线、农业种植岸线、设施岸线以及特殊岸线。

    6

    (三)岸线分段:将玉环环岛岸线分为九个区段:坎门区段、鲜叠区段、大麦屿港区段、城北区段、湿地公园区段、沙干区段、漩门三期区段、外海岛群区段、乐清湾岛群区段。

    7

    (四)九大策略:采取保护优先、生态修复、功能优化、形态管理、交通复合、空间提升、风貌塑造、旅游策划、文化彰显九大策略。

    (五)规划指引:制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对各岸线区段提出分区管制政策,包括资源保护政策、生态修复与景观修复政策、建设行为管制政策、风貌引导政策等。

    8

    04

    创新特色

    (一)宏观统筹的规划——在宏观层面明确环岛岸线地区的保护要求、功能组织及空间形象,统领环岛岸线地区的规划建设。岸线的利用并不只是指海陆交界那一条线的利用,而是涉及一个临海带状区域的利用协调问题,包含了陆域、海域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利用类型,岸线的利用涉及到更多因素的冲突与协调。因此,本次规划重点在明确环岛岸线地区的保护要求、功能组织及空间形象控制要求,充分协调多方管理带来的问题,统领环岛岸线地区的规划建设。

    9

    (二)承上启下的规划——将宏观城市建设目标转化为中观的空间规划策略,并做好对后续微观规划设计的指引。将“海上都市、美丽玉环”宏观愿景向中观层面具体的岸线地区规划载体进行落实。向上,落实总规、战略研究的各项策略指引,并与在编的十三五规划进行充分协调,对宏观层面的规划指引进行反馈;向下,形成规划引导图和行动计划,指导后续的规划设计,从而保证规划思路贯穿,保证最优的实施效果。

    (三)“面”“点”结合的规划——“面”上形成整体管控,“点”上寻求近期建设突破口。从规划的层面上来看,本次规划关注的是两个层面的工作,总体上,形成针对玉环县全域岸线地区整体的“面状”管控机制,对全县所有岸线地区实行长期的有效管理;在局部,识别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策划项目,集中财力和人力,重点突破;在点上,寻求近期建设的亮点。

    10

    (四)静态愿景与动态操作并重的规划——行动规划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过程,解决规划“做什么”和“怎么用”的问题。将行动规划的理念作为重要工作原则,贯穿整个规划设计过程,将环岛岸线地区规划成适合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现实条件、不同发展诉求以及不同实施主体的、具有高度实操性的规划设计方案,并进一步形成与之匹配的控制图则及行动计划,有效指导下层次各个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

    11

  • 行动探索 | 山东省东营市森林湿地公园中心区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 OF  THE CENTRAL AREA OF WETLAND PARK IN DONGYING CITY , SHANDONG PROVINCE


    山东省东营市森林湿地公园中心区详细规划


    项目类型:修建性详细规划
    项目规模:约1000公顷
    开始时间:2016年3月18日至6月10日
    设计团队:魏良、潘小文、邓冬松、卜晓丹、柳小路、钟雯、何志强

    全文22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2

    01

    项目背景

    东营是河入海口的“石油之城”,一直致力于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打造世界级“湿地水城”的城市名片。“湿地水城”的核心便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彰显大空间、大水面、大湿地、大森林的东营森林公园。在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大森林”已进入实施阶段,而作为森林公园景观核心的“五湖”区域,急需进一步深化优化,形成指导实施建设的详细设计框架。

    3

    “五湖”总面积为10平方公里,具有水库、沉砂池、湖、河、渠等多样水资源,水域面积达6平方公里,是东营塑造城市“中心大湖”的唯一区域,成为引领城市转型发展的“中央生态核心”。随着水库、沉砂池等水利设施的改造,“人工五湖”将实现由基础设施向自然风景的伟大转变。

    4


    02

    项目挑战


    现在的五湖面临着如何利用现有多样水资源营造丰富多维的水景观体系、如何破解大而平的水景尺度,如何缝合被基础设施所造成的五湖割裂、如何植入匹配需求、有的放失的功能活力、如何通过海绵功法实现河湖生态共治、如何使原有灰色基础设施活化为公共活力空间的新载体以及如何通过有序的开发与运营实现“城湖共荣”等诸多挑战。

    5

    03

    规划定位

    从定位、塑造、经营三个维度提出了九大设计原则,作为五湖未来规划建设的总纲领。东营五湖将以“人工”向“自然”转变为战略方向,以“自然+”及“品牌+”为设计理念,以“绘湖光丘色、营五湖名城”为目标愿景,打造以大水面、大湿地、多类型、多层次的水景观为特色,以黄河文化、湿地文化、治水文化、石油文化及传统文化为内涵,集生态保育、旅游观光、滨水运动、休闲活动、文化科普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城市湖泊公园、国家级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以及国家5A级景区,与“大森林”一同共筑24平方公里享誉世界的“东营中央公园”。

    6


    04

    主要内容

    7


    规划将通过五项基本措施实现五湖的伟大转变:


    1.理水

    规划首先致力于构建河湖共生的生态安全格局,维持原有河湖分离的水系统,通过五干渠引水进入1、2号沉砂池大型净水公园,并加入人工自然海绵措施营造多样的的净化湿地,充分保障湖体水质及雨水补给。五湖将通过完整的生态海绵系统打造海绵城市的亮点示范区。在整体生态海绵措施基础上,规划通过对基地水尺度、水形态的理论研究,营造大、中、小三种尺度,并由中心向外围逐步过渡布局的水景观体系。

    8


    2.筑脉

    应对五湖“大而平”的现实问题以及水利设施改造产生的工程土方,基于对森林公园整体景观格局的分析,规划创造性的提出在大水面与大森林的交汇区域,以及适宜成为城市望向湖面的背景界面区域,打造一条贯穿东西、环抱五湖,以自然起伏地形为主的微丘绿脉,并使之成为森林公园的“绿色景观主轴”,营造“城、水、丘、林、田”的整体景观大格局。规划将结合观景尺度分析以及工程的可行性提出微丘绿脉各段落的设计高度,并以工程土方五湖区域内整体平衡为基本原则,保障微丘绿脉的现实可行性。

    9


    3.筑景

    在理水、筑脉两大景观措施的基础上,规划构筑“一脉一湖链、一谷一堤环、湖心双景廊、五塔多廊桥、五湖十八景”的整体景观格局,形成多样丰富的综合景观体系。5公里的微丘绿脉聚集丘水之气,一揽五湖之胜,通过高低起伏的微丘景观,成为自然五湖的核心景观界面,并提供东营户外徒步与骑行的稀缺空间。15公里九曲湖链以“九曲黄河”为设计概念,以丰富多样的断面形态成为串联五湖、游览五湖多维滨水景观的核心路径。老广浦沟是五湖之中极具特色的河流景观空间,依托自然谷地的场地特征,规划以“黄河冲刷入海”的景观肌理设计手法,塑造岛状河滩湿地汇入广利河的景观特色,两岸以四季花谷塑造五湖中别具一格的花湔溪谷特色景观。

    10


    4.活湖

    规划以有的放矢、错位特色为基本原则,构筑兼具品牌追求与城市需求、以水运动、水文化、水体验、水景观为特色主题的五湖功能体系。各具特色的活力五湖,通过九曲湖链串联多个缤纷多彩的主题功能区,将成为东营举行大型城市活动的核心场所。规划结合景观特征,策划五湖四大品牌活动,分别为以水上赛艇为核心项目的“水上嘉年华”,以生态科技、治水文化交流为特色的水博会,以户外自行车运动为核心的国际单车野外竞速赛以及环湖马拉松。同时,五湖丰富的功能景观空间承载着日常休闲、主题游乐、生态观光等多样的水主题活动,并通过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及智慧便民设施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快捷便利的活动服务。

    11


    5.联湖

    五湖整体交通系统的组织将与城市交通、森林公园整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并进一步明确优化森林公园的主环线。规划以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沿庐山路设置南北两大综合集散服务中心,并分别于耿井湖北侧黄河路区域、耿井湖西侧以及揽翠湖东侧设置三处服务五湖的二级综合服务中心。依据规范适度于服务中心设置集中式停车设施,并设置综合换乘站点实现沿主环线行驶的观光游览专线巴士与沿九曲湖链行驶的电瓶车游览车两大公共交通系统无缝换乘。规划设置特色的水上交通游览路线,沿耿井湖设置船闸、揽翠湖设置游船换乘中心实现广利河水上游线与五湖内两大环湖游线河湖共游、便利换乘。同时,依托九曲湖链、微丘绿脉以及湿地幽径,规划设置三大特色连续的步行及骑行游览路径,塑造宜人、舒适、健康、休闲的整体慢行系统空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