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2022年香港城市学会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中西区中环街市举行,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城市设计专家与代表齐聚一堂。蕾奥规划作为获奖项目设计单位应邀出席。其中,蕾奥景观事业部3个项目分别获实体落成项目优异奖、城市介入项目优异奖、计划/概念项目优异奖,蕾奥建筑与城市营造设计部一项目获计划/概念项目优异奖。蕾奥景观事业部副总景园师张一康、程冠华、翁婧雯等相关人员作为项目代表进行领奖。
继2020年首届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荣获实体落成项目大奖之后,蕾奥规划在本次三个类别中都有获奖,体现了从规划到设计到落地的全过程服务技术实力。
领奖现场
领奖现场
实体落成项目优异奖
景田北公园社区——以小见大,城市中的微自然
建设单位: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福田区莲花街道办
设计单位: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万科城市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湖北城隆市政园林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深圳市福田区
项目规模:约8公顷
项目简介
在高密度的深圳市福田区,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绿地形成了较大的矛盾。疫情之下,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的疗愈作用更加凸显,离家近的小型公园有利于减少聚集、减少流动、保持社交距离。设计团队基于“绿色公平”,为人口密度达5万人/平方公里的景田北社区打造了深圳市首个社区公园群。
① 更公平更多元的邻里公园:化整为零,6个小型的邻里公园分散而均衡地分布,可达性更高,辐射了更多的居民。公园各有主题,尤其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② 更亲近更温暖的口袋公园:道路与建筑之间,多被当作停车场或消极的绿地。项目激活了家这些门口的小微空间,提供更多温暖的口袋公园。
③ 更开放更共享的公园连道:对街道进行公园化、人性化提升,形成林荫、便捷的公园连道,构成完整的微自然网络。
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以实现更均衡的绿地分配、可达性更高的公园布局、更全龄友好的服务功能,让整个社区成为一个大公园。在疫情期间大型公园关闭或社区封控无法出入的情况下,公园社区以小见大,起到了城市中的微自然的角色,不仅促进了人们身体的健康,也对心灵慰藉和精神舒缓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城市介入项目优异奖
大顶岭绿道森林驿站——生活融于自然
建设单位: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设计单位: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深圳市光明区
项目规模:1200平方米
项目简介
在深圳市光明区,山水田园资源邻近城市,成为市民探索自然的最佳选择。大顶岭绿道位于光明森林公园内,是光明区山水连城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网红的构筑物吸引了市民打卡,亟需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设计团队在绿道上低调介入了7座森林驿站,从北向南依次为麓书房、叶舟廊、探渊亭、幽谷轩、荷影榭、望城台、森乐堂。驿站选址结合山麓、坡地、陡崖、谷涧、水塘、林间、草坪等丰富多样的周边环境,最大限度的保留现状,顺应山势、结合树木,与自然融为一体。7座驿站从城市走向森林,也将市民的休闲生活一步步引入自然之中,提供阅读、教育、眺望、休憩、售卖、如厕等人性化的功能。
在观光路入口附近,设计团队将建筑渣土场改造为疏林草地,并在森林与草地之间巧妙的设计了森乐堂驿站,为音乐节、露营节、自然课堂、亲子研学、康体健身等活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场地,让城市生活走进优美的自然空间,连接人与自然。
计划/概念项目优异奖
公园之城——立体云环
建设单位:鸿荣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深圳市龙华区
项目规模:约70.5公顷
项目简介
观城区域为深圳龙华区北部核心,周边以村宅、工业厂房为主,周围公园绿地破碎化,城市背河而生同时河道狭窄;人文资源丰富但未得到保护,面对诸多的挑战,这个项目重新思考城市化扩张与被破坏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平衡,城市更新带来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从而置换出更多的自然空间。通过修复-营造的步骤,在恢复原有生态本底的基础上,营造全域覆盖的公园都市,打造多元的“公园+”未来生活场景,增强城市韧性。
在高度复杂的城市系统中重新恢复生态网络,新增2条山水连廊,19300㎡公共开放空间,拓宽1Km河道,建立更加强壮的蓝绿网络;依附于蓝绿网络构建完整的复合立体功能网络,1座云环公园,4座跨街公园,2座滨水连道,畅通的二层慢行系统,提供未来生活多元化的可能,形成活力共生的未来社区;双网络叠加下,去中心化的网格管理让生活更加韧性,能够灵活的维护、反应和协调,在自然灾害、传染病等突发事件频发的当下,面对未知的风险能够实现健康、积极的生活。
计划/概念项目优异奖
筑“文化峡谷” 承“历史传统”
——深圳龙华区大浪街道浪口村改造城市更新项目
建设单位:深圳市爱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浪口村
项目规模:约18公顷
项目简介
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浪口村,一个深圳少有的具有三百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城中村。片区保留了深圳仅见的早期女校,也是在全国范围内保存完好的教会女校旧址之一——虔贞女校,以及基督教浪口堂、吴氏宗祠和五座碉楼等展现多元文化的历史建筑。由于城市的发展需求,外来人口涌入,原住民后代搬迁,出现文化传承断代,肌理结构丢失等问题。
随着城市更新的实施,大面积的老屋被拆除,片区被规划成超高层的商住综合体,原本的村落文化、肌理、结构遭受巨大冲击。浪口村区域未来如何从文化、空间、经济等层面突围重生,新建建筑与城市进行更有效的互动融合,成为设计研究的重要议题。
项目以“文化峡谷”为城市整体设计概念,提出四大发展策略。
策略一:构建文化河
以百年浪口为引,重塑虔贞和宗祠两大文化广场,打造浪口文化新IP。新建幼儿园及小盒子商业缝合村落有机肌理。保留碉楼群落,营造客家生活场所。象征浪口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河”与自然生态的“大浪河”有机组合与交融,形成全新而独特的浪口空间环境。
策略二:建设生态环
串联文化林荫广场、绿色街心公园、生态滨水公园、浪淘园社区公园、台地教育花园五大社区活动公园,建设1km环形步道,充分发掘场地内碎片空间,见缝插绿,为居民提供出门见绿,生态自然的社区环境。
策略三:重塑活力轴
依托文化河,通过多元活力轴,增强城市功能板块间联系,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打造重要空间节点,从而全面激发片区活力,同时也为夜经济与社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策略四:营造生活圈
通过对不同人群的生活场景的打造,从需求、空间、品质三方面对浪口村二区进行城中村微改造,整合片区多元业态,衍生次级业态,营造创新空间,提供更加活力的公共生活环境,实现功能升级,区域共荣。
未来的浪口村更新片区将是一个人文、开放、自然、活力、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社区,在浪口村塑造现代“文化峡谷”,承续“历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