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市政协召开七届八次常委会会议,就“提升文化艺术品味,建设国际一流现代文明之城”开展专题协商。市政协主席林洁主持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副市长张华出席会议,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主要领导现场作回应交流。王富海董事长作为市政协常委,受邀在会上发表“提高公共空间品质,擦亮城市文化名片”的主旨发言。
深圳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建设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明确要求。“提升文化艺术品味,建设国际一流现代文明之城”专题协商会经市委批复确定为2022年度政协协商与民主监督计划重点协商议题,下设“1+3”4个专题调研组,王富海董事长担任专题调研一组“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环境文化提升”组长。
自2022年4月开始,围绕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环境文化提升相关问题,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牵头,王富海董事长领衔成立课题组,开展了系列调研与专题研究,先后赴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建设局、市建筑工务署等部门,以及相关文化企业、文化场所开展了多场专项调研及座谈,结合政协委员建议,最终形成了“推动空间治理机制创新,以文化艺术激发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提出七大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专题协商会上,王富海董事长就公共空间治理提出“三大抓手”和“三大机制”的建议。
一、认知与价值
公共空间是建筑环境与人的复合关系,它是一种从物化再到一种文化的过程。作为特大城市、高密度山水城市的深圳,公共空间的含义也要重新定义:是涵盖一切非私人产权、具有公共性特征的建筑内外空间,同时也是汇聚城市文化特质、包容多样社会生活、体现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
建筑虽容易成为城市地标,但它迭代很快,而公共空间作为公共记忆的载体,普惠性、持久性更强,很明显比建筑有更高的价值,在打造上也比建筑需要更复杂的机制。而公共空间和公共环境中文化艺术的表现,在许多城市本身就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甚至成为不可错过的“城市名片”。
二、目标与愿景
深圳对公共空间和环境中文化艺术的关注开始较早,特别是特区建立初期、97年香港回归前后,以及推广“趣城”计划时期,迎来了几次建设高潮,形成了深圳特定的文化内涵。但同时深圳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建设方面的短板也非常突出:
1、 就体量而言,深圳的公共空间有最小化利用的趋势;
2、 就使用而言,公共空间更多注重功能性,在文化艺术品味方面考虑相对不足;
3、 就结构而言,城市整体脉络不够清晰,缺乏有仪式感和记忆点的场所;
4、 就特色而言,缺少突出的标志性场所与空间;
5、 就内容而言,公共空间建设中对于城市文化、精神的挖掘和体现不够;
6、 就实施而言,城市设计对于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实施路径仍有待加强
总而言之,深圳的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首先在定位上,当前对于深圳的发展定位有很多非常高的提法,但其中有关文化方面还缺乏一个非常准确的描述,还没有在内容上进行很好的梳理,同时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深圳亟需确定未来城市文化的定位、内容和抓手,因此提出“普及—提高—破圈”三大发力点。
“普及”——对于一般性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环境,重点放在保民生、保底线,将文化艺术的元素广泛地融入其中,充分挖掘公共空间的价值并丰富其文化内涵。
“提高”——对于文化艺术品味基础条件较好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环境,则需要进一步向上提高一个层次,使之成为所在单元或片区中的亮点。
“破圈”——为匹配全球标杆城市的定位,深圳还应该拥有世界级的优质公共空间和公共环境,树立独具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文化艺术的典范。
三、对策与建议
三大抓手——“普及—提高—破圈”
建议一:建设人民城市,提高“小空间”质量
提高城市小型公共空间的质量,见缝插针地全面拓展公共艺术表现的空间,让公共艺术和我们的老百姓直接见面、直接挂钩、直接对话,“让艺术元素随着‘见缝插针’的口袋公园而覆盖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深圳已经有了很好的条件,此前深圳曾推行过“趣城”计划,把一些很不起眼的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公共记忆点提炼出来成为身边文化广场、片区“打卡地”,相对大拆大建大改,这样小改造、小提升更具有价值,对提升市民的文化体验、精神享受更具意义。“希望它成为深圳小空间提升的一个标志,可以成为深圳的新标签。”
建议二:分区施策,形成重点文化空间的全市布局
要挖掘城市的独特独特魅力,塑造城市记忆点。强调各区与街道本身的文化资源发掘和文化场所营造,以现有的文化设施、文化空间、文化街区作为空间上的抓手,提高公共空间的质量,形成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公共空间环境。注重新内容的注入,着重聚焦“文化再生”和“艺术介入”,强调在地文化记忆修复,并对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和设计演绎,进而释放文化经济活力,丰富片区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于重要的城市更新片区,应该将城市文化艺术品味作为打造重点。空间设计的触角要能够感知更加细小的颗粒度,关注小微空间的内在肌理和特征,采用精细化、个性化的改造提升方式,在细微处呵护原生空间的文化艺术底蕴。
建议三:精品突破,塑造国际级城市文化名片
以重点空间和特色空间为抓手,要培育将城市当成艺术品来雕琢和打磨的意识,对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精品型空间,应当按照前述“破圈”导向要求,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品牌文化场景,塑造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共空间文化艺术地标,使之成为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打造“破圈”城市名片,要有计划、有实施,要有的放矢,避免“撒胡椒面”;要有序推进,不要“一哄而上”。对于东门、大剧院、华强北、深圳书城、莲花山、仙湖植物园、华侨城、海上世界、盐田墟等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深圳湾超总、香蜜湖等核心战略地区,以及城中村等,要通过公共空间文化艺术营造进一步放大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三大机制——统筹、实施、创新
建议四:建立城市空间文化建设的统筹机制
要在建设全球标杆城市方面给城市文化找准定位,确立将文化艺术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及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重要目标。设立较高层次的城市公共艺术委员会。推动百分比计划,保障设计投入,参考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做法,在我们城市建设中拿出1%-3%来投入公共文化建设。
建议五:完善公共空间循环改善的实施机制
要形成从愿景到行动的闭环,包括精准评估、充分研究、确定计划、制定行动、协调推进、考核验收、再次评估,形成长效提升机制。建议在深圳已经形成的总设计师制度的基础上,把文化的内容很好地塑造进去。发动市民、各方专家、企业、社团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深圳的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共治共建共享模式。
建议六:探索创新机制,营构城市文化生长氛围
制定鼓励政策,鼓励各种各样提升型的行动,鼓励公共艺术的载体、形式、内容和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要把科技赋能作为深圳未来发展全球领先的重要的方面,创新智慧管理、定制服务、需求反馈、内容运营等多种功能,丰富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作品的内容,提升使用品质与效能。
总而言之,深圳要成为全球标杆城市,一定要经历从以前追求效率的“搞钱”标签,到崇尚品质的“有趣”氛围这样一个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空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希望未来能够探索一条引领公共空间和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模式”,打造世界一流的靓丽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