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探索 | 南京栖霞区2035年发展规划大纲

时间:2018-12-20
行动探索 | 南京栖霞区2035年发展规划大纲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UTLINE OF QIXIA DISTRICT, NANJING 2035
南京栖霞区2035年发展规划大纲
项目类型:总体规划
项目地址:南京市栖霞区
项目规模:395平方公里
开始时间:2017.8-2017.12
设计团队:叶树南、张璐瑶、吴继芳、李明聪、杨远超、张也

全文23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项目背景

2017年南京启动新一轮总规编制工作。为了响应总规编制改革,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落实“共同规划”的要求,秉承“集众智、聚合力”的工作思路,突破以往传统总规编制工作方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线并举的工作组织方式,一方面由总规编制单位牵头从南京市域层面来编制总规,另一方面由各区平台牵头负责,充分发挥全市各区力量,自下而上地充分表达自身的发展概况、现状问题、实际诉求、发展设想和空间布局、建设重点等核心内容,并与本次总体规划编制深入对接,充分体现总体规划作为空间规划体系核心的定位,发挥其战略平台及空间统筹的作用。本次《栖霞区2035年发展规划大纲》项目的编制,目的在于配合南京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栖霞区位于南京东大门,是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板块。经济发展名列前茅,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生态地位重要,城市建设也不断完善,但同样存在着产业发展结构单一、科技创新潜力未能充分释放、资源特色尚不彰显、空间发展不均衡、城市服务短板突出等问题。在十九大的精神下,栖霞区当前发展最主要的矛盾是举足轻重的发展地位与不均衡的发展结构间的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发展路径是当前最主要的诉求。



规划思路

以动态发展眼光对历史栖霞、今日栖霞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估,找出发展问题和问题根源,对症下药;明确发展主线,放大乘法效应,统筹融合发展;提出栖霞区应从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上进行转变;明确产业发展策略、科创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以及生态控制格局、生产发展格局、生活服务格局、总体理想空间格局和特色塑造体系。



主要内容
(一)发展定位
2035年——南京先锋城区

● 区域协同示范之城

● 科技智造枢纽之城

●  滨江幸福人文之城


2050年——全球先锋科学城

●  宁镇扬区域引领之城

●  长三角创新开放之城

●  南京滨江宜居典范之城


(二)发展策略
1.产业发展策略

●  优化三产结构比重,在近期保证二产增长的同时,通过加强科技研发、贸易服务等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  包括依托综保区政策,未来转型自贸区,打造江海转运服务枢纽;

●  结合既有产业基础和科创实力,聚焦新兴智造,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逐步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科创发展策略

●  打通政策通道,尤其是利益通道,优化科创环境与服务;

●  整合各种类型的科创平台资源,各版块联动协作、空间互通,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

●  建立统一的招商和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


3.空间发展策略

●  增量精明增长与存量优化并重,栖霞区现状空间资源紧张,未来在空间利用上将是少量的增量空间和大量的内部存量空间挖潜并行的方式;

●  生态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以匹配栖霞“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文化地位,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



(三)理想空间格局
1.生态格局

镶嵌于全市的宁镇山脉格局中;严守生态底限,控制江山生态廊道及特色节点,打造依山傍水、南北通山水、东西连山脉、山水交织的生态网络,塑造“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


2.生产格局

落实东南科技创新带,从马群到大学城以及未来龙潭新城中心,构建产学研联动的312创新走廊,涵盖科教平台、研发服务载体,未来金陵石化转型作为科创综合服务中心来打造。

沿江是主要制造产业布局空间,主要包括以高端智造为主的新港片区,以下一代汽车等高端临港产业为主的龙潭片区,形成沿江产业带。


3.生活格局

●  组团化布局,营造仙林科技城、龙潭新城、迈燕新城、八卦洲4大特色主题片区,各组团差异化定位,集聚多样化的人群;

●  在城市服务体系上,形成东西向串联,南北向与仙林副城中心相呼应,各组团内部根据服务半径形成次一级的服务中心,最终形成层级化、网络化服务体系;

●  加强各片区职住平衡,提供多样的居住空间,保障多样人群的居住需求。


4.总体格局

●  整体发展结构是联主城,以西带东、以东促西,领镇扬,南北缝合、区域引领,耀长江,拥江发展、多元活力;

 ●  突出栖霞山的核心地位,栖霞山周边地区作为未来产业、科研,生活、旅游等复合功能的城市服务带,依托金陵石化的改造,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形成产业科创发展带,并对接全市的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滨江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多彩的滨江综合发展带,整体形成“一体两翼、两带四心、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5.特色塑造

●  提升城市总体形象,突出长江、栖霞山的要素,形成“一江耀栖霞,三轴塑城脉、五心统七区,蓝绿织城网”的形象框架;

●  集中生产岸线,释放生活岸线,打造缤纷岸线,凸显滨江特色,充分展现现代城区的滨水魅力;

●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弘扬历史文化,联动区域资源,打造大栖霞文化大IP;

●  划定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等刚性的控制内容,强化刚性管理控制。


创新特色
(一)打破传统“跑马圈地”思维,创新性提出以地均产出定规模

本项目在规模划定上,秉承高效集约增长、多规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地均GDP作为规模划定的重要衡量指标,明确未来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均GDP发展水平,再反推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避免城市盲目扩张。


(二)基于栖霞区未来发展需求,创新性提出金陵石化搬迁,打造“栖霞之眼”

基于栖霞区的发展地位与发展定位,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明确未来必须搬迁低效高污染工业,尤其是位于栖霞山脚、占据长江岸线的金陵石化,规划坚持对其搬迁腾挪后打造栖霞区的科创、文化、旅游中心,以匹配栖霞山的发展地位,塑造“栖霞之眼”。


实施效果

本项目已向栖霞区规划分局、栖霞区政府、南京市规划局及总规组多次汇报,获得多方的高度认可。并已提交南京市总规组,总规组吸收后,核心结论将以分区指引的形式纳入到南京市总体规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