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王富海董事长出席“2018北京大学未来城市论坛”,并做题为《信息时代的城市结构》的会议报告。
王董在报告中指出:城市的历史已有数千年,而汽车的“闯入”不过百年而已,却带来了现代城市的大幅度扩张,以及向心性的城市生活。尽管汽车扩大了城市半径,但已显过犹不及,快速滋生的“城市病”反映出“汽车时代”的城市效应正在由正转负,而“后汽车时代”的来临正通过多类型公共交通、自行车回归、改善步行条件、窄路密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等手段来对冲汽车的负效应。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时代的到来将极大地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如果说,工业革命让社会高度组织化,汽车文明带来城市机器化大扩张,那么信息革命让个性走向新高度,科技爆炸将解构城市,让生活步向自由王国。以智能化与信息化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价值创造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都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也当然会影响到人居形态。
这种影响可能首先从改变集中工作模式开始,如能够身临其境的远程会议将降低办公的集中频率,居家办公和偶租社区共享办公室会让工作者的作息习惯发生改变,多类别兴趣型社区的出现也会改变人们的居住选择,未来的社区生活也会更加完备、温馨、特色……
如此种种,将推动城市结构的“区块链”式重构:扁平化社区基本满足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需求,被迫出行越来越少,交通需求降低;轨道交通便利,少量共享汽车,私车减少,促进提高型需求频次减低且能灵活落位;中心区办公职能弱化,楼宇过剩,文化与交往功能突出,推动“去中心化”、特色化,区位级差价值缩小;最终,高密度大城市在市域/区域范围疏解,促进城市形态疏密有致、混合布局,休闲运动空间强化。
本次论坛历时两天,包括“可持续的城市—区域治理”、“未来城市研究的理论思考”、“未来城市治理的新框架”等8个议题的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志强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吴云东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吕斌教授,牛津大学教授、北大—牛津PEAK URBAN研究组主任MichaelKeith等国内外50余名专家学者和现场近百名听众共同参与了这场关于未来城市的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