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要聚焦“后工业化”力量

时间:2014-12-19

 蕾奥君按:南方日报12月16日第A13版专栏邀请我司王富海董事长,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瑞生以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共同围绕“基于新常态的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发展”主题展开讨论,建言献策。以下转载了专栏中王董的评论部分,全文链接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新型城镇化要聚焦“后工业化”力量

(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富海)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平稳较快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样城镇化也需适应新常态的时代背景。对此,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表示,新型城镇化不能同过去一样单纯依靠工业化的带动,而是要转变模式,打造以服务为核心推动力的新路径,同时完善国民基础福利建设,适应时代的新需求。

“要拿生活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王富海表示,珠三角地区曾是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最早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珠三角以其特殊的优势,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参与到工业化的进程当中来,从而推动了城镇化的迅速扩张。然而在经济逐步趋于稳定之后,遵循老路径的城镇化似乎已经不能散发更多能量。

因此,“城镇化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变发展的路径。”他认为,不能只走老路径,仅依靠工业园区等措施带动城镇化进程;而要遵从“后工业化”发展模式。

他提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多种多样,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只是比较主流的一种。而后工业化则聚焦在服务上,细化到教育、福利等方面。值得强调的是,后工业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以GDP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将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考察一切的标准。

同时,对于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在城镇化方面的差异,王富海认为后工业化则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他表示,这种差异仅从现象去看是不科学的,要理解其内在的经济、社会联系,从这个角度看差距的形成也是可以理解的。“均衡珠三角地区与外围地区需要另辟蹊径,放弃只靠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的传统思路。”

他特别强调,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以北、上、广等大城市为例,经济水平高度发达,人口密度高,城市的健康运行要求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达到较高水平;而中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则要明确定位,不能盲目拔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标准。

“要吸引什么样的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如何?收入如何?财政如何?都要一一匹配,适应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王富海说。

解决“留下来”的问题是关键政府需完成两大转变

王富海认为,在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异地城镇化一直是亟需解决的大问题。以广东为例,部分已经拥有了广东户口的“新客家人”成为珠三角地区的新成员,而还有大批人还处于“暂住”状态。如何解决这批人“留下来”的问题是目前广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考验。

他认为,对这批人采取何种办法、政策,将直接影响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的效果。如果妥善处理,将会成为珠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最鲜活的经验。“要制定政策把这部分流动的人稳定下来,达到‘有恒产进而有恒心’的局面,使之成为社会的一员,促进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与完善,才能真正地将新型城镇化在新常态下发展起来。”

王富海指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需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单一财政来源,二是转变自身角色定位。

首先,政府要抛弃过去发展中出现的依赖土地财政发展城镇化的路径。过去认为只有工业化、房地产才可以发展地方财政进而促进城镇化。其实,中小城镇要留住人,需要的是吸引人的优质公共福利待遇等政策。

“中小城市的生活压力更小,环境更好,人居住舒适,这是其优点;但如何解决生存问题,才是政府需要在政策方面考虑的问题。”他指出,公共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住房、养老等福利的落实,才能促进城镇化,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政府需要有稳定、多元的财政来源。

另一个转变则是要求政府要妥善处理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需明确定位,在一定的边界内发挥作用。只有明确边界的范围,才能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高效、稳妥。在市场发挥作用时,政府需要做的是如何弥补市场失灵问题。而现在的政府管理方式是政府大包大揽,只让市场来帮忙。王富海表示,政府应放下对市场“不放心”的心态,相信市场的自我调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