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海鲜46期 | “地摊经济”本质是城市化的成本问题

时间:2020-06-12
规划海鲜46期 | “地摊经济”本质是城市化的成本问题

全文1004字,阅读需要3分钟

近日来,“地摊经济”突然成了热词,引得众说纷纭。支持的声音很多,但反对的声音不小。有雄论把发展“地摊经济”摆到了干扰城市战略定位和国际形象的高度。言下之意,我是现代化、国际化的一线大都市,发展“地摊经济”太掉价了!

地摊让不让摆、怎么摆,都是可以作充分探讨的问题,但如此傲慢地看待“地摊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地方。

所谓的“城市”,来源于代表着防御功能的“城”和代表着集市与贸易的“市”。尤其是后者所展现出的集聚、交流、开放等特点,是城市之“本”。而地摊可以说是“市”的本源,是最低成本的“市”,是城乡交融过渡的最简单、最顺遂的方式。

当前,中国仍处于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的“绝对城市化”阶段,进城后生活方式、收入水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对城市化”仍需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市民收入级差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相当多城市的社会收入结构更似“金字塔形”而非“橄榄形”——毕竟“我们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地摊经济”依然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生存土壤:既可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增收问题,还可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开支问题。

事实上,任何一座城市,其社会结构都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这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便是首都,也有从事各行各业的较低收入群体,他们在劳动之余,也是需要城市生活的。站在“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立场,城市政府必须为不同收入阶层提供其支付得起的生活场景,也就是多样成本的“市”。城市的温度和烟火气,城市的活力和包容性,皆源于此。

因此,关于“地摊经济”的争鸣本质上反映了对城市化规律的认识态度。如果城市决策者有着洁癖式的城市美学伦理,如果城市管理者把“精细化治理”当成了“精致化治理”,如果城市经营者将空间生产与土地财政深度绑定,那么“地摊经济”的存在自然是令他们难以容忍的。可这样一来,城市生活的成本提高了,进城谋生的成本提高了,城市化的门槛提高了,势必会影响城市化的有序推进和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化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一个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家庭,要真正实现从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到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的“城市化”,至少需要三代人的转换。这个过程急不得,需要“绣花”功夫的细心、耐心和巧心,需要充分尊重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五年前,习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还言犹在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