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海鲜37期 | 漫谈城市规划2.0之从好方案到好服务

时间:2018-11-15
规划海鲜37期 | 漫谈城市规划2.0之从好方案到好服务

编者按

中国的城市发展显然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业界对此有不少形象的说法,如“城市化2.0”、“城镇化下半场”等等。我们认为,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城市规划应当及时觉察并满足城市发展不同阶段下的空间需求,因此,可以用“城市规划2.0”这个相应的概念,来概括新时代城市规划在理念、方法、技术等方面与前一阶段所不同的特征。“漫谈城市规划2.0”这个系列就是我们围绕城市规划2.0的点滴思考。今天的“从好方案到好服务”是第二篇。


全文1300字,阅读需要2分钟


在规划1.0时代,设计是规划词汇中的重要主题词。规划师们针对城市开展一系列的要素研究、目标设定和关系分析,目的就是为了拿出一个好的空间设计方案。对于一座城市、一个片区、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园区,好方案都是目标导向规划的主体,即要通过一个理想的空间图景来引领城市建设。方案设计必须结合历史地理、人文状况、经济区位、开发条件以及发展目标等种种因素,得出好方案也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于是,能否设计出好方案成为衡量规划师业务能力的最重要依据,也是当前规划技术上大家最集中的评价标准,规划体系、高校培养、项目产品皆围绕于此。

好方案是1.0时代目标导向规划的主要载体,即要通过一个理想的空间图景来引领城市建设

所以说,“好方案”式的服务是1.0时代规划服务的主体。城市化进程的扩张性、体制的目标引领性和城市资源的集中掌控性等时代特征为“好方案”提供了存在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好方案”的局限性。到了规划2.0时代,这些特性几乎都发生了变化,让“好方案”式的规划服务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
                    
首先,“好”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例如,方案能否获得利益各方的认同,能否得到很好的实施,方案本身如何由静态向动态转变,以及后期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的考量,都在影响着好方案的评价标准,也让传统的静态蓝图式方案受到了质疑。

其次,“方案”不再是规划服务的主体,利益平衡变成规划服务的关键。当今大部分城市已进入“存量规划”和“小规划”的时代,但规划范围的“小”却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更复杂,使得规划服务必须囊括对上层规划的理解、对政策的解读、对利益的判断和整个服务过程中对各方的协调配合,成为一个更加讲求利益平衡的过程。除了空间方案设计,还要加入对功能、实施、运营等的策划,才能在政府、企业、用户、居民等多方利益平衡的前提下,确保规划效益最大化。

多方利益的平衡取代“方案”成为了规划服务的关键

图片来源:网络


最后,“好方案”在规划服务供给中被逐渐“后置”。如今规划服务的结果不再局限于一张方案图,对市场用户而言可能是规划设计的批文和要点,对政府而言可能是一纸政策、一项管理规定或一套规划设计规范导则。要形成这些批文、政策、规定、导则,成为多数时候规划项目的第一目的,空间方案则是在此之上后续深化的结果。换句话说,空间设计方案反而变成很多规划服务之后的事情。更何况,在规划确定的空间关系共识基础上,可以引入更多的设计参与者,产生更丰富的设计方案。国内房地产企业招聘过去重视建筑师而如今更需要规划师,其实也反映了这一变化。

空间方案设计逐渐由规划服务的主体变成众多内容之一

总之,在规划2.0时代,好的规划服务要建立在对城市的了解、对政策的把握、对利益诉求的认知以及对空间的基本构思能力之上,设计工作应当基于已经厘清的空间关系上进行。简言之,“好方案”式的目标规划得向“好服务”式的过程规划转变,“好方案”须以“好服务”为基础。